2026
二月
17
【弥撒读经释义】|圣灰礼仪
圣灰礼仪
读经一《岳厄尔先知书》2:12-18
这段读经是圣灰礼仪日(四旬期第一天)的传统第一读经,呼吁人真实悔改,走向归依天主的道路。
经文:
“现在上主说:‘你们应全心归向我,禁食、哭泣、哀伤!’”
背景:
这段话出现在《岳厄尔书》对灾祸(可能是蝗灾和旱灾)的描述之后。先知指出,这场灾难并非偶然,而是上主的审判与警告。
灵修解释:
“全心归向我”指的是真正的悔改,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归依(metanoia)。禁食、哭泣、哀伤是表达忏悔与痛悔的方式,也是斋戒精神的具体体现。四旬期的开始就是从这句话出发:不是形式,而是内在回归。
“应撕裂你们的心,而不是衣服;”
背景:
在以色列传统中,撕裂衣服是哀悼或忏悔的外在表现(参阅列王纪上21:27)。然而,这可能沦为表面行为。
灵修解释:
天主通过先知强调要“撕裂心”——象征内心真正的悔改与破碎的心灵(参咏51:19)。这是一种真诚的认罪,不是为了形式,不是为了人的目光,而是愿意改变生活方向,重新与天主建立关系。
“你们应归向上主你们的天主,因为他宽仁慈悲,缓于发怒,富于慈爱,常懊悔降灾。”
背景:
这段话在旧约多次出现,是对天主性格的经典描述(参阅出34:6;纳鸿书1:3)。强调天主的怜悯属性。
灵修解释:
这为悔改提供了根本理由: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信任。这段话也成为四旬期礼仪的基调:回头的路永远存在,因为天主不愿死亡,而愿生命。
“谁知道,也许他会回心转意而后悔,在这场灾祸后,给你们留下祝福,使你们能向上主你们的天主献上素祭和奠祭。”
背景:
灾难可能已经摧毁了庄稼,因此无物可献于祭坛。人若悔改,也许天主会复兴祝福,使祭祀得以恢复。
灵修解释:
“谁知道”表达人对天主旨意的敬畏与谦卑。这不是怀疑,而是承认天主自由主权。我们悔改,不是为了控制天主,而是回应祂的慈爱。
“你们要在熙雍吹起号角,制定斋期,召开盛会。”
背景:
吹号角是集合民众的重要信号,尤其用于宗教场合(参阅户10:10)。斋期和盛会具有公共性和礼仪性。
灵修解释:
悔改不只是个人行为,也是整个信仰团体的集体行为。教会在四旬期中呼吁所有人悔改,透过公共礼仪和个人修德重整与天主的关系。
“要召集民众,制定集会。召集老人,集合幼童,甚至吃奶的婴儿;新郎应走出洞房,新娘应离开闺房。”
背景:
按犹太律法,新婚夫妇可免除一些集体义务(申24:5),但此时连他们也必须参与,显示情势的紧迫性。
灵修解释:
悔改的呼召不分年龄与社会地位。所有人都被召唤进入圣化的节期,因为救恩是为全人类的。连吃奶婴儿象征整体的归依。
“上主的仆人、司祭,要在圣殿门廊和祭台之间痛哭说:‘上主,求你可怜你的子民,不要让你的基业遭受侮辱,使异民取笑他们!为什么让人在异民中说:他们的天主在哪里?’”
背景:
司祭在圣殿中为民代祷,是礼仪生活的核心(参出28:29-30)。门廊与祭台之间是代祷的位置。
灵修解释:
司祭代表整个民族向天主恳求怜悯。今天的神职人员也承接这一使命,代群众在礼仪中呼求天主怜悯。此处强调教会的代祷职务,同时也挑战我们所有信友要为世界悔改而祈祷、禁食、代求。
“上主再次妒爱他的土地,怜悯了他的子民。”
背景:
“妒爱”是圣经用来描绘天主独占性的爱情(参出20:5),不是狭隘的情绪,而是忠贞盟约之爱。
灵修解释:
天主回应真实悔改的心。他不是冷酷审判者,而是慈父。祂“再次”怜悯,说明即使我们多次背叛,祂仍愿意重新怜悯我们。四旬期是进入这怜悯的门。
小总结(灵修应用)
这段读经是四旬期悔改精神的精髓与起点。天主不喜悦我们表面的忏悔,而是渴望我们“撕裂心”,全心归向祂。祂的怜悯大于我们的过犯,只要我们愿意回应。
在圣灰礼仪中,灰烬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悔改的必要,而本段读经则邀请我们从内心开始,带着信德和希望,走进一个更亲近天主的旅程。
具体灵修实践建议:
每天默想一处你需要悔改的地方。
经常祈求:“上主,求你可怜我,罪人!”
领圣事:特别是修和圣事(告解圣事)。
为别人悔改代祷:正如司祭为民祈祷一样。
参与教会的斋戒祈祷行动。
读经二《格林多人后书》5:20–6:2
“弟兄们:我们是基督的使者,天主藉着我们劝勉世人。”
(原文希腊语“πρεσβεύομεν”也可译作“我们是基督的大使”)
背景
保禄在写《格林多后书》时,面对格林多教会内部分裂、对他权威的质疑,以及外来“假宗徒”的挑战。他在这一部分强调自己宗徒身份的基础与目标——使人回归与天主的和好。
灵修解释
我们每一位受洗者都在基督内参与使者职务(参《教会宪章》第31条)。保禄不只是为自己讲话,而是代表基督发言,这是宗徒权威的体现,也提醒我们,教会的使命即是传报修和(reconciliatio)。
“我们代替基督请求你们:与天主和好吧!”
背景
“与天主和好”(希腊文:καταλλάγητετῷΘεῷ)是这段经文的核心。这不只是呼吁人认罪,更是邀请他们接受天主主动的和好之恩典。
灵修解释
“和好”不是人靠自己去做,而是接受天主的救恩。这提醒我们,修和圣事(告解)是天主主动赐下的恩宠。而教会、特别是司铎,代基督发出邀请:“与天主和好吧!”这句话是圣灰礼仪中的中心呼声。
“因为他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使我们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
背景
这是保禄最深刻的基督论与救恩论句子之一。“那不认识罪的”是耶稣——无罪羔羊(参阅希4:15;若1:29)。“成了罪”并不是耶稣变得有罪,而是他承担了我们的罪债(参阅依53章,受苦仆人之歌)。
灵修解释
这是十字架神学的精髓。耶稣在十字架上不只是受苦,更是以无罪者之身,承担罪人之罚。祂成了“赎罪祭”(拉丁文:hostia),使我们“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iustitiaDeiinipso)。这是因信称义的教义基础,也是我们受洗得以成为义人的神学依据。
“我们这些与天主合作的人,也劝你们不要辜负天主的恩宠。”
背景
“与天主合作”并不是说我们与天主平等,而是强调宗徒与教会的牧灵职责。这也是教会作为“救恩工具”的体现(《教会宪章》第1章)。
灵修解释
这提醒我们:恩宠不是强加的,而是需要自由的回应。不要让天主的恩宠白白地经过我们身边。天主的恩宠临到所有人,但我们可以选择回应或忽略。
“因为经上说:‘在施恩的时候,我俯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帮助了你。’”
(引自依撒意亚书49:8)
背景
这节是引用《依撒意亚书》对“上主仆人”的话,原指以色列民族在充军中,天主应许他们有一天要被召回,重建关系。
灵修解释
这段经文被教会采纳为*“今日恩宠”的宣言*。保禄引用它,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施恩的时刻”不是遥远未来,而是现在,因为基督已经完成救恩工程,教会正在行动。
“看哪!现在正是施恩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背景
保禄用“看哪!”(希腊文ἰδού)作强调语气,是先知惯用语,标志着一个重大宣告。
灵修解释
这正是四旬期精神的高度表达:
“现在”是回应的时刻,不是等待的时刻;
“施恩的时刻”是天主慈悲展开的时间;
“拯救的日子”指的是今日临在的救恩(salus)。
四旬期是教会给予我们的“恩宠季节”(tempusgratiae),特别适合悔改、祈祷、守斋、施舍与修和。
总结与灵修应用
这一段保禄宗徒的书信,是对信仰生活中最核心真理的重申:
天主愿意与人和好,并在基督内完成了这项和好。现在,就是我们回应恩典的时刻。
教会在圣灰礼仪这天选读此段,是呼吁我们每一个人:
停止拖延悔改的脚步;
接受修和圣事,让与天主的关系复原;
以生活的改变回应十字架的爱;
成为“基督的使者”,在世界中传播和好、和平与希望的福音。
实际灵修建议
查觉自己最需要与天主和好的领域(是否冷淡?有未告明罪?不祈祷?)。
安排四旬期内一次诚恳的修和圣事(告解)。
每晚祈祷时祈求与人和解的恩宠:“主,请帮我原谅我自己,也原谅别人。”
善度每日圣灰礼仪期内的“今日”:每日选择一项恩爱行为,以回应天主的恩宠。
默想十字架的救恩神秘:“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
福音:玛窦福音6:1-6,16-18
这段话出自耶稣在《山中圣训》中的教导(玛5–7章),正是四旬期灵修的核心经文。它揭示了真正虔敬的内在精神,并特别强调了施舍、祈祷与禁食三项犹太传统宗教行为的真正目的和态度。
福音内容与逐句解释
“你们要小心,不要在人面前行仁义,故意叫人看见;若是这样,你们在天父面前,就没有赏报了。”
历史背景
“仁义”(希腊文dikaiosynē)在当时意指宗教行为、正义之举,尤其指施舍、祈祷与禁食这三项虔敬实践。在犹太传统中,这三者构成信仰生活的核心,但在实践过程中常被用来炫耀自己的虔诚。
灵修解释
耶稣并不是否定这些行为,而是谴责动机的腐败:若是为了被看见,就变成了“属人的工程”,无法获得属天的回报。天主看重内心的意向而非外在的形式。
“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大吹大擂,如同伪君子在会堂和街上所做的一样,以博取人们的称赞;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的赏报。”
历史背景
“施舍”(希腊文eleēmosynē)是犹太法律高度强调的德行。人们往往在节期或公共场合大方施舍,好让众人称赞。
“伪君子”(hypokritēs)原是舞台演员之意,后来用来形容外表虔诚、内心虚伪的人。
灵修解释
耶稣指出:施舍若为炫耀,就只收获了人们的称赞,而不是来自天主的奖赏。真正的施舍应出于爱德的精神(caritas),而非人前的荣耀。
“你施舍时,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使你的施舍隐而不露,这样,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
灵修解释
这是一种极具诗意的表达方式,意在强调:施舍应尽可能隐藏,不居功、不自夸。我们所做的善行,天主已经看见。只要我们为爱天主而行,即使人不知,天主也必赏报。
这也提醒我们避免在心中自我陶醉:“我做了多少好事!”天主更喜悦的是谦卑和爱的行为。
“你祈祷时,不要如同伪君子一样,爱在会堂和十字街头站着祈祷,为了引人注意;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了赏报。”
背景
犹太人每日有固定三次祈祷时间(早、中、晚),有些人故意选择在人多的地方“刚好”在那时祈祷,赢得他人尊敬。
灵修解释
耶稣不是反对公共祈祷,而是指出:祈祷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是与天主亲密相交。若我们祈祷只是为了表现“我很圣善”,便已经得到了“人”的赏报,却失去了“父”的赏报。
“你们祈祷的时候,要进入内室,关上门,向在暗中的父祈祷,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
灵修解释
“内室”象征内心深处与天主相会的空间,这与外在场所无关,重点是“封闭门扉”——意指从外界分心中退出来,在沉默与独处中与父亲交谈。这种祈祷是最真实、最深的属灵沟通,也最能打开心灵接受恩宠。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要像伪君子那样,面带愁容;他们哭丧着脸,叫人看出他们在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了赏报。”
背景
犹太人传统每周禁食两次(星期一与星期四),有些人故意不梳头、蓬头垢面,好让别人看出他们的虔诚。
灵修解释
耶稣挑战的不是禁食本身,而是“故意叫人看见”的动机。禁食是个人与天主之间的内在悔改行为,不应成为属灵虚荣的舞台。
“可是,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要叫人看出你在禁食;你的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
灵修解释
天主注视“心灵和诚实”的禁食(参阅若4:23),不是外在苦相。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克己必须出于爱天主的自由回应,而非外在表现。天父不但“在暗中看见”,祂也“在暗中赏报”。
总结与灵修应用
这段福音是耶稣对所有信徒的灵修校正,它邀请我们反省:
你的宗教行为,是为了“给人看”,还是“给天父看”?
在四旬期的开端,教会藉此福音将我们引导回到三项基本灵修实践:
1.施舍(Almsgiving):
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分享自己与有需要的人共担重负。真实的爱德是一种静默的奉献。
2.祈祷(Prayer):
不是为得人的关注,而是进入“内室”,与父亲说话。深度祈祷的标志是沉静、信赖与亲密。
3.禁食(Fasting):
不是为了博取敬佩,而是藉克己修身来校正内心,唤醒对天主的渴望。
这三项操练若出自真诚,会为我们带来属神的自由与天主的赏报,而非人间的表扬。
灵修小建议(四旬期的应用)
每日静默祈祷5–10分钟,如进入“内室”,以心神与天主相会。
匿名施舍一次:不告诉任何人,也不留下痕迹。
选择一次克己行为:放弃某项享受(如甜食、社交媒体)作为向天主的祭献。
在行动前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让天主喜悦,还是人们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