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三月
27
【弥撒读经释义】|圣枝主日(基督苦难主日)(甲年)
圣枝主日(基督苦难主日)(甲年)
《依撒意亚先知书》第50章4至7节
第4节
“吾主上主赐给了我一个易于受教的口舌,使我到时候以言语援助疲倦的人。”
历史背景:这是“上主的仆人”在述说自己的使命,他的任务不是靠武力或政治,而是透过言语传达天主的慰藉与救恩。
灵修意义:
“易于受教的口舌”表达了一种彻底的顺服与聆听,是先知与默西亚的标志:全然聆听天主旨意,成为祂话语的工具。
“援助疲倦的人”预示着基督在新约中邀请“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人前来(玛11:28),安慰人心,医治破碎。
“他每天清晨唤醒我,使我像学徒一样细听。”
历史背景:先知形容自己每天都被召唤聆听天主,显示持续的开放与忠诚。
灵修意义:
显示每日与天主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晨祷、读经,成为祂的“门徒”(拉丁文“discipulus”,意为学习者)。
呼应圣母玛利亚的态度——她“默存这一切事在心中,反复思想”(路2:19)。
第5节
“吾主上主开启了我的耳,我没有违抗,也没有退避。”
历史背景:这是古代“神职召唤”的语言,用“开启耳朵”代表愿意聆听与服从,对比以色列子民的“顽固颈项”。
灵修意义:
表达默西亚(耶稣)完全顺服天主的旨意。耶稣在克苦园的祈祷:“父啊,若是可行,就让这杯远离我……但不要照我的意思,而要照你的意思。”(玛26:39)
对我们而言,是对圣召、使命与苦难的顺从,不逃避、不反抗。
第6节
“我将自己的背转给打击我的人,把自己的面颊转给扯我胡须的人;面对侮辱和唾污,我没有遮掩自己的脸。”
历史背景:描绘出一个任人羞辱、不反抗的仆人,展现出古以色列社会对羞辱的极致表现:鞭打、拔胡须、唾面。
灵修意义:
这节极具基督论(Christological)意味,在耶稣的苦难中完全实现:祂被打、被吐口水、受讥讽却默然不语(参玛26–27章)。
顺受苦难而不还击,正是天主仆人的肖像,也召唤信徒在被误解、受屈辱时,与基督结合,活出福音的精神。
第7节
“因为吾主上主援助我,所以我不以为羞耻;我板着脸,像一块燧石,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受侮辱。”
历史背景:燧石象征坚毅与坚定的意志,即使面对众人羞辱、误解,仆人依然无惧,因为他深信上主是他坚强的保障。
灵修意义:
这节是信赖天主的巅峰宣告:即使世界弃绝我,我却不羞愧,因为我为天主而活。
预示耶稣“坚定前行耶路撒冷”(路9:51)——即使知道等待祂的是十字架,祂依然不动摇。
小总结:
这段经文是一首苦难中的信赖之歌,它预表并反映了耶稣作为“上主的仆人”的形象:受苦、顺服、被弃,却始终坚定依靠天主的援助。其中不仅展示出先知与默西亚的形象,也为所有基督徒树立了榜样。
若我们身处误解、屈辱、艰难中,这段经文邀请我们像耶稣那样谦卑接受苦难,并把希望放在天主身上;
信德并不总使苦难消失,但能使我们在其中坚强;
让我们每天“清晨醒来”也向主说:“愿你的旨意成行!”
圣保禄宗徒致斐理伯人书2:6-11
这段经文是整部新约中最重要的基督论文本之一,深刻描绘了耶稣基督自谦至死而蒙荣耀的“降卑与举扬”的奥迹。它同时蕴含深厚的神学和灵修价值,是圣周的重要读经之一,特别在圣枝主日与受难主日中诵读。
第6节
「耶稣基督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却没有将自己与天主同等的地位把持不舍,」
历史背景:
「天主的形体」(μορφῇ θεοῦ)表达基督本质上就是天主,祂在永恒中与天主圣父同等。
教义与灵修意义:
这里是明确的高基督论:耶稣在成为人之前已具有天主性。
「没有把持不舍」:原文含义是没有把“与天主同等”视为应坚持不放的特权。即耶稣自愿不坚持荣耀的显现,而愿意谦卑自己。
✨灵修应用:我们人性常倾向抓住权利、地位,而基督却选择放手,这是圣德的起点。
第7节
「反而空虚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降生成人,与人相似。」
历史背景:
「空虚自己」(希腊文 ekenōsen)是“自我虚无”的经典表达,是神学上“克能学”(Kenosis)核心概念。
「奴仆的形体」对比「天主的形体」,是极大的反差。
教义与灵修意义:
不是失去天主性,而是隐藏天主的光荣,进入卑微的受造世界。
他不仅成为人,更是以仆人的身份,不居权柄,反而为人服务(参:若13:14,耶稣洗门徒的脚)。
✨灵修应用:真正的权柄在于服事。效法基督“自我空虚”才能活出谦卑与奉献的生命。
「形态上完全与人一样,」
教义意义:
强调基督的人性是真实的,而非外表假象。祂真正分享了人类的一切,除了罪恶。
这是反击诺斯底主义(认为基督只是“貌似”成人)的核心论点。
第8节
「他自谦自卑,服从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历史背景:
十字架是古代最羞辱的刑罚,被罗马人保留给奴隶与叛徒。
犹太人视被钉死者为“受诅咒”(申21:23)。
教义与灵修意义:
基督的顺服(ὑπήκοος)达到了极点,不只服从天主旨意,更是走向彻底的奉献。
圣十字架从此不再是羞辱的象征,而成为救恩的标记(Crux fidelis,忠信的十字架)。
✨灵修应用:耶稣的顺服与牺牲成为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小十字架”之光。我们应在顺境与逆境中同样忠信于主的召叫。
第9节
「因此,天主高高举扬了他,赐给他一个名号,超越一切名号;」
教义意义:
这是基督“升高”的阶段,与“自我空虚”形成对比。表明谦卑导致荣耀。
「名号」在圣经中象征身份与权威。耶稣因自我奉献,被赋予全权统治。
对应耶稣复活、升天,并坐在父的右边(参:斐2:11 与 弗1:20-23)
✨灵修应用:不要自己抬高自己,只有天主真正“举扬”我们(路14:11)。
第10节
「使天上、人间和地下的一切,一听耶稣的名号,都屈膝叩拜。」
历史背景:
这是对耶稣主权的宇宙性宣告。
天上(天使)、人间(人类)、地下(亡魂/邪灵)——整个宇宙向耶稣屈膝。
教义意义:
显示基督是宇宙的主宰(Pantokrator)。
呼应旧约中“万膝必向我跪拜”(依45:23),并将此应用于耶稣,是极高的主张。
✨灵修应用:每日在祈祷中,在耶稣圣名前屈膝,是对祂王权的承认。
第11节
「众口同声都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
教义与灵修意义:
「耶稣是主」(希腊文 Kyrios Iēsous)是最早的信仰宣告(参:罗10:9),将耶稣与天主雅威等同。
整段颂歌最终的目的:一切荣耀归于天主圣父——显明基督虽被高举,却仍是为光荣父(若17:4)。
✨灵修应用:我们的信仰告白不只是一种语言,而应在生活中“众口同声、全心全意”地承认基督为主。
小总结(灵修与神学默想):
这段斐理伯书是整个圣周灵修的核心,展示基督的三部曲:
祂原是天主(天主的形体);
却自我虚无(取奴仆形体,服从至死);
因而被举扬(主宰万有)。
这不仅是耶稣的故事,也是我们信徒的道路:
若我们愿意“与基督一同降卑”,我们也将“与他一同被举扬”(参:罗8:17)。
今日,在耶稣圣名前屈膝,是未来在天国得荣耀的预兆。
效法基督的谦卑,是我们在家庭、教会、社会中见证福音的唯一途径。
《圣玛窦福音》21:1-11
“耶稣和门徒们走近耶路撒冷,来到橄榄山下的贝特法革,”
背景说明:
耶稣此时正要进入耶路撒冷,开始祂苦难的最后阶段。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以东,是通往圣城的重要道路,地理上俯瞰圣殿。贝特法革是橄榄山上的一个村庄,靠近伯达尼。
灵修反省:
基督选择在逾越节前进入耶路撒冷,显示祂对天父计划的顺服,也预告祂作为“天主的羔羊”即将牺牲。我们是否也愿意接受并走上为爱而牺牲的道路?
“耶稣派了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到对面的村庄去,立刻就会看见一匹拴着的母驴,和跟它在一起的驴驹。你们解开,给我牵来!’”
背景说明:
耶稣预知事件的发展,这显示祂的神性与掌控全局的智慧。古代近东的君王偶尔骑驴,而非战马,象征和平而非征服。母驴和驴驹说明谦卑的来临。
灵修反省:
主以卑微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否愿意如那匹驴驹一样,为主所用,承载祂的荣耀?是否听从祂的差遣与命令?
“如果有人问你们,你们就说:‘主要用它们。’他便会让你们牵走。”
背景说明:
“主”在犹太文化中是对天主的称呼,也可理解为对一位受尊敬者的称谓。耶稣的门徒以主的名义行事,说明祂的权柄。
灵修反省:
当我们顺服主的命令,即使别人不明白,只要是“主需要”,我们便应毫不犹豫地奉献、交出时间、资源、自己。
“这事是为应验先知所说的话:‘你们应向熙雍的人说:看哪,你的君王到你这里来,谦逊地骑在一匹驴上——一匹母驴的驴驹上。’”
背景说明:
此处引用了匝加利亚先知书9:9。这预言一个和平之王的到来,不骑战马、而骑驴。玛窦强调耶稣是应验旧约的默西亚。
灵修反省:
我们的君王是谦卑的、温和的、和平的。他不以强权压迫,而是以爱感化。我们是否愿意效法这位谦卑的君王?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做了。”
背景说明:
门徒没有质疑耶稣的命令,表现出他们的信任。也反映出门徒与主之间已建立起深厚的信赖关系。
灵修反省:
耶稣呼唤我们信赖祂,即使我们看不清全貌。我们是否如门徒一般愿意“立刻照办”?
“牵了母驴和驴驹来,把外衣搭在驴背上,扶耶稣骑上。”
背景说明:
外衣象征尊敬与欢迎,如今被当作鞍座,为耶稣预备王者的入城之旅。
灵修反省:
我们是否愿意脱去自己的舒适与自我,为主“铺路”?是否愿将生命最宝贵的部分交予祂?
“有一大群人,把自己的外衣铺在路上,还有些人从树上砍下树枝来,也铺在路上。”
背景说明:
铺外衣、砍树枝是古代欢迎君王的举动。尤其是“棕榈枝”,在犹太人中象征胜利与和平。这是我们今日圣枝主日的来源。
灵修反省:
我们在礼仪中挥舞棕枝,但是否在生活中也真正欢迎耶稣进入心中?还是转瞬即弃、转而拒绝祂?
“前呼后拥的群众齐声高呼说:‘贺撒纳归于达味之子!奉上主的名而来的,应受赞颂!贺撒纳归于至高天主!’”
背景说明:
“贺撒纳”(Hosanna)源自希伯来语“请拯救我们”(Hoshana),逐渐演变为敬拜欢呼。称耶稣为“达味之子”是明确称祂为默西亚,达味王朝的继承人。
灵修反省:
我们是否真心高呼“主,拯救我”?我们在生命的高峰和低谷,是否都同样地敬拜祂?
“耶稣进入了耶路撒冷,全城轰动说:‘这人是谁?’”
背景说明:
耶路撒冷是天主的圣城,也是宗教与政治的中心。这种群众性的震动预示着福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灵修反省:
“这人是谁?”——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你而言,耶稣是谁?仅是一位历史人物?先知?还是你的救主、主宰?
“群众说:‘这是加里肋亚的纳匝肋的先知耶稣。’”
背景说明:
人们以耶稣的出身地介绍祂,承认祂是先知,但还未完全认出祂是默西亚、天主子。也说明民众对耶稣的认识仍然有限。
灵修反省:
我们是否也只是“认识耶稣”,却没有“信靠耶稣”?我们信仰的深度,有没有从表面的热情进入真心的信赖?
总结:圣枝主日的福音意义
这段福音是圣枝主日礼仪中的核心部分,标志着耶稣从加里肋亚的公开传教,正式转入祂的苦难、死亡与复活的旅程。
历史上,耶稣以和平君王的方式进入耶路撒冷,挑战世俗对权力与荣耀的定义。
神学上,祂应验了旧约先知的预言,展现自己是谦卑、和平、顺服至死的默西亚。
灵修上,我们被邀请重新评估:我们是迎接耶稣的群众,还是在祂受难时转身离去的同一群人?
祂来了,我们是否真正为祂铺路?是否愿意让祂在我们的心中掌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