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四月

17

13

【弥撒读经释义】|复活期第三主日(甲年)

1231231

复活期第三主日(甲年)

读经一 宗徒大事录 2:14; 22-33


经文:「五旬节那天,伯多禄和十一位宗徒站起来,高声对群众说:」

背景:

五旬节(希腊文 Pentēkostē,即五十天)原是犹太教的一个节日,纪念梅瑟在西乃山领受法律(《出谷纪》19)。此节日距离逾越节五十天,在《宗徒大事录》中,这一天圣神降临在门徒身上,标志教会的诞生。

灵修意义:

伯多禄在圣神鼓舞下,首次正式宣讲复活的基督。这是教会历史上第一篇福音讲道(kerygma),传达耶稣是主与默西亚的核心真理。伯多禄的勇气也显示了圣神如何使懦弱的人变为信仰的勇士。


经文:「犹太人和所有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你们要明白这件事,请你们注意听我的话!」

背景:

耶路撒冷在五旬节时充满来自各地的犹太人朝圣者。伯多禄面对的,是一群熟知律法和圣经的人。他要将耶稣的事迹与旧约预言结合起来讲解。

灵修意义:

福音的宣讲首先是向天主子民传达的,呼吁的是理智的明了与信德的回应。伯多禄的邀请是教会传教使命的雏形,呼召每一位听众认真聆听并回应福音。


经文:「天主藉着纳匝肋人耶稣,在你们当中施行了灵迹、奇事和预兆,向你们证明他是天主所立的,这是你们都知道的。」

背景:

纳匝肋人耶稣是耶稣公开生活时期最常被称呼的方式。伯多禄列举了耶稣在加里肋亚和犹太各地行的奇迹,如治病、驱魔、复活死人等。

灵修意义:

耶稣的神迹不是魔术,而是天主显示国度临现的记号。这些行动彰显耶稣的身份,并邀请人信从。我们今天也被召在生活中寻找预兆,发现天主临在的迹象。


经文:「他照天主已定的计划和预知被交付了;你们藉着不法之徒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死了他;」

背景:

这是对耶稣苦难的神学解释。耶稣被钉十字架虽是人类的罪恶,但却在天主的计划βουλή)和预知πρόγνωσις)中实现了救恩。

灵修意义:

十字架是天主救恩计划的核心。伯多禄直指听众的责任,却又不失希望——即使人类将义人杀害,天主却使苦难成为救恩的工具。


经文:「天主却解除了他死亡的苦痛,使他复活了,因为他不能受死亡的控制,」

背景:

解除死亡的苦痛(希腊原文是分娩的苦痛)是一种强烈的复活形象。死亡对耶稣无权,因为他是生命之主

灵修意义:

复活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天主大能的彰显,是新生命的开始。我们也因信而在洗礼中分享基督的复活,死对我们再无终极的掌控权。


经文:「达味指着他说:‘我时刻定睛仰望着上主,有他在我身边,我不动摇。……’」

背景:

伯多禄引用《圣咏》16:8-11,这是传统上被视为达味所写。教会视此篇咏作为默西亚复活的预言。

灵修意义:

基督复活,是旧约预言的应验。我们在圣咏中看到信德之人的希望,也看到复活的主所带来的喜乐与安全。教会诵咏这些诗篇,以此参与基督的感恩与交托。


经文:「以色列同胞啊!让我坦白对你们讲论圣祖达味的事吧……」

背景:

达味王被视为默西亚的祖先。伯多禄证明达味不是在说自己,因为他死了且葬在耶路撒冷,而是预言了他的后裔——耶稣的复活与高升。

灵修意义:

圣经解释必须在圣神光照下才能正确理解。教会通过宗徒传承,教导我们旧约如何在基督内得以圆满实现。


经文:「这位耶稣,天主已经使他复活了,我们都是这事实的见证人。」

背景:

宗徒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复活作证(参阅宗1:8)。这也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内容。

灵修意义:

信仰不是理论,而是见证。我们今日虽未肉眼见到复活主,却在圣言、感恩祭与教会团体中,体验他的临在与复活的大能。


经文:「现在他被高举,坐在天主的右边……你们今天耳闻目睹的,就是他所倾注的圣神。」

背景:

坐在天主右边是君王、主宰的象征(参咏110:1)。五旬节的圣神降临,就是复活主耶稣升天之后,履行他许诺赐下圣神的应验。

灵修意义:

耶稣不但复活,而且升天,开始了他在教会中的无形统治。圣神的降临是这王权在世上的彰显。教会的活力来自圣神,我们每位领洗者都被圣神赋能,参与这新五旬节的福传。


小结与灵修反思

在这一段读经中,圣伯多禄首次在五旬节当众讲道,指出耶稣的神性、死亡与复活,并将这些与达味的预言连接起来,显示耶稣就是天主所立的默西亚。这番讲道标志着教会公开传扬福音的开始。

灵修重点包括:

圣神的力量:懦弱的门徒变成勇敢的传教士。

基督的核心奥迹:受难、死亡、复活、升天。

圣经的解释权:伯多禄代表教会解读旧约,显示教会在信仰上的教导权(Magisterium)。

我们的使命:作为今日的信徒,我们也要为复活作见证。

愿我们在圣神光照下,像伯多禄一样,勇敢地宣讲基督,生活出复活的信仰。


读经二 恭读圣伯多禄前书 1:17-21

 


「可爱的诸位:你们既然称呼那位不看情面,而只按每个人的行为施行审判的天主为父,」

背景: 伯多禄以可爱的诸位表达亲切之情,这是牧者对信友的劝勉方式。他提到的是指天主圣父,强调信友与天主的关系是亲子关系,这在初期基督宗教中是革命性的观念。

灵修意义: 天主是仁慈的父,但也是正义的审判者。他不看情面,即不因人的地位、财富、背景而偏私,只看行为。这鼓励我们活出内在的真实和圣洁。

属灵操练 我们称天主为时,也应当活出子女的样子:信赖他、敬畏他、顺从他。


「就该怀着敬畏的心,度过这一段在世旅居的时期。」

背景 在世旅居反映出基督徒的侨居观——世上的生活是暂时的,真正的家园在天国(参阅希伯来书11:13)。

灵修意义 敬畏在这里不是恐惧,而是带着爱与敬重的心来生活。这提醒信友们应警醒而谦卑地活在世上,不把世界当作永恒的归宿。

属灵操练 常存敬畏之心,就是在每一个决定中都问自己:这是否荣耀天主?


「要知道:你们不是用可朽坏的金银等物,由你们祖传的虚妄生活中被赎出来的,」

背景 这个词源自奴隶制度,意指用代价买回自由。此处暗示信友原本被罪所奴役。

祖传的虚妄生活是指悖离真天主的异教生活,或形式化但无生命的宗教习惯。

灵修意义 我们的救恩并非世俗财富换来的,而是有更高、更圣的价值。

属灵操练 摒弃世俗对金钱、地位的依赖,认识到只有基督才能真正救我们脱离罪的枷锁。


「而是用宝血,就是那无玷无瑕的羔羊基督的宝血。」

背景 这是圣经中最深刻的救赎图像之一。基督是无玷无瑕的羔羊,直接指向逾越节的羔羊(出谷纪12章)和依撒意亚书53章的受苦仆人。

灵修意义 宝血的价值超越世上任何财富。我们要常默想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流的血,是爱的极致牺牲。

属灵操练 敬畏和感恩地参与感恩祭(弥撒),那是基督宝血的延续呈献。


「基督固然是在创世以前就被预定了的,」

背景 这里指出一个救恩历史的伟大真理——基督的救恩计划不是应急之策,而是在创世前天主就已计划好的(参阅厄弗所书1:4)。

灵修意义 这突显天主的全知与慈爱,也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在天主的永恒计划中被爱的对象。

属灵操练 建立稳固的信德——即使在患难中,也深信我们是在天主的手心里。


「但在这末期才为了你们而出现,」

背景 末期是指默西亚时代——天主启示的最终阶段。耶稣的降生、苦难、复活和升天,是救恩历史的高潮。

灵修意义 天主为了我们,亲自进入历史,这是不可思议的降卑。

属灵操练 敬畏这恩典,不轻视福音;时常感谢耶稣为我降生成人。


「为使你们因着他,而相信天主:因为他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并赐给他光荣;」

背景 耶稣的复活不仅是救恩的证据,也是我们信德的基础(参阅哥林多前书15:17)。

灵修意义 复活是我们信仰的核心。若耶稣未复活,我们的信仰就是空的。但因为他复活,我们对天主的应许有信心与盼望。

属灵操练 每天都以复活的信德面对挑战,不被绝望压倒,因为我们跟随的主已战胜死亡。


「这样你们才能信靠并期望天主。」

背景 伯多禄以此总结整段思想。信友之所以能信靠并期望天主,是因为基督的救恩实在可信。

灵修意义 信靠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单纯的理论;期望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喜乐等待,是望德的实践。

属灵操练 在祈祷中培养望德,不因环境失望,常存对天主救恩计划的信任。


总结

这一段选读提醒我们:

天主的救恩计划是从创世之初就已定下;

基督以自己的宝血,为我们赎回了自由和生命;

我们在世上只是暂时旅居,真正的家乡在天国;

因此我们应以敬畏的心度日,怀着信望爱活出信仰。

这段经文也让我们再次聚焦于耶稣基督的中心性——祂是那无玷的羔羊,为我们牺牲,叫我们得以靠祂相信天主、信靠天主,并怀抱永恒的盼望。阿们。

福音 《圣路加福音》24:13-35


 

1.「耶稣死后第三天,耶稣的门徒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子去,村名厄玛乌,离耶路撒冷约十一公里。」

历史背景:耶稣复活当天,也就是主日(星期天)发生的事。这是《路加福音》独有的记述。厄玛乌(Emmaus)地理位置并不确定,但文中指出约七十「厄斯塔狄」,换算约十一公里,是步行一天可达的距离。

灵修意义:象征信仰旅程的开始,这些门徒离开耶路撒冷(象征信仰中心)而向外走,预示着他们对希望的失落。


2.「他们沿路彼此谈论所发生的这一切事,」

背景:他们谈论的是耶稣的受难、死亡与复活的传闻。

灵修意义:基督徒团体在信仰危机中依然对话、探讨天主的作为,是共同分辨的重要姿态。


3.「他们正在谈论的时候,耶稣亲自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

灵修意义:耶稣的临在常在我们旅途上,尤其是在失望与困惑时,只是我们未能认出他。天主陪伴我们的日常,往往在不显眼处展开。


4.「他们的眼睛却被蒙蔽了,没有认出他来。」

背景:是典型的圣经写作风格(参创18章亚巴郎认不出天使)。

灵修意义:罪、失望或是信仰的迟钝,常让我们认不出基督的临在。这也暗示认出复活的主,并非凭外在,而需属灵的开眼。


5.「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在路上,谈论的是些什么事啊?」

灵修意义:耶稣主动引导门徒说出内心挣扎,是天主愿意倾听人的方式。祈祷就是这种灵性对话的表现。


6.「他们就站住,而带愁容。」

灵修意义:人的哀伤往往使人无法前行,这正是复活信仰所要医治的状况。


7.「一个名叫克罗帕的回答他说:难道只有你这在耶路撒冷作客的,不知道这几天在这里所发生的事吗?」

背景:耶路撒冷刚刚发生的耶稣被捕、受难和十字架死亡是城中大事。

灵修意义:讽刺中也有现实,人往往以为天主缺席,却不知祂正亲自参与历史。


8.「耶稣问他们说:什么事呢?」

灵修意义:天主并非不知,而是引导人更深地认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是天主教育我们的方式。


9.「他们回答说:就是有关纳匝肋人耶稣的事。他是一位先知,在天主和众人面前,行事说话都有大能。」

灵修意义:门徒对耶稣的认识仍停留在先知层面,尚未领悟祂是复活的主,是真天主。


10.「我们的司祭长和首领竟把他交出去,判了他死罪,钉他在十字架上。」

背景:指控宗教权威在这场悲剧中的角色。

灵修意义:人类的罪使正义者受苦,这是十字架神学的核心。


11.「我们原来指望他就是要拯救以色列的那位。」

灵修意义:门徒的希望是政治性的,他们误解默西亚的使命——耶稣来不是要政治解放,而是带来罪的救恩。


12.「还有:这些事发生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

背景:旧约常用「第三天」为天主介入的时刻(例如:亚巴郎献子事件)。

灵修意义第三天象征天主的时刻临近,但门徒仍未信。


13.「我们中间有几个妇女使我们感到惊奇天使说他复活了可是没有找到他。」

背景:指出复活最初的见证人是妇女(当时社会地位不高,增加故事的真实可信度)。

灵修意义:信仰需要从听来的见证进到个人经验。


14.「耶稣对他们说:唉!无知的人哪

灵修意义:这不是责备,而是慈父的提醒。信仰的迟钝需要天主的话语点燃。


15.「于是他从梅瑟和众先知开始,把全部经书关于他的话,都给他们解释明白了。」

背景:耶稣阐释旧约如何预示默西亚的苦难与荣耀。

灵修意义:圣经诠释是认出基督的钥匙,教会的礼仪讲道和教义正是这种传承。


16.「他们走近了他们要去的村子,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走。」

灵修意义:天主尊重自由,祂不强行介入人的生活;要我们主动邀请祂进入。


17.「他们挽留他说请跟我们一起住下吧!」

灵修意义:这是基督徒的祈祷原型:主啊,请留下,也回应了耶稣在《若望福音》说「住在我内」的邀请。


18.「耶稣与他们坐下吃饭的时候,拿起饼来,赞颂了,擘开,递给他们。」

背景:清楚的圣体圣事语言,呼应最后晚餐。

灵修意义:门徒在擘饼中认出主来——象征感恩祭中的主显现。圣体圣事是认出复活主的场所。


19.「他们的眼就开了,才认出是耶稣来;他却从他们眼前不见了。」

灵修意义:他们不再需要肉眼的看见,因为透过信德与圣体,主永远与他们同在。


20.「他们就彼此说:当他在路上和我们谈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像火一样地燃烧着吗?」

灵修意义:圣言能燃烧心灵,这是主的真实临在。讲道与圣言默想在灵修生活中不可或缺。


21.「他们就立刻动身,返回耶路撒冷

灵修意义:真正的信仰经验必带来宣讲的动力。他们回到教会团体(耶路撒冷),成为复活的见证人。


22.「主真的复活了,也显现给西满了!」

背景:这是初期教会传下来的传统,复活主向伯多禄(西满)显现(见格前15:5)。

灵修意义:强调教会的团体性信仰,复活主显现是为建立教会信仰核心。


23.「他们二人就把路上的事,和在分饼时,他们怎样认出了耶稣的事,述说了一遍。」

灵修意义:门徒生活包含两个核心:圣言(路上讲解圣经)和圣体(擘饼)。这是感恩祭两大支柱,也是教会生活的中心。


总结

这段福音揭示了复活信仰的旅程,从失望困惑到热心宣讲。我们学习到:

基督同行但我们常不自知:祂在我们的生活中临在,尤其在圣言和圣体中。

信仰需要开启眼睛:不是靠理性或感觉,而是透过祂自己的方式——圣经与圣事。

圣体圣事是认出主的地方:擘饼成为真正认出复活主的关键。

真正的复活经验带来传扬的使命:门徒经历主后,立刻返回团体,作见证人。

这段福音不仅是复活显现的叙述,更是一段感恩祭的旅程——从圣言到圣体,从认不出主到成为主的见证者。让我们每一次参与感恩祭,都如厄玛乌门徒一样,在分饼中认出基督,并以火热的心,走上福传之路。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