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五月
01
【弥撒读经释义】|复活期第五主日(甲年)
复活期第五主日(甲年)
读经一《宗徒大事录》6:1-7
读经一是初期教会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幕,描述了“执事职务”(Deaconate)的设立背景,以及教会如何以圣神的引导去应对现实挑战,维持团体的合一与福音的扩展。
1. 那时候,门徒日渐增多,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抱怨希伯来人, 因为他们在日常的供给上, 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历史背景:
“门徒日渐增多”说明初期教会在耶路撒冷迅速发展,信徒不断增加。
“说希腊话的犹太人”(Hellenists)是指在外地长大的犹太人,讲希腊语,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虽归信基督,却与讲希伯来语的“本地犹太人”(Hebrews)有文化与语言的差异。
“寡妇”在当时社会中极为弱势,需要依靠团体的日常照顾。
“忽略”不是指蓄意,而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完善、人数过多等实际困难造成的。
灵修意义:
即使在圣神充满的团体中,也会出现误解、抱怨和分歧。教会并非天衣无缝,但通过爱德与正义可以改善。
主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小者(寡妇、孤儿、贫穷人)——这也是天主旧约法律反复强调的核心。
2. 于是十二位宗徒召集众门徒说:“让我们放弃传扬天主圣道的工作,而管理饮食,是不相宜的。”
历史背景:
“十二位宗徒”是初期教会的领导核心,担负传扬基督的使命。
“管理饮食”指的是照顾信众日常的生活需要,尤其是施舍、分配物资。
宗徒并非轻视此工作,而是指出各人有不同的圣召与职责。
灵修意义:
教会内的事奉需按恩赐与圣召分工:宗徒专注“宣讲圣道”,而行政工作由他人承担。
这提醒我们:在教会中,每一个职分都重要,但必须依圣神的引导,以免陷入事工取代使命的误区。
3. “所以,弟兄们,请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位有好声望,而且充满圣神和智慧的人,派他们担任这项职务。”
历史背景:
七位:数字“七”在圣经中象征“完全”,可能是为公平代表希腊裔与希伯来裔信徒。
“好声望”:表明他们在团体中已被认可为德行之人。
“充满圣神和智慧”:显示这个职务不只是技术或行政性的,也需灵性分辨力。
灵修意义:
教会选任领导者的标准首先是属灵品格,而非能力或权势。
所有教会服务都应在祈祷与圣神引导中完成,这是天主的工程,不是人的企业。
4. “至于我们,我们要专心于祈祷和从事宣讲的工作。”
历史背景:
使徒明确定义了自身的核心使命:祈祷与宣讲。
祈祷是与天主合一的基础,宣讲则是福音传播的使命。
灵修意义:
教会的领导者首先是祈祷者,而后是牧者和教师。
今日司铎和主教也应常常提醒自己,首要任务是引领人归向天主,而非只处理事务。
5. 这番话得到全体的悦服,就选出了斯德望——一位充满信德和圣神的人,还有斐理伯、普洛曷洛、尼加诺尔、提孟、帕尔默纳,以及归依犹太教的安提约基雅人尼苛劳。
历史背景:
所选七人几乎都是希腊名字,说明教会特别回应了希腊裔信徒的关切。
“斯德望”将成为第一位殉道者(宗 7),斐理伯则是后来的福传者(宗 8)。
灵修意义:
天主常在我们忠信履行小职务时,成就大事。斯德望虽被任为“照顾饮食”的人,却也成为教会最早的圣人之一。
教会团体共同参与决定,是圣神临在的标志。选人也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属灵辨别”。
6. 请他们站在宗徒面前;宗徒们祈祷以后,就给他们覆手。
历史背景:
“覆手”是圣经中极古老的祝圣仪式,象征权柄的传递与圣神的赋予(参阅户 27:18)。
这标志着教会设立了“执事职务”(Deaconate)的圣秩雏形,虽非今日完整意义的圣秩,但为其根基。
灵修意义:
所有真正的服务都从“祈祷”和“祝圣”开始,这是天主化的使命,而非自我任命。
教会的职分不是一种“职位”,而是一种圣召——需来自团体认可,也需天主的恩宠。
7. 天主的道渐渐传开了,门徒的数目在耶路撒冷大为增加,连许多司祭也接受了信仰。
历史背景:
说明教会结构优化后带来了果效,传教工作更有力地推进。
“许多司祭”(即圣殿中的利未人)归信,是极为震撼的事实,显示福音的影响力已渗透宗教核心。
灵修意义:
当教会内的爱德与公义得以彰显,福音就有更大果效。
真正的福传,不只是语言的宣讲,更是爱的见证与制度的正义。
总结
这段经文揭示了教会如何在面对内部危机与成长挑战时,以祈祷、分辨和组织来回应圣神的引导。它体现了:
属灵领导的重要性:宗徒以祈祷与宣讲为首务,提醒我们福音使命的核心。
公义与爱德的实践:关心弱小者如寡妇,是教会爱的标志。
圣神的选召与赋能:教会职分的设立需通过祈祷、覆手与团体认可。
教会结构与果实的关系:良好的分工能释放宣讲的能量,带来灵性的增长。
这也是今日教会在牧灵、管理与福传中依然可以仰赖的典范。
读经二 《圣伯多禄前书》2:4–9
这段经文是在劝勉信友认识自己在基督内的新身份,活出圣召的尊贵与使命。
1.「亲爱的诸位:你们来到主面前,他是活石,虽然人们摈弃了他,但是天主却拣选了他、珍视他。」
背景说明:此处「主」是指耶稣基督。祂是「活石」(希腊文:lithos zōn),是新约圣殿的根基。祂虽然被人类(特别是宗教领袖)摈弃(参阅:宗徒大事录4:11,玛窦21:42),却被天主拣选和珍视,是天主工程的基石。
灵修意义:这提醒信徒,即使在世上遭受弃绝(例如早期基督徒被犹太人排斥),在天主眼中却极为珍贵。要效法基督——甘愿为真理被拒绝,却始终忠于天主的召叫。
2.「你们也像活石,用来建造一座属神的殿宇,成为一班圣洁的司祭,以奉献因耶稣基督而蒙天主悦纳的,属神的祭品。」
背景说明:「属神的殿宇」(或“属灵的圣殿”)是指教会,即基督的身体(格前3:16,弗2:19–22)。信友是教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活石」。
「圣洁的司祭」:指所有信友都参与的普遍司祭职(sacerdotium commune),与圣职圣事授予的 ministerial priesthood 不同(参阅《天主教教理》1546–1547)。
「属神的祭品」:这不只是指物质祭献,更重要的是信友献上自己的一生、善行、祈祷和苦难(参阅罗12:1)成为悦乐天主的馨香祭。
3.「因为经上记载:看哪,我要在熙雍安放一块精选的、宝贵的基石,信赖他的人决不会蒙羞。」
引用背景:出自依撒意亚书28:16。这是对弥赛亚的预言,指出基督是坚固的根基。
熙雍:象征耶路撒冷圣山,在新约中象征天上的耶路撒冷和教会的属灵基础。
灵修意义:信赖基督的,不管现实生活多苦难、被误解或迫害,最终不会在天主面前蒙羞。这是天主对信徒的应许与安慰。
4.「所以基督对你们信主的人来说,是一种荣幸;但是对那不信的人来说,他就是『匠人所摈弃的石头,现在却成了屋角的基石』;」
引用背景:出自圣咏118:22。这段常在复活节礼仪中引用,象征复活的基督被人弃而复兴。
「信主的人」的荣幸:得以建基在基督上,是信仰的光荣。
「不信的人」的悲剧:不接纳耶稣,就错失生命的根基。
5.「同时他也是『一块绊脚石,和一块使人跌倒的磐石』。他们跌倒了,是因为不信从真道;他们这样的下场,是预定了的。」
引用背景:出自依撒意亚8:14;这表示基督对人而言是「祝福」或「绊脚石」,取决于人是否接受祂。
预定:并不表示宿命论,而是指出拒绝真理的下场是已被启示的事实。天主愿意所有人得救(参阅:弟前2:4),但人若执意拒绝,后果就是自己选择的。
灵修意义:信仰不是中立的——对基督要么信从、要么跌倒。信仰是一条需要选择并坚持到底的道路。
6.「然而,你们却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于主的子民,为使你们宣扬他的伟大作为;是他召叫了你们出离黑暗,进入他奇妙的光明中。」
引用背景:这是一段充满旧约语言的宣告,出自出谷纪19:5–6,原用于以色列民,如今圣伯多禄应用在所有信友身上。
「特选的种族」(genos eklekton):我们是因信仰与洗礼而成为新以色列,是天主的选民。
「王家的司祭」:信友分享基督司祭、君王和先知的三重职务(参阅《教理》783–786)。
「圣洁的国民、属于主的子民」:反映教会的圣洁性与合一性。
宣扬主的作为:信友的使命不仅是活出信仰,还要传扬天主在自己身上的救恩。
「出离黑暗,进入光明」:这是洗礼的象征,也是灵修过程:悔改、皈依、进光。
小总结:我们的尊贵与召叫
圣伯多禄在本段中深刻表达了信友在基督内的新身份和属灵使命:
虽然世界可能弃绝我们,天主却视我们为活石;
我们不是普通的群众,而是天主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
我们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宣扬天主的伟大——祂从黑暗中召叫了我们,领进真光;
我们的信仰不是私人的安慰,而是一种公开、群体性的祭献与见证。
这段经文鼓励信友:在任何世俗压力、被弃或误解中,不要忘记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并勇敢活出这份身份的尊贵与荣耀。
福音 若望福音14:1–12
1.「那时候,耶稣对门徒们说:『你们不要心里烦乱;你们要信赖天主,也要信赖我。』」
背景说明:这是耶稣在最后晚餐中(若13–17章)的教导。当时祂刚预告犹达斯要出卖祂、伯多禄要否认祂,门徒惊惧不安。
灵修意义:耶稣面对自己的苦难前夜,不是求门徒安慰自己,反而安慰他们。祂的邀请是:对天主的信仰和对基督的信仰是不可分割的。
「烦乱」(希腊文:tarassesthō)表达深度的不安,耶稣教导我们,在最混乱时,首要的回应是信赖。
2.「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是为给你们预备地方;要不然,我早就告诉你们了。」
「父的家」:象征天国,也可理解为与天主的亲密共融。
「许多住处」:表示天主的国度为众人预备,不是精英主义的选择,而是普世性的邀请。
灵修意义:基督并未离弃我们,而是「走在我们前面」,为我们安排终极归宿。
3.「我去给你们预备了地方以后,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好使我在哪里,你们也在哪里。」
背景说明:「再来」可理解为:
末世的再临(parousia)
死亡时灵魂归向基督
圣神的降临后信徒与主的共融
灵修意义:天主不是让我们孤独面对死亡和终末,而是亲自来接引我们进入永恒团聚。这是一种深度的基督徒盼望。
4.「我去的地方,你们知道那条路。」
耶稣指出:门徒不只是知道一个“地点”,而是已经认识了“通往永恒生命”的方式——祂自己。
灵修意义:认识耶稣就是知道天路。不需要地图,耶稣本人就是路径。
5.「多默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会知道那条路呢?』」
多默的疑问:真实反映门徒当时的困惑。他代表许多对信仰有诚实疑问的信徒。
灵修意义:基督徒可以向主发问,表达困惑——信仰不是盲目接受,而是在对话中成长。
6.「耶稣回答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
三重宣言:
道路(hodos):通向天父的路径,不是规则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真理(alētheia):基督启示天主本身,祂是真理的具象。
生命(zōē):超越生物生命,是与天主共融的生命。
教义意义:这是基督独一救主身份的宣告(参阅《教理》459–460, 1691)。
灵修意义:信仰不是一种哲学,而是在基督内找到方向、实在与永恒。
7.「你们若认识我,也就必然认识我父;现在你们已经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了。」
认识耶稣即认识父:这是若望神学的核心。天主不是远离人的神,而是通过耶稣显现出来的爱之父。
灵修意义:信仰的中心是与基督建立个人关系,透过祂来认识不可见的天主。
8.「斐理伯对他说:『主啊!请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斐理伯的请求:显示一种人性渴望——想“看见”天主。
灵修意义:许多灵修传统都追求「观见天主」(visio Dei)。但若没有通过基督的中保,这渴望无法实现。
9.「耶稣回答说:『斐理伯!我和你们在一起这么长久了,你还不认识我吗?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请把父显示给我们呢?』」
耶稣责问斐理伯:显现出祂的慈爱与遗憾。门徒虽陪伴多年,仍未认识祂的天主性。
神学意义:「看见耶稣=看见父」的说法,是基督与天父同一性的直接表述,是三位一体信仰的核心教义之一。
灵修意义:若我们在祈祷、福音和圣体圣事中真正凝视耶稣,我们就能逐渐“看见”天主。
10.「你不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我自己说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父与子的互居(perichoresis):是三位一体奥秘的一种表述方式。基督不是独立运作,而是在父内行动。
灵修意义:基督徒的信仰不在于死的言语,而是透过与三位一体天主的生命连结。
11.「你们要相信我:我在父内,父也在我内;不然,也要因我所做的事而相信。」
理性与信德:耶稣邀请门徒先相信祂的言语(信德),但也愿意人因祂的作为(理性验证)而信。
灵修意义:耶稣启示信仰的合理性:信仰不是违背理性的跳跃,而是从经验进入奥秘。
12.「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信我的人,我所做的事,他也要做,而且要做比这些事更大的,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更大的事:指的是:
教会的诞生与传播
圣神降临后的传教果实(例如:保禄宣讲、圣女德肋撒的爱德)
福音的普世传播与转化人心
因为我往父那里去:耶稣升天并差遣圣神,使信徒得以参与祂的使命。
灵修意义:基督徒不是旁观者,而是与基督合作的合作者(cooperator Dei),继续祂的使命于世。
小总结:基督是我们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这段福音给我们的主要启示:
面对苦难、疑问或死亡时,我们首要回应是——信赖耶稣。
基督是我们通往天父的唯一道路。信仰不是制度或理念,而是与一位具体的主——耶稣——相遇并跟随。
天主不是遥远的存在,在耶稣内我们已看见祂、听见祂,并被祂召叫参与祂的使命。
信德让我们参与天主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完成基督在世所启示的救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