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五月

08

8

【弥撒读经释义】|复活期第六主日(甲年)

1231231

复活期第六主日(甲年)

 


读经一:宗徒大事录 8:5-8,14-17


经文第5节:

「那时候,斐理伯来到撒玛黎雅城,宣讲基督。」

历史背景:

这是在司德望殉道之后,耶路撒冷教会遭受迫害的背景下。许多信徒因而分散出去,将福音带往各地(宗 8:1-4)。这位斐理伯是七位辅祭之一(参阅宗 6:5),不是宗徒斐理伯。

撒玛黎雅是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之间敌对已久的地区。撒玛黎雅人信仰犹太教的某些成分,但被视为异端或混血宗教(参阅若4:9)。

灵修意义:

天主透过逼迫将福音播种到敌对的土地。这是一种十字架式的传教模式。我们看到:福音不拘泥地理、文化、历史偏见,向所有人敞开。


6节:

「群众都注意听他的教训,因为都听说或看到过他所行的奇迹。」

历史背景:

斐理伯不仅宣讲,也伴以能力的显现,即奇迹。这与福音初期的标记性传播有关(可16:20),使人信服主的能力。

灵修意义:

宣讲与见证不可分离。我们教会的传教,既需言语也需生活和能力的见证。圣神借传道者的忠信行为,感动人心。


7节:

「有许多人附了邪魔,邪魔从他们身上大声喊叫着出去了。有许多瘫痪和跛子也都被治好了。」

历史背景:

在圣经时代,疾病、残疾和附魔常被视为邪恶势力或罪的象征。驱魔与治愈彰显天主国的来临,正如耶稣所行(参阅路4:40-41)。

灵修意义:

福音所带来的不仅是灵魂的救赎,也包括对整个人的疗愈。教会藉圣事与祈祷继续基督的治愈工程(特别是圣傅油圣事)。信仰是真实力量的管道,能解放人脱离黑暗与伤痛。


8节:

「城里的人皆大欢喜。」

历史背景:

撒玛黎雅本是与耶路撒冷宗教格格不入的地方,如今却成为喜乐与新生的地方。这预示教会将由犹太世界扩展至普世。

灵修意义:

基督带来的不是重担,而是真实的喜乐(若15:11)。当圣言被接受,人的生活和整个社群会被更新。福音是喜乐的福音(《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 Evangelii Gaudium)。


14节:

「当时,在耶路撒冷的宗徒,听说撒玛黎雅接受了天主的圣道,就派遣伯多禄和若望到他们那里去。」

历史背景:

耶路撒冷是教会的中心,宗徒是主立的根基(弗2:20)。尽管斐理伯成功传教,但宗徒仍要亲自验证、巩固地方教会的信仰,显示初期教会的公教性(即普世性与共融性)。

灵修意义:

这显示教会共融与权威结构的重要性。地方传教需与教会全体共融(教宗、主教、宗徒的继承人)。真正的信仰不会偏离宗徒传统。


15节:

「二人一到,就为他们祈祷,使他们领受圣神,」

历史背景:

虽然撒玛黎雅人已经领洗,但尚未领受坚振”——即圣神的充满。宗徒覆手祈祷,使圣神正式降临。这也构成我们今天坚振圣事的根基。

灵修意义:

信仰生活需不断深化,不仅止于洗礼的归属,也要在圣神内被坚固,活出成熟的基督徒生命。宗徒覆手象征教会的圣统传递、圣神的真正赐予。


16节:

「因为圣神还没有降临到他们任何人身上,他们只是因主耶稣的名受过洗。」

历史背景:

这显示初期教会的圣事发展尚处于启示展开的阶段。洗礼与圣神的降临虽密切相关,但通常由宗徒完成覆手礼使人领受圣神的恩赐。

灵修意义:

信仰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动态成长。洗礼开启旅程,圣神的降临使人得力为主作证。这提醒我们珍视坚振圣事,不是毕业礼,而是使命的委派。


17节:

「于是二位宗徒给他们覆手,他们就领受了圣神。」

历史背景:

覆手是圣经中赋予恩赐、祝圣、医治的重要象征行为(见户27:18;弟前4:14)。这节正是坚振圣事的根本经文之一。

灵修意义:

教会的圣统制并非官僚架构,而是圣神藉之运行的工具。圣神的恩赐不是个人之物,而是教会共融中传递的恩典。我们接受覆手(坚振)也意味着我们被召成为福音的传播者。


灵修小结:

这段读经展示了福音如何超越界限、冲破敌意与传统的偏见,来到撒玛黎雅人中间。福音不仅宣讲,更伴随圣神的能力、医治与喜乐。在这一切中,我们看见圣神的主导地位与宗徒的核心角色。

对我们来说,这是对信仰成长的呼召:

接受洗礼只是开始,

圣神的临在与坚振圣事,使我们得以在世界中成为基督的见证人,

教会的共融与宗徒传承,保障了我们信仰的正统与公教性。

愿我们在祈祷与圣神的引导中,常常更新自己,使我们也能将福音带入我们所处的撒玛黎雅


 

读经二:圣伯多禄前书 3:15-18


15节上:

「亲爱的诸位:你们要在心内尊崇基督为主;」

历史背景:

这封书信写给一群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背景可能是罗马帝国初期地方性的社会排斥、迫害或歧视。

尊崇基督为主是对罗马文化中恺撒是主Caesar is Lord)的有力对比。伯多禄鼓励信友在心灵深处、在生命的中心承认基督为惟一的主。

灵修意义:

信仰不只是外表的宗教行为,而是心灵的敬拜尊崇基督为主表示一种内在的臣服,即使在外在处境困难中,仍然认耶稣为生命的中心与君王。


15节中段:

「若有人询问你们心中所怀希望的理由,你们要随时准备答复,」

历史背景:

在充满敌意的社会中,基督徒因信仰希望而与众不同。外人可能好奇,甚至讽刺这荒唐的希望。伯多禄提醒信友要作理性的见证(希腊原文 apologia,即答辩)。

灵修意义:

这节是**信仰辩护神学(Apologetics**的核心经文。我们不应只是沉默的好信徒,而应有意识地准备为希望作证。这希望包括永生、救恩与主的临在。


15节下段:

「而且要以温和、以敬畏之心答复。」

历史背景:

伯多禄担心一些基督徒在回应质疑时态度不当。初期教会非常重视爱仇温良作为基督徒的标志(参阅罗12:17-21)。

灵修意义:

信仰见证不只是内容正确,也包括态度的圣德。温和、敬畏,体现出内心敬主的虔诚。这不仅使福音更有吸引力,也防止我们因态度错误而绊倒人。


16节:

「要保持良心无愧,好使那些诬告你们在基督内有良好品性的人,在诽谤你们的事上感到羞愧。」

历史背景:

当时基督徒常被误解为无神论者(因不拜偶像)、反社会分子乱伦者(因称彼此为兄弟姐妹)。因此,行事端正成为反驳谣言最有力的工具。

灵修意义:

我们的良心应受基督的话语和教会训导塑造,成为无愧的见证者。一个清白、真诚的基督徒生活,是最有力的宣讲。这是教会所谓德行的福传(evangelization by example


17节:

「如果天主的旨意是要你们因行善而受苦,总比作恶而受苦好。」

历史背景:

伯多禄在鼓励信友看到痛苦的正面价值。初期教会逐渐将为义受苦理解为与基督苦难共融的恩宠(参阅玛5:10-12)。

灵修意义:

这句经文传达出苦难的救赎价值:若出于爱主与爱人,即使痛苦也能成为成圣的途径。教会鼓励信徒将苦难联合于基督的苦难(参阅《天主教教理》618条)。


18节:

「因为基督也曾一次为罪而死,是义人代替不义的人而死,为将我们领到天主面前;就肉身说,他固然被处死了;但就神魂说,他却复活了。」

历史背景:

这是整段的神学高峰。伯多禄以耶稣的苦难作终极榜样。此处的义人代替不义的人,明确表达了替代性救赎Substitutionary Atonement)的观念。

就肉身说就神魂说可理解为:在肉体上,基督被人处死;但在圣神的能力中,他复活了。这不是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而是强调圣神的复活能力

灵修意义:

耶稣的死不是失败,而是爱的胜利。祂为罪而死,但目的是引我们到天主面前”——这是救恩的核心。我们在受苦中,也因基督的复活而拥有希望。


灵修小总结:

这段《伯多禄前书》是写给在苦难中挣扎的基督徒,但它的信息穿越时空也适用于我们今天:

内在敬主是信仰的根基;

随时准备为希望辩护,意味着我们要受教、要知信、要能温柔表达信仰;

温和与良心是最具吸引力的传教方式;

受苦不等于失败,而是在基督内成为福音的合作者;

基督的苦难与复活是我们的榜样与盼望来源。

我们不是单独面对逼迫的人;我们的主耶稣已经走过这条道路,并已为我们打开通向天主的门。


 

恭读圣若望福音 14:15-21


15节

「那时候,耶稣对门徒们说:‘如果你们爱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

背景

耶稣正在预告祂的离去(死亡与复活升天),门徒心中惶恐。祂提醒他们,爱祂不只是情感,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中,即遵守祂的命令

✨灵修与教义:

爱与顺从不可分离。 在若望神学中,爱不是抽象的,而是与遵行诫命紧密相关。

这句与若15:10遥相呼应: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存在我的爱内。

天主教教义中,这种爱的顺从即是信德的表现(参阅《天主教教理》2087条)。


16节

「我要请求父,他就会赐给你们另一位护慰者,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

背景:

护慰者Paraklētos)在希腊原文中意指辩护者、安慰者、代求者,在若望福音中共出现五次,专指圣神。

✨灵修与教义:

另一位护慰者:意味着耶稣自己是第一位护慰者(参阅若一2:1)。祂离去后,圣神将继续祂的使命。

永远与你们同在:预示圣神不像耶稣那样短暂显现,而是恒久的临在,使教会在任何时代都不被撇下(参阅《教理》692, 737条)。

圣神是教会的灵魂,在信徒心中动工。


17节

「他是世人所不能领受的真理之神,因为世人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为他与你们同在,并在你们内。」

背景:

世人在若望福音中常指拒绝耶稣、不信天主的人。真理之神是圣神的另一个称呼(见若16:13),与耶稣自称真理相连(若14:6)。

✨灵修与教义:

圣神不是肉眼所见的存在,必须通过信仰来认识

真正的认识是生命的参与,不仅是知识,更是经验性的共融。

圣神不仅与你们同在,更在你们内”——这是三位一体住在信徒心中的奥迹(参《教理》260条)。


18节

「我决不撇下你们作孤儿;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

背景:

孤儿在犹太传统中不仅指失去父母者,更有被遗弃的象征含义。耶稣安慰他们,祂的离去不是弃之不顾,而是进入一种新的临在方式。

✨灵修意义:

耶稣透过圣神继续与我们同在。

这是对门徒的承诺,也是对教会的许诺:即使外表看似沉默与不见,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灵魂中,特别是在感恩圣事中(参阅《教理》1374条)。


19节

「不久以后,世人就再看不见我了,而你们却能看见,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

背景:

这是复活的预告。耶稣即将受难,世人(不信者)看不到祂,但门徒将在复活中看见祂,并因信祂而有生命。

✨灵修意义:

你们也要活着:不仅指复活后的生命,也指现在因信仰而获得的属神生命(参若10:10)。

真正的生命来自于与复活主的共融。


20节

「到了那一天,你们就会知道我在我父内,你们在我内,我也在你们内。」

背景:

那一天多理解为指耶稣复活后门徒的灵悟时刻(也可泛指五旬节或末世主再来)。

✨灵修与神学:

这是三一共融的最深层表达:

父在子内,子在父内(天主本体的关系)

门徒在耶稣内,耶稣在门徒内(恩宠中的关系)

是天主住在我们内的教义基础。我们被召进入神圣共融communio),这正是基督宗教的最高恩宠。


21节

「那接受我的命令而且遵守的,就是爱我的人;谁爱我,我父也必定爱他,我也要爱他, 并将我自己显示给他。」

背景:

这是一种顺从启示的连锁结构,是若望福音的神学特色。

✨灵修意义:

真正的爱表现为忠于耶稣的教训与诫命

爱的回应不会落空,天主会回应这种爱,以更深的启示(即临在、认知、亲密)报答信徒。

显示我自己:指在祈祷、圣事、圣言中主的真实显现。并非幻象,而是心灵的认出


灵修总结默想

这段福音不只是耶稣的安慰之言,更是一篇圣神论与基督徒生活的宣言

爱与顺从:爱主不是感觉,而是活出祂的命令——这是每日的选择。

圣神的恩赐:耶稣承诺赐下护慰者圣神,使教会与信友永不孤单。

信仰的眼睛能看见:即使世人不见,我们却能在信仰中看见主的临在。

三一共融的邀请:天主不仅临在于我们,而是邀请我们进入祂的生命共融中。

圣神的临在,是教会生活与每位信徒日常灵修的根本动力。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