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五月
14
【弥撒读经释义】|耶稣升天节(甲年)
耶稣升天节(甲年)
《宗徒大事录》第1章1至11节
1.「亲爱的德敖斐罗:」
背景注解:
德敖斐罗(希腊文:Theophilos)意即“爱天主的人”或“天主的朋友”。他也出现在《路加福音》序言中(路1:3),可见《宗徒大事录》是路加为他所写的“续篇”。
灵修意义:
虽然写给一位特定的人,但“德敖斐罗”这个名字象征着所有渴望认识主、爱慕真理的信友。
2.「我在第一部书中,叙述耶稣所行所教的一切:从开始直到他藉圣神嘱咐所选的宗徒之后,被接上升的那一天为止;」
背景注解:
“第一部书”即《路加福音》。路加以有条理的方式记述耶稣从降生、传教、苦难、复活到升天的全过程。这里他回顾上集,为下集“宗徒大事录”奠基。
灵修意义:
天主的启示是连贯的,耶稣的救恩计划从未中断。我们在信仰旅途中,也应持续在“所教”和“所行”中学习基督。
3.「他受难以后,用许多凭据,向他们显示自己还活着。四十天之久显现给他们,并且对他们讲论天主国的事。」
背景注解:
“许多凭据”说明复活不是幻觉或象征,而是历史事实。四十天的显现(象征准备与成全,如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梅瑟在西乃山四十天)显示耶稣继续建立天主国的观念和使命。
灵修意义:
耶稣不仓促离开,而是耐心教导。这启示我们:信仰的成长需要时间,默观复活的基督,也是通往使命的准备。
4.「耶稣和宗徒一同吃饭时,吩咐他们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而要等候父的恩许,」
背景注解:
耶路撒冷是救恩历史的中心。耶稣要求宗徒留下来等候“父的恩许”——即圣神降临。
灵修意义:
我们常急于行动,但耶稣教导我们要先“等候”圣神的引导。等待是一种信德的表现,是祈祷与准备的时刻。
5.「他说:‘那就是以前你们听我所说过的:若翰是用水施行洗礼,但是几天以后,你们要在圣神内受洗。’」
背景注解:
“用水施洗”是悔改的象征,“在圣神内受洗”则是内在的变化,是新生命的开始。这预告了五旬节圣神的降临。
灵修意义:
真正的皈依不仅是外表的仪式,更是由圣神焚烧心灵。圣神内的洗礼是使人成为新造的人。
6.「聚集在那里的人问耶稣说:‘主啊,你要在这时复兴以色列国吗?’」
背景注解:
门徒仍怀着政治性弥赛亚的期望,以为耶稣要恢复以色列昔日的政治独立与光荣。
灵修意义:
我们也常错误地把属灵的国度变为世俗的期待。我们需要耶稣净化我们对“复兴”的理解——是内心的转化,而不是外在的胜利。
7.「他回答说:‘父凭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间和日期,你们不必知道;’」
背景注解:
耶稣指出末世和复兴的时间是天主的主权,非人所能掌握。
灵修意义:
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好奇于未来的“时间表”,而是专注于当下的使命。
8.「‘但是当圣神降临在你们身上时,你们要充满圣神的能力,并且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玛黎雅全境,到天涯海角,为我作见证。’」
背景注解:
这是整个《宗徒大事录》的纲领。耶稣为宗徒划定了福传的范围,从中心(耶路撒冷)到边缘(全世界)。
灵修意义:
我们的信仰不只是个人私事,而是必须外传的见证之火。圣神赋予的力量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宣讲。
9.「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在他们注视中,被接上升,有一朵云彩遮住了他,他们就看不见他了。」
背景注解:
“云彩”是天主显现(theophany)的标志,如梅瑟与天主相会时的云。耶稣升天不是离弃,而是进到父的荣耀。
灵修意义:
升天的主,虽肉身不在,但藉圣神常在。信仰是注视他而不是抓住他,是信靠他的临在而非目睹他的形状。
10.「他们向天注视着他上升的时候,忽然有两位穿白衣的人站在他们面前,」
背景注解:
“穿白衣的人”象征天使,像在耶稣复活时一样。这是天主的使者,给予信徒方向与鼓励。
灵修意义:
当我们“只顾仰望”的时候,天主透过天使提醒我们:信仰不是凝望天空,而是带着天主的使命回到人间。
11.「对他们说:‘加里肋亚人哪!你们为什么站在这里望着天空呢?这位离开你们,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稣,你们看见他怎样升了天,也要怎样从天降来。’」
背景注解:
这是一个对教会的再派遣,也是再一次对基督再来的预告。加里肋亚是他们蒙召的起点,现在他们必须回到现实、继续使命。
灵修意义:
我们不能因升天的奥迹而停留在“敬拜”状态,而要“出发”,带着盼望,忠实地生活并等待基督的再来。
总结:耶稣升天的奥迹与使命
《宗徒大事录》开章所记载的耶稣升天,不是基督离开,而是他转入另一种临在——圣神将来,使教会进入新的阶段。这段经文的三个核心是:
复活的确据:基督真实复活,以许多显现确认信仰的根基。
升天的使命:耶稣不只是升天,而是交托任务,要求我们成为他在世上的见证人。
圣神的应许:教会的能力不来自人,而是从天主而来的圣神,是我们行动与勇气的泉源。
愿我们也在生活中,不只是“仰望天主”,而是将所信的主带入世界的“天涯海角”。
读经二《厄弗所书》1:17-23
「弟兄们: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就是那光荣的父,把智慧和启示的神恩,赐予你们,使你们认识他;」
背景说明:
保禄在书信开头为厄弗所教会的信友祈祷,表达他对他们属灵成长的关切。这节经文是书信中一段祈祷的开始。“智慧和启示的神恩”(spiritus sapientiae et revelationis)是对圣神行动的描述,在圣经神学中代表使人深入认识天主奥迹的恩宠。
灵修意义:
这是祈求光照之恩,使信友不仅头脑明白天主,也能在心灵上与祂建立亲密的关系。保禄祈求的“认识”,在希腊文是 epignosis,表示“深切的、亲密的知识”,是一种与天主的交往。灵修生活不只是外在敬礼,更包括内心对天主的认识与相交。
「并求他光照你们的心,使你们认清他的宠召有什么希望,」
背景说明:
“光照你们的心”是圣神在内心的工作。在犹太传统中,“心”是人的意志与深层意识所在。这里是求天主开启人的灵性眼目。
灵修意义:
每位信友都因洗礼而被召叫。这“宠召”不是泛泛之词,而是进入天主国度、参与圣三共融的真实召唤。信友要不断地问自己:“我对天主对我的召叫是否敏感?是否怀着希望回应祂?”
「他赐给圣徒的嗣业又怎样充满了光荣。」
背景说明:
“圣徒”(sancti)在此指所有蒙召归属于天主的子民,包括生者与亡者。“嗣业”(haereditas)在旧约是天主子民对应许之地的继承,在新约则象征天上的福乐与永生。
灵修意义:
基督徒的盼望不仅是现世的帮助,而是未来与基督共融的荣福。我们活在世上,是为继承“那充满光荣的嗣业”,这激励我们即使在困难中也充满信心。
「他为我们虔信的人, 所施展的能力是多么无限的伟大。」
背景说明:
这里强调的是“能力”(dynamis)——天主的神力,不是人的努力,而是圣神在信徒中实际工作的力量。
灵修意义:
信友之所以能坚持信德、面对苦难、活出基督徒的使命,是因为圣神的“能力”在我们里面运作。这呼应了保禄在《哥林多后书》所说:“我的能力在软弱中显得完全。”(格后12:9)
「他曾将这非常的能力施展在基督身上,使他从死人中复活,」
背景说明:
这是对基督复活的信仰告白。复活不是象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灵修意义:
天主使基督复活,显示祂的全能。这同一能力也要在信友身上实现复活的希望。在弥撒中,我们相信:“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和来世的生命。”
「使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
背景说明:
“坐在右边”是犹太法律和王权中的尊位,象征权柄和尊荣。此句引自《圣咏》110:1,被初期教会视为预言基督升天并掌权的实现。
灵修意义:
这不只是物理上的“升高”,而是象征基督在天主荣耀中的得胜。基督不仅复活,也统治万有,天主的王国正在展开。
「远远超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异能的、统治的,以及现世和来世可能称呼的名衔之上;」
背景说明:
这些术语指的是古代犹太及希腊文化中对“天上权势”的分类,很多人相信有灵界的中介力量影响世界。
灵修意义:
保禄强调: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权势,基督都远远超越。我们的生命属基督,不再受命运、星辰或邪恶权势控制。真正的主宰只有一位——复活而升天的主耶稣。
「他又将万有归服在基督的脚下,使基督在教会内作至高的元首,」
背景说明:
这句引用了《圣咏》8:7,是关于人类在天主创造中的尊荣地位,在此则应用于基督身上。
灵修意义:
教会不是一个人间组织,而是以基督为元首的奥体(Mystici Corporis)。信友的一切生活、圣事、祈祷都应指向并服从这位元首。
「这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是那位在一切内充满一切者的圆满。」
背景说明:
这段是对教会奥体论的神学基础。基督是元首,教会是身体(cf. 哥前12:12-27)。“圆满”一词也暗指教会是基督临在世界的具体表达。
灵修意义:
教会不是基督的替代品,而是基督在世界中的延伸。透过圣事、圣道、团体生活,信友在教会内体验基督的圆满,并被召叫传递这圆满。
总结(简明灵修反思)
保禄宗徒这段祈祷带领我们凝视三件事:
我们被召叫进入天主的光荣: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圣神的恩典。
基督复活、升天、掌权:是信仰的核心,显示我们终极的希望。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不是孤立的信徒,而是与主合而为一的奥体成员。
在耶稣升天节中,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基督虽离世升天,但祂并未离弃我们,反而以圣神充满我们,使我们与祂共融,并继续祂在世上的使命。我们是教会,祂的身体,肩负见证祂的使命,直到祂再来。
《玛窦福音》28:16-20
「那时候,十一位门徒往加里肋亚去,到了耶稣给他们所指定的山上。」
背景说明:
“十一位门徒”是指除了犹达斯之外的使徒,这强调在耶稣复活后,门徒团体尚未圆满,暗示着教会使命即将展开。“加里肋亚”是耶稣公开传教的起点,也是他曾应许在复活后与门徒会面的地方(参见玛26:32)。
“所指定的山”并未具体说明是哪座山,但在《圣经》中,山常象征与天主相会的地方(如梅瑟在西乃山)。此处也象征教会使命的发源。
✨ 灵修意义:
门徒服从耶稣的指示前往指定之地,是顺从信德的表现。加里肋亚作为耶稣传教的起点,也象征新福传的起点,信友应常回到自己“最初的召叫”。
「他们看见耶稣,就朝拜了他,但是仍有些人心中怀疑。」
背景说明:
“朝拜”(希腊文 proskyneo)是对神的敬礼,显示门徒已逐渐承认复活主的神性。然而“仍有些人怀疑”说明,复活虽是真实事件,但人性的脆弱让他们难以完全明白或相信。
✨ 灵修意义:
信仰并不排除疑惑,连门徒也曾在复活主面前犹疑不决。这安慰我们:信仰的道路包含挣扎,但主接纳我们不完美的信德,并愿意引导我们深入祂的奥秘。信仰是不断向主敞开心门的过程。
「耶稣便上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
背景说明:
这是耶稣宣告祂复活后的主权地位。“天上地下”是犹太习语,意指整个受造界。此句呼应《达尼尔书》7:14:“他获得了王权、尊荣与国度。”
这也回应了魔鬼曾在诱惑中虚假地许诺给耶稣“天下万国及其光荣”(玛4:8-10),如今耶稣凭顺服十字架的胜利,真正获得了一切权柄。
✨ 灵修意义:
基督是宇宙的君王,祂的权柄不仅限于教会,而扩展至整个世界。这给信友带来信心:无论世界如何动荡,真正的主宰是基督,祂的统治最终必胜。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背景说明:
这是一项具有全球视野的命令:“万民”指的不仅是以色列民族,而是全人类。这是新约时代的开始,教会开始脱离民族局限,成为普世的救恩工具。
“作门徒”不只是教导人信仰知识,而是要带领人活出门徒的身份:跟随、效法、传扬基督。
✨ 灵修意义:
信仰不是个人私事,而是被派遣的生命。每位信徒都蒙召在生活中成为传福音者,无论在家庭、工作场所或社会中,去感化他人,引导他们走向耶稣。
「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
背景说明:
这是圣洗圣事的经典定义,首次清晰表达“三位一体”的奉献公式。教会一直沿用此奉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的方式为人授洗(参见《天主教教理》#233)。
这句话也是耶稣亲自设立圣洗圣事的依据,标志着信仰进入奥体的门槛。
✨ 灵修意义:
洗礼是进入新生命、成为教会一员、脱离罪恶的圣事。信友也要反思自己的洗礼生活是否持续更新,是否活出三位一体共融的爱。
「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
背景说明:
这补充了“作门徒”的核心:不仅领洗,还要学习与遵守。福音的传扬不仅是启发,更是塑造生活方式。
“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暗指耶稣的训导,也成为教会教义、圣经诠释与伦理生活的基础。
✨ 灵修意义:
信仰生活不只是感觉的信靠,也包括理性的学习与意志的实践。信友要让福音渗透日常行为,活出“门徒的伦理”,如宽恕、谦卑、服务、忠信。
「我要天天跟你们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原文:Ecce ego vobiscum sum omnibus diebus usque ad consummationem saeculi)
背景说明:
这句是整个《玛窦福音》的高潮与总结,也呼应福音起头的宣告:“厄玛奴耳——天主与我们同在”(玛1:23)。
“今世的终结”指基督再来、世界更新的那一日。在这“时间的中间”,耶稣的临在透过教会、圣事、圣神不断地实现。
✨ 灵修意义:
耶稣不离不弃。他藉着圣体、圣言、团体、圣神的内在运行,与信友同在。我们虽然在人间奋斗,但不孤单。祂是“在世旅教会”的同行者。
小结(灵修反省)
这段“大使命”福音给我们三项深刻的提醒:
耶稣是复活的主宰:祂拥有“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是我们信仰的保障。
教会肩负使命:每位信徒都有责任传福音、领人归主,并教导他们遵守福音的生活方式。
主亲自同行:耶稣许诺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终结,这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希望。
✨这段福音是教会传教使命的神学基础,也是升天节的核心:耶稣虽升天,但未离我们而去,反而通过教会和圣神的工作“常与我们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