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五月
29
【弥撒读经释义】|圣三主日(甲年)
圣三主日(甲年)
《出谷纪》34:4b-6, 8-9,是天主向梅瑟亲自启示祂名字与本性的核心经文之一。这段经文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彰显了天主是谁,更是在以色列背叛金牛犊事件之后,天主宣布祂仍愿意以慈悲待人的决定性时刻。
「那时候,梅瑟清晨起来,照上主的吩咐,手中拿着两块石版,上了西乃山。」
背景:这发生在以色列人制造并敬拜金牛犊之后(出32章)。天主最初在愤怒中毁灭石版(由梅瑟摔碎),现在命令梅瑟重新凿石板,代表立约更新(出34:1-2)。
神学意义:梅瑟“清晨”上山表示他顺从而急切地回应天主的召叫。两块新石版代表重新立约的准备,象征着天主愿意再给百姓一个机会。
灵修意义:我们每次悔改、归向天主时,就像梅瑟重新带着“空的石板”来到天主前,请祂再次在我们心上刻写祂的诫命和慈爱。
「上主乘云降下,站在梅瑟身旁,宣告上主的名。」
解释:这是天主亲自“降下”显现给梅瑟的神圣时刻。“云”象征天主的临在(希伯来文 shekinah),如同在会幕中(出40:34-38)。
“上主的名”不仅是一个称呼,而是天主自我启示的方式。在圣经中,“名字”意味着本质。这里,天主即将启示祂是谁,不再只是“我是自有者”(出3:14),而是有情有义的天主。
灵修意义:每当我们祈祷“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我们便在渴望再次经历天主真实的慈悲临在。
「上主从梅瑟面前经过时,大声宣告说:‘我是上主,是慈悲宽仁的天主,不轻易发怒,富于慈爱和信实。’」
这是整段经文的核心,天主在宣告自己本质时,强调五个品质:
慈悲(raḥûm):如母亲对婴儿的怜悯,是深层的情感关怀。
宽仁(ḥannûn):乐于施恩,不照人的过犯报应他们。
不轻易发怒:耐性极大,不轻易惩罚。
富于慈爱(ḥéṣed):忠贞不渝的爱,表示盟约之情。
富于信实(’emet):真实、公义、可靠,不背弃应许。
神学意义:这句被视为旧约中天主慈悲的自我启示,多次被后世先知、诗人引用(如咏86:15, 纳3:9, 约4:2)。这不是天主改变自己,而是祂主动决定以慈悲方式与罪人同行。
灵修意义:当我们在忏悔或信仰低谷中背诵这句经文,它成为我们信靠天主不离不弃的依靠。
「梅瑟急忙俯伏在地朝拜说:」
解释:梅瑟面对天主的启示,第一反应是俯伏朝拜。这是对天主本质的崇敬回应,带着谦卑与敬畏。
灵修意义:我们在弥撒、朝拜圣体时,是否也有这样谦卑崇敬的心?梅瑟的动作是我们敬礼与信仰生活的榜样。
「上主,如果我确实在你眼中得宠,求你与我们同行;这人民固然执拗,但是求你宽恕我们的过犯和罪恶,让我们作你的子民。」
背景:梅瑟为以色列人代求。他承认百姓的执拗(硬心、悖逆),但恳求天主的临在不要离弃他们。关键祈求是:“让我们作你的子民”,即请求维持盟约关系。
神学意义:
“得宠”一词是圣经中天主选民的身份特征。
“同行”表明祂的临在是以民安身立命的根基。
“宽恕”显示天主对罪的胜过,而“作你的子民”指出救恩的最终目标是关系的恢复与合一。
灵修意义:这句话也是我们每日祷告的核心。“我们虽是执拗的”,但天主仍愿“同行”。这是我们望德的源泉,也呼唤我们为他人代祷、承担团体的罪。
小总结
这段《出谷纪》是整部圣经中最重要的神学高峰之一,因为它揭示了天主的真实本性——慈悲与信实。在以色列人严重背叛之后,天主并没有彻底弃绝他们,而是主动显现、重启盟约,并启示祂是一位怜悯、宽仁、耐心、慈爱且真实的天主。
主题要点:
天主愿与罪人同行,而非弃绝。
天主慈悲的本质高于惩罚。
天主的盟约爱(ḥéṣed)始终忠贞不渝。
祈祷与代求能引动天主的仁慈。
灵修反省:
我们是否也像梅瑟那样,在人性脆弱与失败之后,仍然坚持登上“西乃山”,重新面对天主?是否相信祂比我们还渴望修复关系?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祈祷:
“上主,你是慈悲宽仁的天主,不轻易发怒,富于慈爱和信实。请你宽恕我,让我再一次成为你忠诚的子民。”
《格林多人后书》13:11-13
「弟兄们!你们要喜乐,要努力追求完美,要接受劝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相处。」
背景解释:
保禄在《格林多人后书》中处理的是一个相当紧张的教会局势。格林多教会曾因反对保禄、道德败坏、分裂、假宗徒的问题而饱受批评。这封书信是保禄在极大的爱与痛苦中写成的(参阅格后2:4)。到了第十三章,他以这段劝勉作为结语,既是祝福,也是呼吁重建教会合一。
神学与灵修意义:
“你们要喜乐”:喜乐不是感情的满足,而是信仰的果实(参阅迦5:22)。这是面对困难时信赖天主救恩的态度。
“追求完美”(希腊原文为 καταρτίζεσθε):意思是“成全”、“修复”或“完善”。对格林多人来说,就是摆脱纷争与分裂,恢复团体的完整。
“接受劝勉”:顺服权威,接受宗徒的教导,是教会健康不可或缺的。
“同心合意”、“和睦相处”:这是圣神的果实之一(参迦5:22-23),也是三位一体共融的反映。
灵修提醒:在教会团体中,我们是否“接受劝勉”,还是总是固执己见?是否努力为合一与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
「这样,仁爱与平安的天主必与你们同在。」
神学重点:“仁爱与平安的天主”是对天主的一种具有人格性的描述。祂不只是抽象的真理,更是主动临在、赐恩的天主。
这是回应前面的劝勉:若人努力追求和睦,天主的平安就会如实临在(参阅斐4:7)。
这里也隐含着一个神学原则:人类与天主的共融,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为路径的。
灵修提醒:我们与人是否真正和睦相处?若我们对他人怀有怨恨、分裂,天主的“平安”如何能真实地住在我们心中?
「你们要以圣洁的吻彼此问候。」
背景:这是一种初期教会中真实存在的礼仪性问安动作(参阅罗16:16;一伯5:14),在弥撒中的“平安礼”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圣洁”:强调此吻不同于世俗的情爱,而是出于基督内兄弟姐妹的纯洁团结。
在格林多教会这样一个有分裂的团体中,这是一种行动性的宽恕与合一。
灵修提醒:在主日弥撒中,我们是否带着“圣洁的心”向弟兄姐妹传递平安?还是只是形式化地行礼?
「这里的众圣徒都问候你们。」
“众圣徒”:指的是与保禄在一起的其他信徒或传教伙伴,也可以理解为在基督内的全体圣徒团体。
“问候”:表示彼此的关怀与连结,强调教会普世的共融性。
灵修提醒:教会从不是一个孤立的团体,而是一个超越地域、时间、甚至生死界限的“共融体”。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圣者的团体”?
「愿天父的慈爱,基督的圣宠,圣神的恩赐,常与你们同在。」
神学亮点:
这句话是整段经文的三位一体祝福,在教会礼仪中被广泛使用。它清晰地表达:
“天父的慈爱”(爱源)
一切恩典的起点,是天主的主动之爱。
“基督的圣宠”(救恩实现)
基督以祂的牺牲使我们分享天主生命。
“圣神的恩赐”(恩宠分施)
圣神将天父的爱和基督的恩宠具体应用在我们生命中,教导、鼓励、成圣。
“与你们同在”是保禄式的“厄玛努尔”宣告——天主不是遥远的,而是临在我们中间的。
灵修提醒: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常渴望三位一体的临在?在痛苦、分裂、忙碌中,我们是否让天父的爱、基督的恩宠和圣神的力量,持续运行在我们的心里?
小结
《格林多人后书》13:11-13 是一段极具神学深度与牧灵关怀的结语。它不仅提供了教会生活的五个关键德行(喜乐、完美、顺服、合一、和睦),更向我们展示:三位一体的天主是我们共同生活的源泉与目标。
主旨回顾:
|
呼吁行动 |
应许祝福 |
|
要喜乐 |
天主临在 |
|
追求完美 |
仁爱与平安 |
|
接受劝勉 |
三位一体共融 |
|
同心合意与和睦 |
圣洁团体与问安 |
灵修反思:
今天,保禄宗徒的声音也对我们说:
“你们要彼此和睦,天主的爱就与你们同在。”
“愿父的慈爱、子的恩宠与圣神的恩赐,常伴随你。”
这不仅是一句问候,更是一种召叫——让我们生活出三位一体的奥迹:在爱中合一,在恩宠中成长,在圣神中燃烧。
《若望福音》3:16-18
本主日(圣三主日)选择这段经文,是因为它表达了天父的爱、圣子的奉献、与圣神赐予信德与救恩的工作,完整展现了三位一体的救恩奥迹。
「那时候,耶稣对尼苛德摩说:」
历史背景:
尼苛德摩(Nicodemus)是法利塞人、犹太人的官员(若3:1),属犹太议会公议会成员。他在夜间来见耶稣,显示他对耶稣有敬意却心存疑虑,象征“人在黑暗中寻求光明”。
本段是耶稣与他谈话的结尾部分(若3:1-21),而耶稣在此超越了对话,而是作出宣讲,向所有人启示天主对世界的爱与救恩计划。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人,甚至赐下了他的独生子,」
神学与灵修意义:
「竟这样爱了」:表示一种难以置信、不可想象的爱(希腊原文 οὕτως 强调方式之伟大)。
「世人」(κόσμος):不仅指选民以色列,而是全人类,包括罪人、外邦人,甚至敌对者。
「赐下他的独生子」:这是三位一体的核心——天父差遣圣子来世(参若1:14;加4:4),道成肉身、为人类牺牲。
灵修反思: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我们不配,却被这样深爱?圣父不是因我们可爱才爱我们,而是因祂是爱(若一4:8),所以毫无保留地“赐下”了祂最宝贵的独生子。
「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
「所有信他的人」:救恩不是强迫的,而是向所有人开放,关键在于“信”(πιστεύων,持续的信靠)。
「不致丧亡」:丧亡不只是肉体死亡,而是灵魂与天主永远隔绝的状态(即地狱)。
「获得永生」:若望福音中的“永生”不是将来的报偿,而是现在已开始的与天主共融(参若17:3)。
灵修反思:我们信仰耶稣,是为了什么?只是道德榜样?还是真正地依靠祂来获得“永生”——与天主共融的生命?
「因为天主派遣子到世界上来,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藉着他而得救。」
神学亮点:
「派遣」:这是“使徒性”的根源。圣父派遣圣子,后圣子又派遣门徒与圣神(若20:21)。
「不是要定罪,而是要得救」:强调天主的意愿是救恩,而非惩罚。救恩是主动的爱,而定罪是对拒绝恩典的响应。
天主并非一个严厉的审判官,而是那位“寻找失羊”的牧者(参路15章)。
灵修反思:我们是否对天主怀有“惧怕”的误解?我们是否看到,祂派遣耶稣,是为了我们“得救”,而不是“被弃绝”?
「信他的,不被定罪;不信的,罪已经定了;因为他没有信天主独生子的名。」
「信他的,不被定罪」:信仰不仅是心中的认同,更是一种委身和跟随(参若8:12,12:26)。
「不信的,罪已经定了」:天主不是未来才审判,而是人今生的选择已决定走向。拒绝耶稣就是拒绝救恩,拒绝光明。
「信祂的名」:名字在圣经中表示身份与使命。信“耶稣的名”,等于接受祂是默西亚,是天主子,是救主。
灵修反思:我们是否真正“信祂的名”?还是只是“知道”而没有“交托”?不信并不只是拒绝,而可能是冷漠与中立——这在福音中已是“拒绝”。
小结:三位一体的爱与救恩
这段福音是圣三主日的理想选择,因为它启示我们三位一体救恩的次序与深度:
|
三位一体 |
行动 |
灵修意义 |
|
圣父 |
派遣子、主动赐爱 |
爱的泉源 |
|
圣子 |
降生、牺牲、救赎 |
恩宠的实现 |
|
圣神(隐含) |
引导人信、得永生 |
信仰与内在更新之动力 |
福音的五大亮点:
天父的爱是主动而普遍的。
耶稣的来临不是为定罪,而是为救援。
信仰的决定性:信就得救,不信自招定罪。
永生的应许:不是未来幻想,而是现在的实在。
福音的迫切性: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归宿。
灵修邀请:
本主日,我们被邀请进入天主的生命——不是一个遥远的神,而是“如此爱我们”的父,是“为我们被赐下”的子,是“使我们能信而得生”的圣神。
让我们在这圣三主日,谦卑祈祷说:
“父啊,感谢你差遣圣子;耶稣,感谢你为我牺牲;圣神,求你使我信而不疑,爱而不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