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六月

26

13

【弥撒读经释义】|常年期第十三主日(甲年)

1231231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甲年)

读经一《列王纪下》4:8-11, 14-16a


主题:接待圣者,得天主恩宠


「有一天,厄里叟路过叔能,曾有一位富贵妇人挽留他吃饭;因此,厄里叟每次路过那里,总到她家里吃饭。」

历史背景:

厄里叟(即依里叟 Elisha)是厄里亚先知的继承人,活跃于以色列王国(北国)的大约主前9世纪。

叔能是以色列国中依次列支派的一个小镇,位于依次勒谷地(靠近今天的以色列耶兹勒尔平原)。

在古代中东文化中,接待旅人是极重要的德行(参创18章亚巴郎接待三位客人)。

富贵妇人并不是出于功利而接待厄里叟,而是出于对「天主的人」的敬重。

灵修意义:

我们是否在生活中欢迎「属天」的临在?无论是神职人员、贫穷人、或带来天主讯息的人——他们的出现是恩宠的机会,接待他们,就是接待基督(参玛25:35-40)。


「妇人对丈夫说:『现在我看出来:这时常路过我们这里的天主的人,是一位圣者。』」

神学含义:

妇人称他为天主的人(希伯来语 'ish ha-Elohim'),在旧约中指的是奉天主使命行事的先知(如梅瑟、撒慕尔、厄里亚等)。

圣者表明她看出厄里叟是受天主祝福与特别祝圣之人。这种识别力,是圣神的启示。

灵修反省:

圣女小德肋撒说:「一切都是恩宠。」是否我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认出天主借他人所带来的圣意?还是我们被表象遮蔽,看不到圣者走近?


「我们可以在房顶上,给他盖一间小房子,里面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盏灯;这样,他来到了我们这里,就可以在那里休息。」

历史背景:

古以色列人的房子屋顶是平的,常作储藏、祈祷、或接待客人之用。

这位妇人愿意不惜成本设立一个常驻的房间,是出自敬意与爱德。

房间所放的物件(床、桌子、椅子、灯)——象征安息、工作、学习、光明,为先知提供适当的属灵空间。

灵修反省:

我们是否愿意为主腾出空间?包括我们心中的空间、日程表上的时间、生活中的资源?厄里叟所代表的,是天主恩宠的来访。


「有一天,厄里叟又到了那里,就进了那小房间休息。」

灵修意义:

当天主的仆人被妥善接待时,天主的祝福也临于那家人(参路10:5-7)。

这位妇人默默无闻地为天主的事工提供了居所,她未曾求什么,却得到了大恩。

先招待天主,才有恩典进入。


「厄里叟就问革哈齐说:『我们究竟能为她做些什么呢?』革哈齐说:『可怜她没有儿子,丈夫又年老了。』」

背景信息:

革哈齐是厄里叟的仆人,也可视为门徒,参与先知的任务。

在当时文化中,无子是很大的悲哀,特别是对妇女而言。她的富贵并不能填补无嗣的遗憾。

她没有主动请求恩赐,厄里叟却体察她内心的缺乏。

灵修意义:

当我们纯粹地奉献,而不图回报时,天主却会亲自记念我们隐藏的渴望(参玛6:4)。有时,最大的祝福来自我们没有开口求的事上。


「厄里叟说:『快去叫她来!』仆人便把妇人叫来,她站在门口,」

灵修反省:

站在门口这个细节显示她的谦逊与敬畏——她不敢随意闯入,知道自己在天主的人面前保持距离。这是一种古代人对神圣事务的态度。


「厄里叟对她说:『明年这时候,你将怀抱着一个儿子。』」

背景与神学意义:

这句是先知性的宣言,呼应了《创世纪》中天主借三位来访者对撒辣的应许(创18:10)。

在圣经中,怀抱儿子常象征着天主的生命进入人类的局限,是一个恩宠的突破。

这个预言意味着:凡愿意接待天主的人,将成为生命的孕育者

灵修反省:

我们若愿意在生命中为天主腾出空间,为祂的仆人设立房间,天主也将使我们怀抱祝福,即使在人看为不可能的时刻(丈夫年老,妇人不孕)。


小总结

神学核心:

接待天主的人,就是接待天主自己

施予者最终必得赏报,即使未求,天主也顾念。

恩宠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临到——一次饭、一间房、一颗真诚的心,就能开启奇迹。

灵修反省:

我是否愿意在生活中留出「房间」来接待天主的仆人、祂的圣言和圣体?

我是否只愿意接受恩宠,却不愿付出款待与牺牲?

天主是否也在我不知不觉中,正预备一个奇迹,回应我心中最深的渴望?


结语祷词:

主,我愿在我生命的屋顶上,为你设立一间房间,让你的圣言、圣爱常住于我。我愿接待你所派遣的一切人——不论他们看似卑微或伟大。愿我的慷慨打开通往恩宠之门,使我也能在你所定的时刻,怀抱你的祝福。阿们。


 

读经二:罗马书 6:3-4, 8-11

主题与基督同死同生,在洗礼中度新生活


「弟兄们: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

历史与神学背景:

本书是圣保禄写给罗马教会的,是新约最系统的神学书信,书中详述因信称义与基督新生命的奥迹。

「归于基督耶稣」原文为 baptisthēmen eis Christon Iēsoun,意思是「进入基督耶稣里面」。

「受洗归于他的死亡」是一种深刻的神秘参与——受洗者不是象征性地,而是真实地与基督的死亡相连结

灵修反省:

洗礼不是一种仪式性的进教登记,而是一次生命的转向与死而复生。你是否意识到,你的洗礼意味着:旧人要彻底死去,新人要在基督内诞生?


「我们藉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使我们度新生活,如同基督藉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一样。」

神学重点

洗礼象征「死亡、埋葬、复活」:我们与旧我(即受罪支配的自我)同死同葬,与复活的基督一起新生。

「藉父的光荣」:指圣父的大能在复活事件中的介入(参参阅宗2:24)。

「度新生活」:zōē kainē,不仅指道德上的改善,更是全人、全灵的重生与更新

灵修反省:

我们是否愿意真正脱下旧我,让天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向?是否愿意每天都更新在复活的光荣中,或仍然依旧生活在罪性与旧习中?


「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我们相信也要与他同生,」

背景与神学含义:

这节表达了基督徒信仰的核心——与基督共融 (communio cum Christo)

这不只是将来身体复活的希望,也指现在灵性上的新生。

圣保禄使用如果...也要的结构,表达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性——共死必共生

灵修反省:

我们愿意与主一同承受苦难吗?不经历十字架的人,也无法分享复活的光荣。圣女小德肋撒说:我选择一切。我们选择了与主共死吗?


「因为我们知道:基督既从死者中复活,就不再死;死亡也不能再统治他了,」

神学意义:

基督的复活不是如拉匝禄那样复活后还会再死,而是一次、完全、永远的胜利

「死亡不能统治他了」:kyriéuei(统治)在希腊文中含有主宰、奴役的意味。

复活的基督已进入不可朽坏的生命状态,成为新亚当(参115:45)。

灵修反省:

当我们联合于复活的主,就不再被死亡、恐惧、罪恶主宰。我们是否依然让某些旧的死亡权势在生活中作主(如成瘾、愤怒、怨恨、冷漠)?


「因为他死,是为罪人而死,仅有一次而永远有效;他活着,是为了天主而活着。」

神学解释:

「为罪人而死」:耶稣的死亡是赎罪牺牲,类似《希伯来书》强调一次而为永远ephapax)的献祭。

「他活着,是为了天主而活着」:指他复活后完全活在父的光荣中,成为众人生命的泉源

灵修反省:

耶稣为了我们的罪付出了唯一且足够的牺牲。我们是否明白那代价之重大?我们现今的生活是否也为了天主而活,如同基督那样?


「你们也要这样看自己对于罪是已死的人,但在基督耶稣内是为天主而生活的人。」

灵修实操:

圣保禄邀请我们作出一项信仰的认知”——视自己「对罪已死、对天主而活」。

这不是感觉,而是在信仰中作出立场上的决定

为天主而生活即是将生命的主权交给祂,不再为自私、情欲、世界或人眼光而活。

灵修反省:

今天你是否愿意重新宣认你是为天主而活的人?你是否意识到:洗礼给你带来的身份,不只是信徒,更是新造的人(参格后5:17)?


小总结

神学要点:

洗礼是与基督共死共生的奥迹,不只是象征,而是实质性参与。

基督的复活是我们新生命的源泉,死亡不再统治我们。

我们的生活方向,应是向罪死、向天主而生。

灵修应用:

回忆你的洗礼日,是否仍保有那份与主同行的初心?

今天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世界、自己,还是为了天主?

圣周六的复活节守夜中我们点燃蜡烛宣认:我弃绝罪恶……我信主基督。这誓言是否仍在你生命中发光?


结语祷词:

主耶稣,我感谢你借洗礼让我与你同死同生。请赐我恩宠,使我每天都更新在你的复活光荣中。愿我远离罪的权势,真正为你而活,好能见证一个属于天主的新生命。阿们。


 

福音:玛窦福音 10:37-42

主题跟随基督的代价与报酬


「那时候,耶稣对宗徒们说:『谁爱父母胜过爱我,不配作属于我的人;谁爱儿女胜过爱我,不配作属于我的人。』」

历史背景与神学说明:

这是耶稣差遣十二宗徒出去传福音时的训导(参10:1-5),是针对门徒身份的要求。

在当时犹太社会,家庭是最核心的单位,亲情关系极为重要(第诫:孝敬父母)。

耶稣并非否定亲情,而是指出:天主的国与跟随基督必须居于人生最优先的位置

灵修反省:

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常以家人反对作为不更深追随主的理由?

是否能让耶稣在我们心中的爱,高于一切自然的关系?

圣女加大利纳·西耶纳说:唯有天主足够。我们是否敢这样选择?


「谁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不配作属于我的人。」

神学意义:

「背十字架」在当时罗马世界中不是比喻,而是实际处刑的图像:这是指彻底舍己、甘愿为主受苦甚至赴死

圣保禄后来也说:我每天死去(格前15:31),我与基督同钉十字架(迦2:19-20)。

灵修反省:

我的十字架是什么?病苦?关系的磨难?信仰的误解?

我是否愿意带着这些不逃避地跟随基督

真正的爱是有代价的,门徒的道路不只是荣耀,也是十字架的共融。


「谁想保存自己的性命,反而要丧失性命;谁为我的缘故丧失了性命,必要获得性命。」

解说:

这里的性命希腊文是 psychē,可译为生命灵魂自我

意指:谁想紧紧抓住自我的掌控、舒适、利益,反而会失去真生命;但谁为基督而舍弃自己的意愿,将获得永恒生命。

灵修反省:

我是否还在保住自己”——在人前保住面子、在神前保留控制权?

圣方济各说:当我舍弃一切时,我获得了一切。

耶稣邀请你信赖祂:放下自我,就能真正活出丰盛的生命。


「谁接纳你们,就是接纳我;谁接纳我,就是接纳那位派遣我来的。」

背景与神学意义:

在古代中东文化中,接待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参亚巴郎接待三位来客——18)。

耶稣将宗徒的身份与自己、甚至天父的身份联系起来。

接纳门徒的人,实际上是在接纳天主的启示与恩宠。

灵修反省:

我们如何接待那些带来天主话语的人(如传教士、司铎、修女、神师)?

接纳也可以指倾听、尊重、敞开,我们是否也能接纳主在生活中透过他人来的邀请与挑战?


「谁接纳一位先知,因为他是先知,必将领受先知的赏报;谁接纳一位义人,因为他是义人,必将领受义人的赏报。」

解说:

这是耶稣关于赏报的神学:即使没有做先知或义人,只要接纳他们,也能分享他们的功劳。

这呼应犹太教代位祝福的观念:与义人同行,也得义人的祝福。

灵修反省

我是否轻视那些比我更的人,或嫉妒他们?

还是愿意亲近、扶助、接纳他们,从而参与天主的恩宠链条?


「谁若只给这些弱小中的一个一杯凉水喝,因为他是门徒,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得不到他的赏报。」

神学与灵修意义:

「弱小中的一个」:希腊文 mikron,即小人物,可指社会边缘人或信仰初学者。

「一杯凉水」:在巴勒斯坦炎热气候中,哪怕是最简单、最低限度的援助,也极其宝贵。

这是耶稣对小善行的无限珍视:只要出于爱、出于信德,哪怕是最微小的举动,天主都铭记不忘。

灵修反省:

我有否忽视身边的小人物?哪怕只是对人微笑、关心、聆听,也可能是凉水

今天你可以给谁倒一杯水?谁是你可以温暖的主内小弟兄


小总结

神学与灵修核心:

门徒必须将基督置于首位——甚至高于亲情、性命。

跟随基督必须背十字架——这是一种舍己的爱。

接纳基督的使者等于接纳基督和天父——这是教会共融的基础。

天主珍视每一个出于爱的小行动——哪怕是一杯凉水。

今日生活应用:

今天你是否愿意再次选择耶稣为你生命的第一位

谁是你今天可以接纳的人?你可以如何在日常中行出凉水的善行?

你是否愿意祈求主赐你力量,让你甘愿背起十字架,而不只是寻找舒适的基督徒生活?


结语祷词:

主耶稣,我愿追随你,即使这条路满是十字架。求你赐我勇气,使我将你放在我生命的首位,不因亲情、舒适或自我而动摇。愿我在生活中以小小的爱行动——哪怕只是一杯凉水——来回应你伟大的爱。阿们。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