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七月

17

15

【弥撒读经释义】|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甲年)

1231231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甲年)


读经一(智慧篇 12:13, 16–19)


「上主,除你以外,别无照顾万物的神,」

历史背景:

这句话出自《智慧篇》(De sapientia Salomonis),一部写于主前1世纪左右的圣经次经,由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所写,用希腊文表达希伯来信仰。这部书强调天主的智慧、审判与仁慈。

灵修意义:

此句强调独一的天主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这不仅指出祂的唯一性(Unicitas Dei,也传达出天主是慈父般的照顾者(Pater providens。我们在信仰旅途中,要常怀信赖,知晓没有祂的许可,任何事都不能发生。


「这样你也就指明,你的审判并非不公。」

历史背景:

当时犹太人处在外邦人统治之下,许多义人看见恶人繁荣而心生疑虑。作者强调天主的审判虽有时看似迟缓,但必然公义。

灵修意义:

天主的审判是正义与仁慈并存的。我们人眼所见有限,但祂的计划是永恒的。作为信友,我们要在祈祷与省察中学习信赖祂的判断,确信祂的迟延是为人悔改腾出空间。


「你的权力原是你公义的本源,」

历史背景:

古代常将权力暴力联想在一起,但智慧篇将天主的权力与正义紧密连接,是正义的权柄(Virtus iustitiae

灵修意义:

天主并非恃权压人,而是因完美正义而拥有权力。祂不是人类那种贪婪的掌控者,而是良善而全能的审判者(Iudex bonus et omnipotens。这鼓励我们将生活交托给这位正义的天主。


「因为你主宰一切,所以你定能谅解一切。」

历史背景:

犹太传统中,天主是万有的主宰(Adonai),但此句更进一步指出,正因为祂拥有一切,祂才不需恐惧丧失权力,故能宽恕

灵修意义:

真正的权力不在于掌控,而在于能够自由地宽恕与耐心。天主并不急于审判,而是给人回头的机会。我们的悔改不该出于恐惧,而应出于爱与信赖。


「因此,如果有人不相信你具有绝对的权威,你就将权力显示出来;」

历史背景:

这暗指天主在救援历史中所显的强大作为,如出埃及、洪水等,也回应那些嘲笑信仰者的异教人。

灵修意义:

天主愿意人自由地信祂,但当人顽固背逆时,祂也会出手纠正(actio correptiva。这是出于爱,不是复仇,提醒我们要常守敬畏之心(Timor Domini)。


「如果他们知道,而仍然胆大妄为,你就予以惩罚。」

历史背景:

这反映出对明知故犯者的判断比无知者更严厉,这也契合《申命纪》等对故意犯罪的处罚加重的律例。

灵修意义:

我们若已经领受信仰(例如领洗、领圣体),就有更大责任活出信仰。若拒绝改过,最终也会遭遇天主慈悲背后的公义之杖。这是呼吁我们不要滥用天主的宽容。


「你虽然掌握大权,但是施行审判却很温和,治理我们,极为宽厚,」

历史背景:

这是对天主容忍(longanimitas Dei的称颂。天主在旧约中也多次缓于发怒(如《出谷纪》34:6)。

灵修意义:

天主的治理方式,是以慈爱引导,而非强制统治。作为基督徒,尤其是神职人员、父母、长上等,应该仿效这温和治理的榜样(牧养之道)。


「因为权能属于你,只要你愿意,就能行使。」

历史背景:

在古代近东文化中,神祇的力量不稳定且需争斗获得。但《智慧篇》表明:天主的能力是稳定、永存的

灵修意义:

祂不滥用权力,表明祂的力量不是用来恐吓,而是为了救援与宽恕。我们应当常怀敬畏,同时信赖祂的掌权。


「你这样做,是为教训你的子民,义人必须怜爱众人;」

历史背景:

在希腊哲学中,正义常与冷漠无情相连。但此处天主教义强调,真正的正义必包含怜悯(misericordia

灵修意义:

天主通过自己以温和治理来教育义人也要温和怜悯。我们不应只是指出他人的罪,而要怀着爱心和希望去帮助他们回转。


「并使你的儿女满怀希望,因为人在犯罪之后,你常赐予忏悔的机会。」

历史背景:

犹太信仰虽重视遵行法律,但《智慧篇》体现出逐渐深化的悔改神学(theologia paenitentiae,这也是为新约赦罪观作铺垫。

灵修意义:

这是对忏悔圣事(Sacramentum Paenitentiae)最温柔的预告。天主不断赐予回头的机会,这是祂慈悲的最高明证。我们不可绝望,不管多远,都能回到祂怀中。


小总结(灵修重点):

天主的审判是正义也是仁慈:祂不会草率定罪,而是给予悔改的机会。

权力与怜悯相结合:真正的统治来自爱,不是威吓。祂的权柄不是高压,而是呼唤。

天主教育我们也要宽厚温和:我们是祂的子女,就应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特别是在带领别人悔改时。

永远不要失望于自己的罪过:祂一直等待我们回头,并赐下圣洗与忏悔圣事来更新我们。


 

读经二(罗马书 8:26–27)


「弟兄们:圣神扶助我们的软弱,」

历史背景:

圣保禄在《罗马书》第八章中论述信徒在成圣过程中的挣扎与希望。他指出:虽然我们已领受圣神,但仍活在脆弱的肉身中,尚未完全得救(cf. 8:23)。而圣神就在这不完全中扶持我们。

灵修意义:

圣神扶助(Spiritus Sanctus adjuvat表示信仰生活并非靠我们自己努力完成。我们软弱ασθένεια astheneia——无力祈祷、信德薄弱、意志摇摆不定;圣神就如内在的导师和力量,来在我们里面支持、鼓励、带领


「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祈求才对,」

历史背景:

保禄强调人类的祈祷常常带有局限:我们不明白天主的计划,不知道真正该求什么,也常受私欲左右。

灵修意义:

我们经常祈祷时动机混杂、目标模糊,甚至祈祷语言也贫乏。但是圣神并不因我们的无知而远离,反而在我们的不足中显现祂的德能。祂帮助我们不只用嘴唇祈祷,更用心灵与真理祈祷(参若4:24)。

这句话让我们谦卑——连祈祷也需恩宠;也鼓励我们放心——我们的祈祷不完美,但圣神使它完美


「可是圣神却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

原文与神学解读:

这句话中的无可言喻的叹息(gemitibus inenarrabilibus特别富有神秘性。原文希腊文“στεναγμοῖς ἀλαλήτοις”意为:无法用人类语言表达的、深沉的内在呼声。

这是圣神在我们灵魂深处发出的叹息,是对天主圣意最完全的回应。

灵修意义:

这段经文令人极为感动——圣神并不只是在我们之上或之外,而是在我们里面替我们祈祷。当我们词不达意、心灵干枯、甚至祈祷困难时,圣神仍在我们心中动工。

这也可以理解为:当你跪着哭泣、叹息、无言时,圣神就在你的眼泪和叹息中说话,将之献于天主。这是信德的极高安慰。


「那洞悉心灵的天主,知道圣神的意愿是什么,」

历史背景:

保禄以希伯来思想为基础,认为天主是**监察人心(116:7**的主。天主与圣神合一,因此完全明了圣神在我们心中动的工。

灵修意义:

圣神并非向天主报告什么,而是圣三之间的神秘合一:圣神在我们内的祈祷,天主完全理解,因为圣神本就是天主。

这也让我们信赖:只要我们愿意祈祷,哪怕软弱、破碎,圣神就已经开始工作,而天父也完全领会我们灵魂的渴望。祂不会误解我们的祈祷,也不会忽略我们的痛苦。


「因为圣神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圣徒转求。」

背景与神学:

圣徒sancti)在这里指的是所有已因信仰而成为天主子民的人。圣神并非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而是照天主的旨意转求。这里强调圣神的代祷是最合宜、最合主旨的祈祷

灵修意义:

有时候我们会想,我的愿望会不会不合天主旨意?” —— 这段话给予我们信心:圣神代祷永远不会错,因为祂转求的内容正是天主愿意赐下的。

这也指出信仰生活的一个重点:我们不是把天主拉到我们愿望那里,而是愿意被圣神带到天主的旨意中去。这样的祈祷,才是真正的灵性祈祷(oratio spiritualis)。


灵修小总结:

圣神是我们的祈祷导师与代祷者:在我们软弱、不知所求、无法言语时,祂就在我们内叹息,将我们交给天父。

祂的祈祷完全合乎天主旨意:我们可以放心依靠祂,无需担心祈错了

圣神让我们的祈祷变得有效与圣洁:即使我们只是一声无助的叹息,圣神也能将它升为悦乐天主的馨香祭。

祈祷是一种合作:我们不孤单;我们在祈祷时,与圣神一起参与圣三的对话。


 

 

《玛窦福音》第十三章的一段重要教导,耶稣在此用了三个比喻——莠子的比喻、芥菜种的比喻和酵母的比喻——并特别详细解释了莠子的比喻。这些比喻共同描绘了天国的奥秘、圣神的工作以及末世审判


1.「耶稣给他们另外讲了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个人,在田里撒了好种子。’」

历史背景:

天国(希腊文 Basileia tōn ouranōn)是耶稣最常用来讲述天主统治的术语。这里的指整个世界。

灵修意义:

那撒种的人象征耶稣(人子),祂在世界中撒下真理、爱德与福音的种子——好种子是属天主的人


2.「人们睡觉的时候,他的仇人来了,在麦子中间撒上莠子,就走了。」

背景:

莠子darnel,拉丁文 zizania)是一种长得像麦子的杂草,幼苗时期难以区分。常被用来比喻伪善者或邪恶势力。

灵修意义:

人在睡觉象征人的疏忽、警觉的缺失。魔鬼(仇人)趁着人心松懈时,播撒诱惑、谎言与邪恶。魔鬼的行动隐藏,但结果终将显明。


3.「麦苗长起来,到了吐穗的时候,莠子也显出来了。」

灵修意义:

在初期教会或个人灵修初期,真假善恶难以分辨。但到了结实的阶段(成果、行为、果效),才会发现谁是真正属于天主的人,谁是伪善者。


4.「家主的仆人都前来对他说:‘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里撒了好种子吗?那么莠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灵修意义:

这是人类常有的疑问:天主若是良善,为什么有恶?这个比喻正要回答邪恶的根源


5.「家主对他们说:‘这是仇人所做的。’」

神学背景:

仇人即魔鬼,圣经中称为诡计多端的撒殚(弗6:11)。祂不创造,只破坏。莠子不是自然生长的,是敌意的结果。


6.「仆人对他说:‘那么,你愿意我们去把莠子拔出来吗?’」

灵修意义:

这反映了人的冲动——想要立刻审判、清除恶人。但天主有祂的时间与方法。


7.「他说:‘不用了,免得你们拔莠子的时候,连麦子也拔出来。’」

神学意义:

这是天主宽容的奥秘(cf. 2:4)。在今世,善与恶常交错而生,轻率审判反而伤及义人。天主容忍邪恶,是为了拯救更多灵魂。


8.「让两样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到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工人说:你们先把莠子拔出来,捆起来,充作燃料,要把麦子收入我的仓里!」

背景:

收割象征末世审判。收割者是天使(耶稣后文说明),火代表地狱审判。

灵修意义:

我们不可自作主张拔除莠子,而应耐心生活、传扬真理,等待天主的时刻。我们该专注于成长为麦子


9.「天国好像一粒芥菜子,人把它种在田里。」

历史背景:

芥菜种是巴勒斯坦常见植物,种子极小,却能长成3米多的大树

灵修意义:

天国的开始看似微不足道(耶稣的降生、门徒群体),但将结出惊人果实,成为万民栖息之所。


10.「它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是后来却长得比其他蔬菜都大,竟然成为一棵树,甚至天空的飞鸟也飞来,在它的枝上栖息。」

灵修意义:

这是对教会的象征。天主国由卑微开始,却能容纳全世界(飞鸟象征外邦人)。也象征我们信德虽小,只要持续成长,就能成为他人避难之处。


11.「天国好像酵母,妇女拿来,和在三斗面里,直到全部发起来。」

神学与灵修:

酵母虽小却改变整个面团。象征福音的内在能力。天国从内而外改变世界和人心,就如圣神改变信徒。

妇女也可象征教会。教会虽弱小,却是圣神的工具,将神国带入历史中。


12.「耶稣用比喻对群众讲解了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给他们讲什么;这样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要说出创世以来隐秘的事。’」

背景:

引自《圣咏》78:2。比喻是揭示也是遮盖,唯有谦卑开放的心才能理解其中天国的奥秘(参玛13:11)。


13.「耶稣离开了群众,回到家里,他的门徒就前来问他说:‘请你把田里莠子的比喻给我们讲解一下!’」

灵修意义:

门徒的提问象征信徒愿意更深入天主话语的人。对外讲比喻,对内解释奥秘——也暗示圣神透过教会继续解释基督的教导。


14.「他回答说:‘那撒好种子的主人就是人子;田就是世界;好种子就是天国的子民,莠子就是邪恶的子民;’」

神学解读:

世界是属天主的,但魔鬼在人间活动,制造混乱。教会与世界是交织的,不能用肉眼断定谁是麦子谁是莠子


15.「那撒莠子的仇人,就是魔鬼;收割时期,就是世界末日;收割的工人就是天使。」

灵修意义:

审判不是由人执行,而是由天主差遣的工人”——天使。我们要信赖终极公义在天主手中。


16.「就像将莠子收集起来,用火焚烧; 到了世界末日也将是这样: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由他的国内,将一切使人失足的事,及作恶的人收集起来,」

神学意义:

这是末世审判(审判日)的图像。使人失足的事包括异端、丑闻、诱惑他人犯罪的行为。地狱之火是永罚的象征。


17.「扔到火坑里;在那里他们将哀号、咬牙切齿。」

灵修意义:

这是对地狱最常见的形容——痛苦、悔恨、绝望,但却无法悔改。地狱的实在应引发我们的省察和悔改,而非恐惧麻木。


18.「那时候,义人要在他们天父的国里,像太阳一般发射光辉。」

灵修意义:

这是一幅荣耀复活的图像(参达12:3)。义人在天主国中参与天主的荣耀,光耀如太阳——象征神圣、永恒、纯净。


19.「有耳朵能听的,听着吧!」

神学意义:

这是耶稣在讲比喻后常说的一句,呼吁人用属灵的耳朵听,愿意悔改、接受真理并活出信仰。


小总结:

天主允许善恶共存一段时期,是出于慈悲而非纵容。

最终的审判属于天主,祂必定分辨善恶、公义赏罚。

我们不该急于判断人,而该努力做麦子而非莠子。

天国从小处开始,在心中、在团体中悄然成长。

愿我们成为那芥菜子与酵母,为世界带来希望与生命的转化。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