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七月
31
【弥撒读经释义】|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甲年)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甲年)
依撒意亚先知书第55章第1至3节的内容,是整部《依撒意亚书》“安慰篇”(即40–55章)的结尾部分之一,是极为美丽、富有象征意义的天主邀请词,也常在守斋期或复活期中被诵读,用以描绘天主慷慨赐恩的丰盛与盟约的永恒。
读经一 依撒意亚书 55:1–3
主题:天主邀请人进入恩宠的盛宴
第1节:
「上主这样说:『口渴的人哪,到水泉来吧!』」
历史背景:
以色列民经历了流徙(巴比伦之囚),长期在异乡寄居,如同在旷野中渴求水的人一样。他们失去了家园、圣殿与民族尊严。
经文解释:
“口渴的人”是对那些灵性上感到空虚、困乏、寻找意义的人发出的邀请。
“水泉”是象征天主恩宠与真理的源头(参阅若4:14;依12:3),也暗指圣言、智慧、圣神。
灵修意义:
这节经文是天主的慈爱呼唤:来吧!你们疲惫、干涸的灵魂,到我这里来,获得活水。 圣奥斯定说:“我们的心若不安息于祂,便永不得安宁。”
「没有钱的人哪,也来吧!来买不花钱,不付代价的酒和奶吧!」
经文解释:
强调这份恩典是免费的——不是我们“买”来的,而是出自天主的白白恩赐。
“酒和奶”象征滋养、喜乐与富饶,是古代饮食中的珍品(参阅德31:27,玛26:29)。
灵修意义:
天主的救恩不是功绩制,而是恩宠制。我们只需用信德和悔改的心来回应,祂便倾注祂的恩惠。
教父奥利振(Origen)说过:“天主是唯一一个出卖真理、而不收任何代价的商人。”
第2节:
「你们为什么花钱去买那不能充饥的东西呢?为什么浪费薪金去买那不足果腹的东西呢?」
经文解释:
这是对人的反思与责问:为何你们明明饥渴,却投入精力追求不能满足你们灵魂的事物?
古代人收入微薄,食物得来不易。“花钱买不能吃的东西”,是对属世事物的批评 —— 如偶像、虚荣、空谈、虚假希望。
灵修意义:
今天的人们亦常浪费生命在物质、网络、娱乐、名声上,却忽视灵魂的真正饥渴。天主借此唤醒人心:你真正需要的,不是世界,而是我。
「你们细心听我说,就能吃美好的食物;你们的心灵必因脂膏而喜悦。」
经文解释:
“听我说”就是听从天主圣言,意味着信从、顺服。
“美好的食物”是天主圣言、智慧、律法的象征;“脂膏”指丰富、满足、喜乐。
灵修意义:
默想圣言、参与感恩祭、行爱德善工,都会让我们的灵魂饱尝“天上的美味”。不是世上的粮食,而是圣体与真理,真正滋养灵魂。
第3节:
「你们要侧耳倾听,到我面前来,你们必将获得生命;我要与你们订立一项永久的盟约,将誓许给达味的恩惠赐给你们。」
经文解释:
这是整个段落的高潮。
“侧耳倾听”再次强调用心聆听、真诚悔改。
“你们必将获得生命”:生命不仅是生理层面,更是与天主的关系;即《若望福音》所谓的“永生”。
“永久的盟约”:旧约中,天主与以色列人立盟;如今,他要确立新而永远的盟约(参阅耶31:31,路22:20)。
“达味的恩惠”:达味象征弥赛亚王权。天主将要实现对达味的承诺:派遣那位永恒君王——默西亚耶稣基督。
灵修意义:
我们因洗礼而加入天主的新盟约中,成为祂的子女。这盟约不是暂时的、功利的,而是永恒的爱之盟约,预表基督的十字架之约。
总结:救恩的邀请:免费的盛宴、永远的盟约
这段读经是天主亲自邀请我们走出灵性贫乏、世俗虚幻,转向祂、聆听祂、信赖祂。这是一封爱的邀请函:
|
象征 |
含义 |
灵修反思 |
|
水、奶、酒 |
圣神、智慧、圣言、喜乐、恩宠 |
我是否每天亲近天主的圣言与圣体? |
|
饥渴与饱足 |
灵魂的需要 vs 世界的虚假满足 |
我的心真正渴望的,是谁? |
|
永远的盟约 |
天主在基督内对人的救恩承诺 |
我是否活在盟约的意识中,回应祂的爱? |
读经二:罗马书 8:35, 37–39
《罗马书》第八章,是整封书信的高峰之一,被许多神学家誉为“新约中最具神秘高度的篇章之一”。它总结了圣保禄对天主恩宠与人类得救的信心,特别强调在基督内的天主之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切断的。
主题:无物能隔绝我们与基督的爱
第35节:
「弟兄们: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背景:
保禄在整章中谈到信友与圣神的生活、与基督共融的恩宠。他在此发出感情充沛的修辞式问题:谁能隔绝我们与基督的爱?
这“爱”可以理解为两方面:
基督对我们的爱(最根本的)
我们对基督的爱(作为回应)
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坚定信心的宣告。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基督无条件、恒久不变的爱。我们可以远离祂,但祂从不停止爱我们。
「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
解释:
这是一个列举七种常见的苦难处境,保禄曾亲身经历其中许多(参阅格后11:23–27):
困苦、窘迫:生活的逼迫、环境压力;
迫害:因信仰被打压;
饥饿、赤贫:物质匮乏;
危险:可能丧命或被迫逃难。
灵修意义:
这些情况在人看似极端痛苦,可能动摇信仰,但保禄宣称:这些并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
这对受苦中的信徒,是极大的安慰。爱并不是无痛,而是在痛中仍然临在。
第37节:
「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
解释:
保禄不否认困苦存在,但强调:靠着主,我们是“得胜者”。
“那爱我们的主”表明我们的得胜不靠自己,而是基于主的爱。
原文“得胜者”意为超级胜利者(希腊文:hypernikomen),不仅是“没被打败”,而是彻底胜出。
灵修意义:
我们在属灵征战中,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基督内的得胜者”。祂的十字架与复活,保证我们终将胜过一切罪恶、恐惧与死亡。
第38–39节: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
解释:
这是另一组对比列举,象征宇宙与灵界的所有力量:
死亡/生活:人的整个存在;
天使/掌权者/有权能者:天使界的等级,保禄认为其中部分可能敌对(即邪魔);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将我们与基督的爱隔开。
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包括今世问题与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试炼。
灵修意义:
这列举具有诗性与崇高的神秘气氛,传递一个真理:天主之爱超越一切受造物与时间空间限制。
「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就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
解释:
“崇高或深远的势力”:可能指天体、星象(古人相信星辰能影响命运),或象征任何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
“任何受造之物”:最终一击,表明所有有限的存在都无法阻断天主之爱。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内的爱”是指这份爱具体地、永远地显现在耶稣基督身上——透过祂的道成肉身、十字架与复活,天主的爱成为人可亲近的现实。
灵修意义:
无论天上地下、今生来世,都没有东西比得上天主的爱。天主的爱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具体活现在耶稣基督内的永恒之爱。
总结:“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没有任何事物
|
保禄所列出 |
象征意义 |
灵修启示 |
|
困苦、窘迫、饥饿、危险 |
世俗中的苦难与不安 |
不动摇对天主的信靠 |
|
死亡与生活 |
人类的存在本身 |
天主的爱超越生死 |
|
天使、掌权者、有权能者 |
灵界势力 |
天主的爱远胜任何属灵力量 |
|
现存、将来、崇高、深远 |
时间与空间的一切力量 |
祂的爱永不止息 |
|
一切受造之物 |
所有被造的限制 |
只有造物主之爱,是永恒不变的 |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无论人生遭遇多大困境,信仰的核心是:我们深深被爱,且这份爱永远不变。基督徒不是不受苦,而是在爱中得胜的受苦者。
福音:玛窦福音 14:13–21
这段福音出自圣玛窦福音第十四章,是耶稣增饼奇迹的记载之一。这件事在四部福音中都有记述,显示其重要性(参阅:谷6:30-44;路9:10-17;若6:1-15)。它不仅是耶稣关怀群众的一个奇迹,更预示着感恩祭(圣体圣事)的设立,是对旧约“旷野中降下玛纳”的回应与完成。
①「那时候,耶稣听说若翰死了,就上船,自己一个人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了。」
背景:
圣若翰的被斩首(见玛14:1-12)对耶稣是一次极大的震动:若翰是祂的亲戚、先驱、义人。他的殉道也象征着对真理的见证要付出代价。
耶稣“退避”不是出于惧怕,而是为了祈祷、哀悼、默想祂即将面对的受难。这是耶稣习惯性的回应(参阅路5:16)。
灵修意义:
在悲痛或压力中,祂选择独处与父共处。这教导我们:面对困难,不是急于行动,而是首先转向天主。
②「群众听说了, 就从各城市走来跟随他。」
解释:
群众渴望聆听耶稣的教导,即使祂离开,他们仍不离不弃,表明对祂的渴慕。
灵修意义:
人心天然渴慕天主。哪怕是在“偏僻之地”,真正渴望的人仍愿意长途跋涉寻找主。
③「他下了船,看见这一大群人,就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解释:
“怜悯”原文为 splagchnizomai,指“内脏的震动”,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流动。耶稣被群众的需要触动,祂不仅心动,更行动:医治、教导、喂养。
灵修意义:
这是天主爱的真实面貌:不是遥远的审判者,而是有血有肉、主动靠近人的牧者。
④「到了旁晚,门徒来到他跟前说:‘这地方是荒野,时候也不早了,请你遣散群众,让他们各自到村庄去买食物吧!’」
解释:
门徒从“实用”角度考虑,群众需要进食。但他们的建议带有一点“推卸”意味——请他们走。
灵修意义:
我们常用“理性”掩饰信心的不足。面对众多的需要,我们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别人”,却忘记主在场。
⑤「耶稣却对他们说:‘他们不必去,你们给他们吃的吧!’」
解释:
耶稣提出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命令,把责任交给门徒——“你们给他们吃”。
这是祂在训练门徒成为未来教会牧者的重要时刻。
灵修意义:
耶稣常对我们说:“你来做吧!”祂知道我们有限,却邀请我们参与祂的奇迹。
⑥「门徒对他说:‘我们这里除了五个饼和两条鱼,什么也没有啊!’」
解释:
“五饼二鱼”象征人的贫乏与有限。在《若望福音》中,这是一个小孩的奉献(若6:9),显示愿意把自己所有交给主,是奇迹的起点。
灵修意义:
即便我们“只有一点点”,只要全心献上,天主能以此行大事。祂不要“完美”,祂要“完全的信赖”。
⑦「耶稣说:‘你们给我拿来!’」
解释:
这是奉献的开始。耶稣并未责备他们的“少”,而是说:给我。
灵修意义:
灵修生活的核心不是“我有多少”,而是“我是否愿意交给祂”。
⑧「然后他吩咐群众坐在草地上,亲自拿起那五个饼和两条鱼,举目望天,赞颂了;把饼分开,交给门徒,门徒又分给群众。」
解释:
这几个动作——拿起、祝谢、擘开、分给,清晰地预示了感恩祭的四个基本动作(参阅:路22:19,最后晚餐)。
“举目望天”象征耶稣的连结不是向下看困难,而是仰望父的能力与旨意。
“由耶稣→门徒→群众”这个分发顺序,象征圣体的结构:由基督而来,借教会的圣职者传递给信友。
灵修意义:
我们每次参与弥撒,就是进入这“五饼二鱼”的奇迹中,接受祂不断分赐的圣体圣血,喂养我们干渴的灵魂。
⑨「众人吃了,也都吃饱了;门徒把剩下的碎块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筐。」
解释:
“吃饱”象征天主的恩宠是丰盛的。十二筐象征以色列十二支派,即全体天主子民的圆满供应。
灵修意义:
天主的恩典从不吝啬。我们若信靠,祂必使我们“吃饱”——不仅身体,更是心灵。
“收拾剩余”,也教导我们珍惜恩典,不浪费祂的礼物。
⑩「吃的人,除了妇女和小孩子外,约有五千。」
解释:
“五千”只是成年男子的人数。若包括妇女儿童,总数可能超过一万人。
这也象征圣体圣事的普遍性:人人都可得救,人人都可被喂养。
总结:天主在荒野中预备盛宴——圣体预像的奇迹
|
细节 |
灵修意义 |
|
耶稣退到偏僻地方 |
痛苦中归向天父 |
|
群众寻找祂 |
人的灵性渴望 |
|
怜悯与医治 |
爱的主动与疗愈 |
|
门徒推诿 |
我们常缺乏信心 |
|
“你们给他们吃” |
教会的使命 |
|
五饼二鱼 |
微小的奉献成奇迹 |
|
耶稣祝谢、擘饼 |
圣体圣事的预像 |
|
众人吃饱、十二筐 |
恩典丰盈、普遍性 |
这段福音邀请我们反省:
我们是否愿意在痛苦中归向天主?
我们是否把自己的“五饼二鱼”交给祂?
我们是否珍惜圣体圣事中每日的奇迹?
我们是否愿意成为祂爱的“分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