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八月

07

17

【弥撒读经释义】|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甲年)

1231231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甲年)

读经一《列王纪上》19:9a, 11-13a


那时候,厄里亚来到上主的山曷勒布,进了一个山洞,在那里过夜;

背景

曷勒布山,也称为西乃山,是梅瑟领受十诫的地方(出谷记19章),象征着天主显现和立约的神圣之地。厄里亚此时心灵疲惫、遭遇政治迫害(被依则贝耳王后追杀),逃亡至此是为了寻求天主的安慰与引导。

灵修意义

在灵修传统中,象征与天主相遇的高地,象征内心的深处。在危机中躲入洞穴,代表人灵退回到内心,等待天主的临在。这也预示我们每个信仰者在迷茫、疲惫时,需要回到灵修的山洞中与主相遇。


上主的话传给他说:“你出来,站在山上,立在上主面前。”

背景

天主亲自召叫厄里亚站立在祂面前,这呼应梅瑟在西乃山上与主相遇的经验(出谷记33:21)。这不仅是邀请,更是命令:从隐藏中出来、在主前站立,准备迎接祂的显现。

灵修意义

这是我们信仰生活中常有的召唤:不要一直停留在自我保护的角落,而要勇敢站在主前,在祂的光中面对自己的伤痛与使命。天主渴望与我们相遇,但这需要我们跨出自我、开放心灵。


那时,上主正从那里经过,在上主前面,暴风大作,山崩石裂,但是,上主却不在风暴中;

背景

古代以色列人往往将天主的显现与自然奇观(如雷霆、地震、烈火)相连。这种神显模式可见于西乃山(出谷记19:16-19)。但此处特别指出:虽然有强烈自然现象,但上主不在其中。

灵修意义

天主显现并不总以惊天动地的方式临现。祂有时不在轰动的经验中,而在沉静中显现。这提醒我们,信仰不应只追求外在奇迹,而要学会在沉默中、在细微中感受天主的来临。


风以后有地震,但是上主也不在地震中;

灵修意义

继续强化同一个神学讯息:天主不总是依照人的期待显现。地震象征世界动摇、改变,但天主不受限制于这些震动的外在事件。属神的人应超越对表面动静的依赖。


地震以后有烈火,但是上主仍不在烈火中;

背景

烈火同样是天主临在的古老象征,例如在梅瑟的荆棘火焰中(出谷记3:2)或西乃山上的火焰(出谷记19:18)。但此处,上主仍不在其中是具有突破性启示的表达。

灵修意义

强调我们不应局限天主的方式。祂不是我们感官经验的附属,而是自由地以祂选择的方式显现。属灵生命需要开放度与细腻的内在感知能力。


烈火以后,有轻微细弱的风声。

原文提示

原文希伯来文为「קול דממה דקה」(kol demama daka),意指微小而细微的寂静之声,或译作温柔的微风。这是整段经文的高潮。

灵修意义

天主在这轻微的风声中临现,揭示了祂的谦卑、温柔、不喧哗的方式。祂不是强迫,而是邀请;不是暴力,而是安慰。这是天主圣三中圣神的典型风格——如风、如气息、如安慰者临在。

在天主教灵修传统中,这种细微的声响常被视为内在良知的声音、圣神的微启、祈祷中片刻的神光。在噪音世界中,能听见这个细微之声需要沉默与操练。


厄里亚一听见这声音,就用衣蒙着脸出来,站在洞口。

背景

衣蒙脸是一种表达敬畏与神圣羞怯的传统举动,类似梅瑟不敢直视上主(出谷记3:6)。这象征着人在天主面前的敬畏之情。厄里亚此时认识到:这才是真正的主临。

灵修意义

真正的属神经验,并非外在震撼,而是内在敬畏所引发的深切回应。面对天主的真实临在,人该以谦卑和沉默回应。祂不在外表的壮丽中,而在内心的静默与细语里。


小总结:

这段读经中,厄里亚在逃亡的荒野中与天主相遇的经验,是一场从强烈到细微、从外在到内在、从惧怕到信靠的灵修转变

天主不总是以震撼显现,而是以微声临在。

厄里亚代表了我们每个在困境中逃避、寻求慰藉的灵魂。

上主引导他(也引导我们)从内心的洞穴中出来,站在主前

属灵生命需要培养静默、聆听与内心的敬畏,因为天主喜欢在轻微细弱的风声中与我们对话。

愿我们也在每日祈祷与生活的静默中,聆听天主温柔的呼唤,并以敬畏的心走近祂。


 

(读经二)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 9:1-5


弟兄们:我在基督内说实话,并不说谎,我的良心在圣神内与我一同作证:

背景

圣保禄在《罗马书》9–11章中展开了一段深沉的省思:他深爱的犹太民族为何普遍未接受基督。此处他一开始就郑重其事地申明:他说的是从心底发出的真话,不是情绪宣泄,而是在基督内,即与主结合的状态中说出——这强调他的真诚与属灵分辨力。他也诉诸圣神为证人:这让他的忧伤不是人的焦虑,而是出自圣神的痛悔与热爱。

灵修意义

在天主教的灵修传统中,良心是人内在的圣所,是天主对人说话的地方(参《教理》1776)。保禄诉诸良心,是邀请我们省视自己对信仰的忠诚是否发自良心,是否在圣神内而非情绪或虚伪中行动。


我极度忧愁,心中不断的痛苦。

背景

这种语言强烈地表达了保禄对他本族兄弟的失落的痛心。虽然他是外邦宗徒,但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以色列人的血缘身份。他不是因个人失败忧伤,而是因他们拒绝福音而悲恸。

灵修意义

这种痛苦是爱的果实。真正的牧者会因羊群的迷失而痛苦。保禄的心在为那些还未认出基督的犹太人哭泣。今天我们也应问自己:我对尚未认识基督者是否有真正的痛惜与代祷之心?


为了我的弟兄,就是我骨肉之亲,就算自己受诅咒,与基督隔绝,我也甘心情愿。

背景

这句话非常震撼。保禄用摩西式的语言(出32:32请你赦免他们的罪,不然就将我由你所写的册上涂去),表达他愿为同胞舍身。所谓受诅咒是指被天主弃绝,与救恩隔绝,但保禄强调这是如果可以的话”——说明他多么深爱他们。

灵修意义

这是天主圣爱的缩影:愿为罪人舍弃一切,甚至自己的救恩。我们在圣人身上也见到类似精神,如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东方灵魂燃烧、圣女小德肋撒为罪人代祷而甘受黑暗。

对我们来说,这段话挑战我们:我是否愿为别人的得救,付出牺牲?我是否愿意在祈祷中承担他们的灵魂?是否如玛利亚一般成为协同救赎的器皿?


他们是以色列人:义子的名分、光荣、盟约、法律、礼仪以及恩许,都是他们的;

背景

保禄列出以色列民族所承受的神恩传统——

义子的名分:他们是天主的长子(参出4:22

光荣:天主在会幕和圣殿中显现的荣耀

盟约:如与亚巴郎、梅瑟、达味等的约

法律(妥拉):摩西五书,天主圣意的表达

礼仪:献祭制度、节期等宗教敬礼

恩许:有关救世主、土地、国度等的许诺

灵修意义

他们拥有救恩的门径,但却未完全领受耶稣基督——真正的完成者。教会教导我们应尊重犹太传统(《教理》839),同时也承认基督是旧约预许的实现。保禄并未轻视他们,而是看见这些恩典的神圣根源。

对我们来说,这是提醒我们珍惜信仰的遗产,不要因习惯而忽视教会圣事、圣道、礼仪和圣神的恩赐。


圣祖也是他们的,并且基督按血统说,也是从他们来的,

背景

圣祖指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等信德之父。保禄强调基督作为人,出生于犹太民族,这说明以色列不仅在历史上被拣选,甚至连救主也由他们而出(参玛窦1:1-17)。

灵修意义

这是保禄对耶稣两性一位奥迹的见证:耶稣是真人,出自具体的族群与历史,也是真天主。祂不以神性避开人性,而是在人性中降生,显示救恩的真实临在。

我们在灵修中也要承认:天主的行动不是抽象的,而是在时间与人类历史中具体展开的。


他是在万有之上,世世代代应受赞美的天主!阿们。

信仰告白

这是整段经文的顶峰。保禄不止诉说情感,而是在叙述中自然进入赞美。他清楚地宣认耶稣基督是在万有之上的天主,是永恒、应受崇拜的圣者。

这是新约中明言基督为天主的清晰表述之一(参《教理》446, 469)。保禄借此为整段的哀痛定下盼望的基调:尽管人拒绝,天主仍不变地是应受赞美的主!


小总结:信仰中的哀痛与赞美同行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圣保禄:

他不是冷静的神学家,而是心中充满爱火的灵魂;

他不是脱离民族的超人,而是为族人流泪的弟兄;

他不是用人的逻辑评断救恩,而是将一切归于天主。

他的心教我们:

真正的信仰,是愿意为别人承担痛苦,也是在忧伤中不忘颂扬天主。

正如天主圣三的爱,在基督的十字架中显明:
我宁愿自己被诅咒,也愿你得救。

愿我们以保禄之心祈祷:主啊,我愿意为我弟兄、为这世界,为尚未认识你的人,献上我的祈祷、痛苦与爱。


 

圣玛窦福音 14:22-33


群众吃饱以后,耶稣立刻催门徒上船,先到对岸去,等他遣散群众。

背景

这节紧接着增饼奇迹之后(玛14:13-21)。耶稣行了奇迹、喂饱群众后,知道他们正想强迫祂作默西亚王(参若6:15),因此立即分散门徒和群众。他催门徒先离开,为的是避免他们被群众的政治热情带偏。

灵修意义

有时候,连门徒也不明白主的计划。耶稣知道,他们若留下,可能会被成功的幻象诱惑。这教导我们:即使在成功之中,主也可能召唤我们离开热闹,走向信德的深处。


群众散开了以后,耶稣独自上山祈祷去了。到了晚上,他独自一人留在那里。

背景

上山祈祷是耶稣的重要习惯。在重大时刻前(如选宗徒、受难前等),祂常选择孤独中与父交谈。在此,祂不仅是避开群众,更是进入与父的亲密合一

灵修意义

这是对我们神修生活的提醒。即使服事果效显著,祈祷与独处仍是不可取代的泉源。耶稣教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人群中的掌声,而在于山上的祈祷。


那时,船已经离岸几公里了,因为逆风,船受到波浪的颠簸。

背景

加里肋亚海地势特殊,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暴风。门徒顺从耶稣,却遇上风浪——这再次提醒:顺从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灵修意义

船象征教会、信仰的旅程。风浪常临——但那是主许可的信德考验。主不在船上,不代表祂不在场。


天快亮时,耶稣在海面上向他们走来。

背景

天快亮原文是第四更时(约凌晨3-6点),也就是最黑暗之后即将破晓的时刻。在他们最惊恐、最无助的时候,主临在了。

灵修意义

耶稣选择在黑夜中以奇迹方式出现,教我们:即使看似被遗弃,主也在适时向我们走来。他并未遗忘,只是在训练我们的信德。


门徒看见他在海上行走,就很惊慌,说:“是个妖怪!”并且吓得大叫起来。

背景

妖怪一词原文意为幽灵、幻影。门徒在风浪中惊惶,心灵封闭,以至看不出主的临在。他们对灵性事物的不认识,让他们将耶稣的靠近误以为是恐惧的象征。

灵修意义

许多时候,主的来临并不总是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反而可能使我们害怕或不安。我们是否能在黑暗和风暴中,认出祂的足音?


耶稣立刻对他们说:“放心吧!是我。不必害怕!”

背景

耶稣的回应与天主在旧约中启示自己的方式相呼应:我是ἐγώ εἰμι——参出3:14。祂不是只是说是我,更是在说:我就是那一位”——我是自有永有的、天主自己。

灵修意义

每当主临在,总伴随着这三句:放心是我不要怕。这是对我们每一个软弱心灵的安慰。耶稣今天也对我们说:我是与你同在。


伯多禄对他说:“主啊!如果是你,就让我在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吧!”

背景

伯多禄的性格果敢、火热。他没有求耶稣上船,而是渴望以信德走向耶稣。这是他爱主的表达——他愿冒险,也愿经历主的能力。

灵修意义

信仰不只是等待主靠近,而是主动回应主的呼唤。伯多禄的祈祷不是:救我,而是:让我靠近你。这是一种深层的信德态度。


耶稣说: “来吧!”伯多禄就从船上下来,在水面上向耶稣走去。

背景

来吧!这个字很简短,但却充满权能。是同样的呼召之言。伯多禄真的踏出了船,那一刻,他全心信靠耶稣

灵修意义

走出船,就是走出安全区。走向耶稣,就是进入全然信赖。我们也常在信仰旅程中听到主说:来吧!但我是否勇敢回应?


但他一见风势强大,便害怕起来,并开始下沉,便大叫说:“主啊!救命啊!”

背景

一开始他凝视耶稣,便能行奇迹;但一转眼看向风浪,信心动摇了。伯多禄下沉不是因为水变了,而是他的目光从主转向了环境。

灵修意义

我们在灵修生活中也一样:只要不把目光从主转移,即使环境风急浪高,心中仍可平安。信德的反面不是怀疑,而是恐惧


耶稣立刻伸手拉住他,对他说:“小信德的人哪!你为什么怀疑呢?”

背景

耶稣并没有斥责他,而是立刻伸手拯救,然后温和地指出信德之弱。祂的责问中带着慈爱,是邀请伯多禄更深信赖。

灵修意义

当我们在信仰中下沉时,主也立刻伸手。祂不要求完美的信德才来救我们,而是在我们求助那一刻就回应。伯多禄的祈祷主啊,救命啊!也成为所有灵修祈祷的原型——简洁、深刻、有效。


他们上了船,风就停了。

背景

耶稣一上船,风就止息。祂的临在,就是平安的泉源。这与旧约中的天主掌控自然界(参咏107:29)相呼应。

灵修意义

真正的平安,不是风浪不再,而是耶稣在船上。教会的在历史中经历多次风浪,但主从未远离。


船上的人都朝拜他说:“你真是天主子。”

背景

这是《玛窦福音》中门徒第一次对耶稣作出明确的天主子信仰宣认。经历了风浪与主的显现,他们不再只是听祂讲道,而是真正朝拜——给祂天主应得的敬礼。

灵修意义

痛苦与风浪,若在信德中度过,便会通向更深的认信。你真是天主子是苦难之后的果实,也是我们每日信仰生活中应不断重复的信念。


小总结:风浪中行走,信德中望见

本段福音描绘出信仰旅程中的几个关键时刻:

耶稣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仍然祈祷、守望我们

即使风浪再大,祂依然靠近

祂邀请我们走出船,进到更深信赖

在我们软弱时,祂立刻伸手救助

当我们承认祂是天主子时,才真正进入安息

福音不是告诉我们没有风浪,而是告诉我们:在风浪中,有耶稣;当我们看着祂时,就能踏浪而行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