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一月
19
【护教檄文】| 从失望到希望
从失望到希望
罗晓平
当代人被忙碌裹挟,被名利诱惑,被无尽的欲望消磨;而在这一片嘈杂中,海德格尔的声音像一声霹雳: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我们每一步都在走向死亡,而只有意识到此点,人才从“别人在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麻木中醒来,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是他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洞见:死亡迫使人本真地活。
它像一记警钟,令我们意识到:财富带不走,面子带不走,世俗的掌声也带不走。最终进入坟墓的,只有“我这一生究竟怎样存在过?”
然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只做到一半。他把我们从沉睡中喊醒,却把我们独自丢在深夜的荒原,让我们盯着死亡,却不给方向;让我们意识到有限,却不给答案;让我们勇敢,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了什么而勇敢。他让人面对生命,却无法告诉人生命究竟通向何处。海德格尔把人从“虚假生活”中救了出来,却把人留在“孤独自由”里。他的“向死而生”,像一座没有窗户的房间:干净、严谨,却没有光。
一、海德格尔的贡献:破除幻梦,让人醒来
我们必须承认:海德格尔的提醒意义重大。死亡个别化我们,没有人能替我们去死,也没有人能替我们决定要怎样活。死亡让我们从“常人”的声音中挣脱,使我们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它让我们看见名利的虚无,无止尽的物欲和比较,让人迷失在“别人认为成功的样子”里。死亡像一把刀,把这些幻影斩得粉碎,让人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爱,是良知,是灵魂的成长。它让人勇敢。当人不再害怕死亡,失败、羞耻、他人的眼光也失去统治力。人终于能活出真实。
就此而言,“向死而生”与天主教的“常默想万民四末(死亡、审判、天堂、地狱)”并不冲突。它甚至像是天主为现代人预备的一把钥匙——先把迷梦戳破,再让心灵准备好听见福音。
二、其限度:看见死亡,却看不见穿越死亡的光
然而,仅仅“向死而生”,仍是不够的。因为它没有回答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死亡终将使一切归零,那所谓的“本真人生”又凭什么有意义?海德格尔能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人类会渴望永恒。他能指出虚假的道路,却不能指出真实的归宿。他能揭开迷雾,却无法给出方向。因此,一个纯粹哲学层面的“向死而生”,最终可能把人引向深深的焦虑:“既然一切都会消失,那么我为何要承担、为何要爱、为何要牺牲?”
此刻,哲学所达不到的地方,正是天主教信仰开始发光之处。
三、基督回答了海德格尔无法回答的问题
天主教并不否认死亡的现实。但信仰宣告: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门槛。基督的复活,是海德格尔没有也无法说出的答案。死亡因基督而被改变:它不再是虚无的深渊,而是回家之门。不再是存在的暂停,而是生命的转化。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是希望的入口。若没有永恒,“本真人生”终究徒劳;有了永恒,人的选择、牺牲、德行、爱,都获得了超越时间的意义。
海德格尔要求我们面对死亡;基督带我们超越死亡。这就是天主教人生观的关键所在:我们不是向“终结”而活,而是向“永恒”而活。
四、向永恒而生:比向死而生更高、更广、更喜乐的道路
向死而生让人醒来;向永恒而生让人活得丰盛。“向永恒而生”的人,带着以下三种力量生活:
每天的小死,成就每天的小复活。当我们为爱而牺牲自我、宽恕伤害我们的人、承担家庭与责任的十字架,我们正在经历“小死”;但这些小死,让基督的生命在我们内“小复活”。这是海德格尔所不理解的成长维度:死亡不只是终点,也是一条通往新生命的道路。受苦不再是荒谬,而是参与救赎。没有永恒的人生观,会把痛苦视为纯粹的无意义折磨;而信仰给了痛苦尊严,使其成为爱的祭献,喜乐成为生命的底色
真正向永恒而生的人,即使在困境中也有一种不可剥夺的平安。因为他知道:一切朝向天乡。
五、结语: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死亡,基督告诉我们生命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是必要的——这是清醒。但基督徒的“向永恒而生”才是圆满——这是希望。死亡的确会来,但它不是黑暗的悬崖,它是一扇门。门后不是虚无,而是天父的家,是不再有眼泪的永恒共融。因此,我们不只是“向死而生”。我们是——向永恒而生的人。当旅程结束时,我们不是坠入黑暗,而是回到爱中。那一刻,我们能坦然对主说:“主,我已准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