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一月
20
【牧灵随笔】| 凝望苍穹的大德兰

凝望苍穹的大德兰
罗 晓 平
离开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宁静的乡间,我与两位好友踏上了前往西班牙的朝圣之旅。大巴车在荒凉的高原奔驰,干枯的土地宛如中国陕北冬季的黄土坡。我们笑着感叹:如此荒寂的地方,竟孕育出圣女大德兰与圣十字若望这样的灵修巨人?暮色将至,我们到达萨拉曼卡,那一抹突如其来的绿意,让人感到旅程终于真正开始。
第二天探访托尔默斯,第三天,我们进入阿维拉——大德兰的家乡,一座仿佛为灵魂而建的城堡。
最先迎接我们的,是城门旁一座汉白玉的大德兰雕像。她身披朴素的加尔默罗衣,微启的双唇似在倾诉,而她的眼神越过尘世,深深投向天空。夜幕降临时,那目光更显沉静,好像真的看到了星辰深处的某个家乡。
在这三天里,只要经过城门,我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与她那专注的凝望对视。那是一种邀请,邀请人从忙乱的世界中抽身,抬起头,望向超越自身的光。
走进阿维拉,宛如走进她笔下的《灵心城堡》。这座古城由坚固城墙环抱,正像人心中的多重“住所”。我们的灵修,不就是不断向内行进、走向天主居住的中心吗?清晨登上城墙,风声与钟声交织,城市在微光中苏醒。我想,大德兰或许也曾这样仰望天际,将心安放在永恒里。
我们住在建于她出生地上的圣女大德兰修道院。祭坛旁的小房间里点着烛光,寂静得几乎能听见时间的微响。谁能想到,这里诞生的少女,曾爱好骑士小说、向往贵族生活,后来却被天主一步步引向深邃的默观之路,成为照亮教会的灯火?
降生修道院——她生活了二十七年的地方——更让人贴近她真实的灵魂。她曾在此经历长达二十年的祈祷枯燥期,但她从未放弃。她说,祈祷的价值不在感觉,而在坚持。这份“决心的决心”,也支撑她推动了加尔默罗会的改革。
修院里,小小的楼梯藏着她与耶稣相遇的故事。她问那位孩童:“你是谁?” 他答:“我是德兰的耶稣。” 她回应:“我是耶稣的德兰。” 简短数语,道尽一个灵魂的归属。
要理解她的仰望,就必须理解她对祈祷的说法:祈祷是“与爱我们的那一位,朋友般地谈心”。她把祈祷描绘成灌溉花园的四种方式——从最初费力的提水,到最终天降甘霖,灵魂全然被天主滋养。她自己的“神魂超拔”,正来自那第四阶段:天主恩宠主动降临,让人体验甜蜜又痛楚的爱。
然而,大德兰的凝望并没有将她锁在神秘经验中。相反,她越亲近天主,越投入尘世。她在压力中创立修院、改革修制、奔走西班牙各地。她既是默观者,也是行动者;既仰望天国,也关怀脚下这片土地。她教导我们:真正的祈祷必会化作行动,而行动的力量又来自祈祷。
三天的朝圣很快过去。离开阿维拉那天,晨光照在古老城墙上,像给城市披上金衣。经过城门时,我再次望向大德兰雕像——那目光依旧安静、澄澈,仿佛穿透了时间,也穿透了我的心。
那是一种提醒:在喧嚣的时代,我们仍能抬头,望向星空,也望向内心那片更深的天空。祈祷不只是要做的任务,而是一场与挚友的倾谈;灵修不是逃避,而是从内心深处汲取力量,去爱、去建造、去成全天主在我们身上的计划。
朝圣的路终有尽头,但灵魂的旅程永不停止。离开阿维拉时,我把大德兰的目光悄悄放进行囊。愿它提醒我:在忙碌中仰望,在迷茫中内观,在行动中记起那份最初的爱。
也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脚步之间,都能以朝圣者的心走路——脚踏实地,心向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