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一月

05

14

第二章:爱的举动与言语(32-47)

1231231

第二章 

爱的举动与言语 

32.基督的圣心象徵了祂个人的中心──祂对我们的爱从中涌出;这是最初宣扬的喜讯活泼的核心。圣心是我们信德的起源,是保持基督徒信德活泼的泉源。 

反映“心”的举动 

33.基督不是以长篇大论的方式阐释祂如何爱我们,而是透过祂的一举一动来显示。虽然不易察觉,但藉著观察祂的行径,我们可以瞭解祂是如何与每个人相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阅读福音,这是我们的信仰可以认出祂的地方。 

34.福音指耶稣“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若一 11);祂的领域,指的就是我们,因为祂视我们并非如同身外物,而是自己的人,对我们呵护备至,疼惜我们。祂对待我们如同祂自己的人,这意思并非指我们是祂的奴僕,耶稣自己也否认,曾说:“我不再称你们为僕人”(若十五 15)。祂所带给我们的,是朋友间彼此互属的关係。耶稣的到来,克服了种种距离,祂愿意与我们亲近,就像日常呼吸般自然。祂还有另一个名字:“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天主与我们近在咫尺,居住在我们中间。天主圣子降生成人,“使自己空虚,取了奴僕的形体。”(斐二 17) 

35.当我们观察耶稣的行动时,这一点就变得更鲜明了。祂不断寻找我们,守在我们的身旁,时刻愿意跟我们相遇。我们默观耶稣:为了与一名正在井边汲水的撒玛黎雅妇人对话(参阅:若四 5~7),祂停了下来;我们看见:因尼苛德摩害怕别人看见,于是耶稣在深夜才与他会面(参阅:若三 1~2)。我们钦佩耶稣任由罪妇清洗自己的脚,毫不惧怕(路七 36~50);耶稣直视犯了姦淫的妇女,向她说:“我不定你的罪”(参阅:若八 11);或耶稣在责骂门徒们的冷漠后,亲切地问街上的瞎子:“你愿意我给你做什麽?”(谷十 51)。基督以行动显示了天主的临近、怜悯和温柔。 

36.当耶稣要治癒别人时,祂更喜欢靠近对方:“伸手抚摸他”(玛八 3)、“就摸了她的手”(玛八 15)、“摸他们的眼”(玛九 29)。为使病人痊癒,祂甚至像母亲般用自己的唾沫触碰他们(参阅:谷七 33),好让对方不会觉得祂与自己的生命没有瓜葛。因为“上主深明抚抱这美丽的技艺。天主的温柔:并不是以言语来爱我们,而是主动靠近我们,并在这亲密中给予我们最体贴的爱。”[ 圣玛尔大之家教宗清晨弥撒讲道(2013 年 6 月 7 日):《罗马观察报》,2013 年 6 月 8 日,第 8 页。 ] 

37.由于受过许多虚伪、暴力、失望的伤害,我们变得难以互相信任,耶稣基督因此向我们俯首贴耳说:“孩子!你放心!”(玛九 2);“女儿,放心吧!”(玛九 22)。祂鼓励我们克服恐惧,并意识到跟祂在一起时,不会有任何失落。当伯多禄不相信祂,“耶稣立刻伸手拉住他,对他说:‘〔……〕你为什麽怀疑?’”(玛十四 31)。你不要害怕,要让祂向你靠近,让祂坐在你身旁。我们可以怀疑许多人,但不可怀疑祂。不要因为自己的罪愆而远离耶稣,相反地,要记得,有很多罪人“同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起坐席”(玛九 10),祂不曾因他们当中的任何人而感到被冒犯。当时的宗教精英埋怨耶稣,对待祂如同“一个贪吃嗜酒的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玛十一 19)。当法利塞人批评耶稣亲近社会底层人士和罪人时,祂却告诉他们:“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玛九 13) 

38.今天,同样的那位耶稣基督期待你给祂一个机会,去光照你的生活、提升你、为你注入祂的活力。在受难前,耶稣向祂的门徒说:“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我要回到你们这裡来。不久以后,世界就再看不见我,你们却要看见我”(若十四 18~19)。祂永远能找到方法,在你的生命裡显现祂自己,为使你能与祂相遇。 

耶稣基督的目光 

39.福音叙述一个富有的人来到耶稣跟前,满怀理想,但缺乏改变生命的力量;于是,

“耶稣定睛看他”(谷十 21)。你能想像那人与耶稣互相对望的情境吗?如果祂召唤你、邀请你参与祂的使命,衪首先会定睛看你,仔细观察你内心深处,洞悉你的一切,把目光锁定在你身上:“耶稣沿加里肋亚海行走时,看见了两个兄弟〔……〕再往前行,看见了另外两个兄弟。”(玛四 18、21) 

40.福音中许多记载都显示了耶稣专心关注别人,留意到他们的忧虑和痛苦,比方说:“祂一见到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慈心,因为他们困苦流离”(玛九 36)。当我们感到被人漠视,没有人想了解我们的遭遇,并感到自己可有可无时,耶稣依然在我们身旁;正如纳塔乃耳还是孤身一人,被俗务缠身时,耶稣已留意到他:“斐理伯叫你以前,当你还在无花果树下时,我就看见了你。”(若一 48) 

41.因著这份关注,祂能够察觉你的每一个善意、每一个微小的善行。福音记载耶稣“看见一个贫苦的寡妇,把两文钱投入〔圣殿中收取献仪的银库〕裡面”(路廿一 2),便立刻告诉门徒。祂留意我们,所以能看见我们的善举并讚赏我们。当百夫长满坏信心地恳求祂时,“耶稣听了,非常诧异”(玛八 10)。当别人对我们的善意或正面的行为视若无睹时,耶稣却总能留意到,甚至表示讚赏,这是何等美妙的事。 

42.耶稣,祂作为人,从自己的母亲玛利亚身上学到这做人之道。玛利亚细心省察所有一切,并“把这一切默存在自己心中”(路二 19、51);她与圣若瑟自耶稣年幼时便教导祂要关切留意他人。 

言语 

43.虽然在圣经中我们能看到耶稣生动合宜的话语;但祂有时也会直接在我们的内心说话,带领我们到最好的地方——祂的圣心。基督召唤我们进入祂的圣心,让我们重拾力量和平安:“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玛十一28)。为此,祂向门徒说:“你们住在我内。”(若十五 4) 

44.耶稣的话语显示出祂的圣洁并不排除感情。有时候,反而更展现出祂强烈的爱,祂愿为我们受苦、让自己被感动、甚至哀叹流泪。很明显地,对人们的忧苦焦虑,譬如疲惫和饥饿,祂绝不会漠视:“我很怜悯这批群众,因为他们〔……〕也没有什麽可吃的了。〔……〕他们必要在路上晕倒;况且他们中还有些是从远处来的。”(谷八 2~3) 

45.福音没有隐藏耶稣对祂深爱之城耶路撒冷的情感:“耶稣临近的时候,望见京城,便哀哭”(路十九 41),并直言祂最大的愿望:“恨不能在这一天,你也知道有关你平安的事”(路十九 42)。虽然圣史们把耶稣描述成具威能与荣耀,但如同当祂面对朋友的死亡和痛苦时,也展现了耶稣依然会大为触动。就像在拉匝禄的墓前,“耶稣流泪了”(若十一 35);福音记述,“耶稣素爱玛尔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禄”(若十一 5),当祂看到玛利亚哭泣时,站在她身旁,“便心神感伤,难过起来”(若十一 33)。从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确定,耶稣真诚无伪的眼泪是出自内心的痛苦。当耶稣在面对自己将会被所爱的人出卖,并即将受到折磨和死亡时,福音也未掩饰祂心中所产生的极大煎熬和苦楚:“祂开始惊惧恐怖”(谷十四 33),并且说“我的心灵悲伤得要死”(谷十四 34)。当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祂更深切地表达了内心的惊恐,疾声高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为什麽捨弃了我?”(谷十五 34) 

46.上文所述,乍看之下不过是一种具宗教感的浪漫情意。然而,事实上这却是最严肃、最关键之事,并在苦架上被钉的基督身上圆满地表达出来。苦架上的基督是“爱”最具说服力的言语;而非空言虚辞,也非一时心动,更绝非逃避属灵的现实。那是“爱”。于是,当圣保禄宗徒儘量解释他和基督的关係时,他这样说:“祂爱了我,且为我捨弃了自己”(迦二 20)。这是宗徒最大的信念:得悉自己是被爱的,继而愿意致力献身予被钉苦架的基督。这份奉献能有意义,乃因有比此更伟大的事物:“祂爱了我”。当人们透过种种宗教信仰,以求获得救赎、健康和保障时,受到圣神感动的保禄能够望得更远、更透彻,并惊叹于最伟大、最基本的东西:“祂爱了我”。 

47.在默想过基督,从祂的言行举止得见祂的圣心后,现在让我们回顾教会如何反省耶稣圣心的奥祕。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