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一月
05
第三章:这就是那颗如此深爱著的圣心(48-91)
第三章
这就是那颗如此深爱著的圣心
48.崇敬基督的圣心,并不是敬拜一个与耶稣位格分割的身体器官。在圣心敬礼中,我们所默想和钦崇的,是整个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祂的圣心在圣像中被凸显出来,成为象徵降生圣子内心最深处的尊贵图像或标记,代表祂天主性的爱与人性的爱,因为比起祂躯体的其他部分,圣心显然是“自然的一个指标,象徵祂最伟大的爱情。”[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Haurietis Aquas)通谕,1956 年 5 月 15 日,第 1 章;《宗座公报》48(1956),第 316 页。 ]
对基督的朝拜
49.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是被代表基督之爱的圣心图像吸引,才在友谊和朝拜中与基督建立关係。我们崇敬代表圣心的肖像,但我们钦崇朝拜的,是这肖像所代表那既是真人又是真天主的基督,生活的基督使我们能被祂人性的爱及天主性的爱所拥抱。
50.无论使用什麽肖像,我们朝拜的对象当然是基督那颗活著的圣心,而绝非图像本身;圣心是复活基督的至圣躯体的一部分,基督既永远取了这躯体的形态,便不能把圣心从基督抽离出来;我们钦崇圣心,因为“圣言降生为人的圣心,与圣子是同一而不可分割的。”[ 教宗碧岳六世,《注视信德的创造者》(Auctorem fidei)宗座宪章,1794 年 8 月 28 日,第 63 节;《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Enchiridion Symbolorum),2663 条。 ] 我们并非单独朝拜圣心,而是同时朝拜降生成人且是生活的圣子—— 祂爱我们,并接受我们的爱。因此每个向圣心表示爱或朝拜的行动,实际上,“是真实而确切地指向基督本身”;[ 教宗良十三世,《圣年》(Annum Sacrum)通谕,1899 年 5 月 25 日;《宗座公报》31(1898~99),第][ 页。 ] 因为圣心“有耶稣基督无限爱情的标记和生动的肖像”,这形象会自然而然地指向基督。[ 同上:“Inest in Sacro Corde symbolum atque expressa imago infinitae Iesu Christi caritatis”。 ]
51.为此,圣心敬礼不但不会使我们与耶稣和祂的爱相隔离,反而使我们以自发而直接的方式转向衪,而且只转向衪,因为祂邀请我们藉著交谈、锺爱、信任和朝拜与衪建立友谊。这位心被刺透、灼烧的基督,祂就是在白冷城因爱而诞生的那一位;是在加里肋亚地区治癒病人、拥抱众人、怜悯众人的那一位;同样也是爱我们直到被钉在十字架受难至死、并从死者中复活及光荣地在我们中间生活的那一位。圣心肖像的敬礼
52.“基督偕同圣心”的肖像虽然不是我们朝拜的对象,但这肖像并非从众多肖像中随意挑选,也并非是画家的凭空创作或即兴素描:“这不是臆想,而是真实的象徵,代表一个核心、一个泉源,全人类的救恩从中涌流而出。”[ 三钟经讲道(2013 年 6 月 9 日):《罗马观察报》,2013 年 6 月 10 及 11 日,第 8 页。 ]
53.有一种普遍的人性经验,使这种肖像变得独一无二。无可否认,在历史长河中和某些文化裡,“心”成了个人最隐私的象徵,也代表了感情和情绪,以及“爱”的能力。科学无法详尽解释,为什麽我们会将手放在朋友胸膛上来表达特殊好感;也无法说明为什麽当人坠入爱河、靠近爱人时,会心跳加速;更不能阐释为什麽遭到心爱的人背弃或欺骗时,会感到心如刀割。当人们要表达真诚、真心实意的状态时,我们会说:“这是发自内心的话”。在诗意的表达中,更无法忽视这些表述所带来的力量。因此,经过岁月的雕琢,“心”成为独特的象徵,而不仅是习以为常的通熟用语。
54.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何教会拣选了“心”来表达耶稣基督其人性及天主性的爱,以及其位格最内在的核心。儘管图像画出热火燃烧的心能生动地象徵耶稣的爱情,但这颗心仍得要成为耶稣基督肖像的一部分。祂召唤我们跟祂建立关係,让彼此相遇、使对话变得更具意义。 [ 为此,我们理解为何教会反对在祭台上只放置耶稣圣心或玛利亚圣心的绘像(参阅:圣礼部 1879 年 4 月头日回答圣苏必理斯司铎会夏尔‧勒科克神父提问;收录在《圣礼部权威法令彙集》(Decreta authentica Congregationis Sacrorum Rituum ex actis eiusdem collecta),第三卷,第 107~108 页,§3492)。在公开礼仪外,若是基于“私下敬拜(privata ex devotione)”(同上),为教导之故、为装饰之由、为邀请信友默想基督的爱情,可使用“心”的象徵图像;但这亦有危险,让人误以为“心”是独立于基督的人格外,是朝拜或灵修对话的对象。(参阅:圣礼部 1887 年 3 月 31 日的释疑(同上,第 187 页,§3673) ] 对耶稣基督手持圣心肖像的敬礼,强调了祂爱情洋溢的圣心,同时祂的目光也聚焦在我们身上,召叫我们与祂相遇、对话和信赖祂;耶稣基督强而有力的双手支撑我们,祂的口舌以独一无二且十分个人化的方式向我们说话。
55.相比人类身体其他器官,“心”有其出众之处:“心”不被视为一个独立器官,而是整合一切、内在的最深处,同时彰显人格的整体性。“心”是人在位格上整体性中内在的最深处,能够“以一概全”,因此我们很容易便扭曲了“心”的含义,并把“心”从上主的形象中抽离出来。然而圣心的形象是整合一切的核心,将带领我们走向耶稣基督的整体性,同时由此核心指引我们去默想基督其人性及天主性的美丽与丰富。
56.纵使各种基督的圣心画像描绘得引人注目,但还有更为超越之事:毕竟在基督的肖像前,我们不需要“向这些画像求什麽”,也不应该“如同从前的外邦人,把信仰紧繫于画像上”,却应该“藉亲吻画像、在画像前掀起头巾俯首敬拜,来朝拜基督。”[ 脱理腾大公会议第 25 期会议(1563 年 12 月 3 日),《论对圣人遗髑与圣像的呼求与尊敬》法令:《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1823 条。 ]
57.此外,有些圣心画像可能不怎麽吸引人,对我们的祈祷也许并无太大的触动,然而这些都是次要的,圣像只是促使人靠近基督的媒介,正如东方人所说的“指月”比喻,人以手指指月,糊涂的人看手指而不见月。至圣圣体是真实地临在,可以被人朝拜,至于这些圣心画像,虽已被祝福,但都只是一种邀请、指引、激励,好使我们能更进一步专心朝拜并与基督的心合一。如此一来,当我们注视基督的画像时,我们也就是站在基督面前,“在爱中收敛心神,默想这个奥祕,并在静默中仔细品味。” [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主教团第五届常务会议《阿帕雷西达文件》(Documento de Aparecida),2007 年][ 月 29 日,259 号。 ]
58.我们也不应忽略,“心”是一个有血有肉、属于现世的图像,因此也象徵了天主愿意进入历史时空,在尘世与我们同行,成为时间洪流的一部分。抽象或形式化的敬拜不一定更忠于福音,因为一些可理解、触碰的标记,也是天主愿意向人显示自己并乐于与人亲近的方式。
可感知的爱
59.“爱”与“心”不一定是合一的,因为人心可被仇恨、冷漠、自私所控制。但若我们不能走出自我,就无法臻至人性的圆满;若不去爱,也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皆为了爱而受造,只有去爱,才能实现天主的计画,因此,“心”就同时象徵了“爱”。
60.永生天主子无限地超越我,但祂愿意以血肉之心来爱我。祂出自人性的情感成为永恆不变的爱,祂的圣心不单单是用来象徵灵性或超越物质世界的具体标记。在凝视上主的圣心时,我们默想祂在现世和真实人性的血肉之身,这使祂跟我们一样,拥有人性的情感,但祂的情感却是全然地被祂天主性的爱所转变。我们的敬拜必须提升至天主圣子位格内其天主性的爱,同时不能忘记祂天主性的爱与其人性的爱密不可分——耶稣具有血肉的圣心正好帮助我们,去达到这个目的。
61.在世俗的眼光中,“心”依然被视作每个人情感的中枢;这让我们更能理解到,基督天主性的爱永远与祂人性的爱完全结合,不可分割。教宗碧岳十三世早已提醒我们,天主圣言“描述了耶稣基督圣心的爱 ——不只是天主性的爱,也包括了人性的爱〔……〕耶稣基督的圣心与三位一体中的天主圣言结合,因为圣心无疑地曾为爱和情意而跳动。”[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通谕(Haurietis Aquas),1956 年 5 月 15 日,第 2 章,《宗座公报》48 (1956),第 323~324 页。。 ]
62.在面对否定或削弱基督人性的观点时,教父们则坚定指出,上主的人性感情是实在而可触碰的现实。圣巴西略强调:“上主拥有自然的情感。”[ 《巴西略书信集》(Epistulae),261,3;取自《希腊教父集》(PG)32 卷,972 栏。 ] 圣金口若望则举例阐释:“假若祂没有我们的人性,就不会多次哀恸。”[ 《若望福音释义讲道集》(Homiliae LXXXVIII in Joannem),63,2;取自《希腊教父集》(PG)59 卷,350 栏。 ] 圣安博说:“基督概因取得了灵魂,也取得了灵魂的热忱。”[ 《致西罗马皇帝格拉提安论信仰书》(De fide ad Gratianum Augustum),II,7;取自《拉丁教父集》(PL)16 卷,594 栏(1880 年版)。 ] 圣奥斯定提出,当基督取得了人类的情感后,这些情感就不隔绝于恩宠的生命外:“主耶稣并不是基于任何原因,被迫要取了人性软弱的情感,一如祂取了同样软弱的肉身及后果(肉体的死亡),而是出于怜悯人的意愿,〔……〕好使祂能触碰到那些在人性考验中哀伤痛苦的人,避免他们以为自己与恩宠相隔绝。”[ 《圣咏释义集》(Enarrationes in Psalmos),第 87 首,第 3 段;取自《拉丁教父集》(PL)37 卷,][ 栏。 ] 最后,圣达玛森‧若望坚信,基督在祂的人性中显示真实的情感经验,证明祂取了我们完整而非部分的人性,旨在完全地救赎及转化人。为此,基督取了构成人性的所有元素,好能圣化人性的每一部分。[ 参阅:《论正统信仰书》(Expositio Fidei orthodoxe),第 3 章,6,20,取自《希腊教父集》(PG)][ 卷,1006 及 1081 栏。 ]
63.在此,值得重提一位神学家的反省,他认为:“受到希腊哲学影响,神学研究长期以来把身体和感受跟‘前人类’(prehumano)、‘次人类’(infrahumano),或真正威胁人性的诱惑相提并论,而神学在理论上未能解决的问题,却在灵修的实践中找到答案。神学及普罗大众的宗教情感让耶稣无论在肉体、心理,或历史层面上,都活灵活现。拜苦路、崇敬祂的圣伤、默想祂倾流的宝血、崇敬耶稣圣心、领受和朝拜圣体等,〔……〕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和想像,对基督的柔情、希望和记忆、渴求与缅怀,填补了神学的空隙。理智和逻辑则另闢蹊径。”[ 奥莱加里奥‧卡德达尔( Olegario González de Cardedal),《基督宗教本质》( La entraña del cristianismo),萨拉曼卡,2010 年,70 至 71 页。 ]
三重的爱
64.然而,我们并不止步于耶稣那美妙动人的人性情感,藉著默想基督的圣心,我们将明白:在祂高贵健全的情感中、在祂的温柔裡、在祂因人性情感的起伏而颤动时,祂向我们展现了天主性无限的爱其全部真理。教宗本笃十六如此说:“天主愿意从祂的爱的无限境域进入有限的历史时空和人类境况裡,取了人的身心,让我们能默想祂,在有限中与无限相遇——在纳匝肋人耶稣的心中,遇上了不可见且不可言喻的奥祕。”[ 三钟经讲道(2008 年 6 月 1 日):《罗马观察报》,2008 年 6 月 2 及 3 日,第 1 页。 ]
65.事实上,上主圣心的肖像蕴含了三重的爱,这爱光照著我们,令人目眩神迷。第一重,是在基督内无限天主性的爱,第二重是上主人性层面属灵的爱。由此可见,心“更是祂炽热爱情的象徵,这份爱充盈了祂的灵魂,让祂属人的意志更丰盛”,最后“是祂可触碰的爱的象徵。”[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通谕(Haurietis Aquas),1956 年 5 月 15 日,第 2 章;《宗座公报》48(1956),第 327 至 328 页。 ]
66.这三种爱并非彼此切割、互不交织或毫无关联;相反地,它们一起运作,在不停流动的生命中互相彰显:“基于信仰,我们相信基督在三位一体中身为圣子的位格内,结合了人性及天主性;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一条紧密相连的纽带,连结了源自耶稣血肉圣心的具体爱情,与祂那份出自真人、真天主的双重属灵的爱。”[ 同上,第 4 章;《宗座公报》48(1956),第 343 至 344 页。 ]
67.因此,在进入基督的圣心时,我们便感受到由人心所发的爱意,充满各种跟我们一样的感情。祂人性的意志愿意自由地爱我们——这份灵性意志全然地受到恩宠和爱德的光照。在我们抵达圣心深处时,即便沉浸在永生天主子无穷的爱所散发的无限光荣中,再也无法离开祂人性的爱。恰恰是在祂人性的爱内,而不是远离它,我们才找到祂天主性的爱:我们才能遇见“在有限中的无限。”[ 教宗本笃十六世,三钟经讲道(2008 年 6 月 1 日):《罗马观察报》,2008 年 6 月 2 及 3 日,第 1 页。 ]
68.这是教会从古至今而无可争论的教导:我们朝拜三位一体的天主子时,同时钦崇祂真人、真天主的两个性体,不可只尊其一。追溯自早期教会的教导中,已明言:“我们须明认及钦崇唯一而同一的基督,乃是天主子亦是人子、源于二性亦具有两性;此二性既不可分割,亦不相混淆”;[ 教宗维奇,《上犹斯帝皇帝的典章》(553 年 5 月 14 日);《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Enchiridion Symbolorum),420 条。 ] 同时,“朝拜只得一个〔……〕,因圣言已降生成人”,[ 厄弗所大公会议,《济利禄主教致纳斯铎书》(Anathematismi Cyrilli Alexandrini ad Nestorium),8;《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Enchiridion Symbolorum),259 条。 ] “不可分别钦崇基督的两个性体,否则会引申出两种敬拜,〔……〕但要以同一种钦崇去敬拜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和祂的肉身。” [ 君士坦丁堡会议第二届大公会议,第七次议程(535 年 6 月 2 日),教律 9;《公教会之信仰与伦理教义选集》(Enchiridion Symbolorum),431 条。 ]
69.圣十字若望曾指出,在神祕经验中,复活的基督那无可量测的爱,并不与我们相隔绝。无限的那一位以某种方式屈尊自己,好使我们能藉著基督洞开的圣心,能真正在心心相印的爱中相遇:“低翔的小鸟或许能擒获在至高天如王者般的雄鹰,只因后者愿意束手就擒,滑行至下空。”[ 圣十字若望,《灵歌》(Cántico espiritual),第 22 首,第 4 节,取自《圣十字若望全集》(Obras completas),加尔默罗山(Monte Carmelo),布尔戈斯(Burgos),2010 年,第 1234 页。 ] 他继而解释:“当见到因自己的爱而受苦的新娘时,新郎也感同身受,同样因她的爱而煎熬;因为在恋人之间,一人受伤实则二人受苦,没有例外。”[ 同上,第 12 首,第 8 节,取自《圣十字若望全集》(Obras completas),第 1188 页。 ] 圣十字若望以此譬喻,指肋旁怀著圣伤的基督就像是一个召叫,邀请人与主圆满地结合为一。祂变得像是脆弱的牝鹿,每当我们不愿意接受祂的爱时,祂便受创;祂走向清溪,为解渴而低头啜饮,每当我们每次转向祂时,祂便获得安慰: “鸽子啊,归来, 因为受创的牝鹿,攀登在高岗上和 临在于妳飞翔的微风中,心旷神怡。”[ 同上,第 12 首,第 1 节,取自《圣十字若望全集》(Obras completas),第 1184 页。 ]
圣三的视野
70.崇敬耶稣圣心无可置疑地必以基督为本;这是直接默想基督——邀请与我们完全与祂结合的那一位。如此,我们更应牢记致希伯来人书对我们的要求:在赛跑时,“双目常注视著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希十二 2)。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耶稣视自己为走向天父的道路:“我是道路〔……〕,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十四 6)。祂愿意领我们到天父那裡去;正因如此,教会由始迄今的宣讲,都叫我们不要止步于耶稣基督,更要走向天父。天父是一切的圆满和原始,是最受光荣的一位。[ “为我们只有一个天主,就是圣父,万物都出于祂,而我们也归于祂”(格前八 6);“愿光荣归于天主,我们的父,至于世世。阿们”(斐四 20);及“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与各种安慰的天主受讚扬。”(格后一 3) ]
71.让我们再读致厄弗所人书,就能清晰明确地见到,我们的朝拜其实是指向天父:“我在天父面前屈膝”(弗三 14);“只有一个天主和众人之父,祂超越众人,贯通众人,且在众人之内”(弗四 6);及“为一切事,〔……〕时时感谢天主父”(弗五 20)。天父就是我们的归宿(参阅:格前八 6)。因此,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曾说:“整个基督徒生活就像朝往天父之家的盛大朝圣之旅”;[ 《第三个千年将临之际》宗座书函(1994 年 11 月 10 日),49;《宗座公报》87 (1995),第 35 页。 ] 这跟安提约基的圣依纳爵对自己殉道的剖析吻合:“活水在我内低声轻吟:来,到父那裡去吧!” [ 《致罗马人书》(Epistula ad Romanos),7;取自《希腊教父集》(PG)卷 5,694 栏。 ]
72.天父首先是耶稣基督的父:“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讚美”(弗一 3);祂也是“耶稣基督的天主,即那光荣的父”(弗一 17)。圣子降身成人后,祂血肉的圣心所有的渴望与志向都指向天父。若我们明白圣子如何时常指望天父,我们便能在此世领受耶稣基督圣心的这份吸引力——经常且完全地朝向天父。 [ “为叫世界知道我爱父”(若十四 31);“我与父原是一体”(若十 30);及“我在父内,父在我内。”(若十四 10) ] 祂在我们尘世的一生是一趟旅程,感受到祂血肉的圣心不停地受到召叫,走向天父。 [ “往父那裡去”(若十六 28,希腊原文:πρὸς τὸν πατέρα;“πρὸς”为介词,有“走向”的意思);“我却到你那裡去”(若十七 11,希腊原文:πρὸς σὲ,“πρὸς”再次出现)。 ]
73.众所皆知,当耶稣基督指称天父时,用阿拉美语的“Abbà”来称呼父,即:“爸爸、爹爹”的意思。当时,有些人不满耶稣所用的亲暱语气(参阅:若五 18)。当祂因自己的死亡忧闷恐怖时,也用了这个称谓向父说话:“阿爸!父啊!一切为祢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是,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祢所愿意的”(谷十四 36)。祂时刻知道自己蒙天父所爱:“祢在创世之前,就爱了我”(若十七 24);当耶稣血肉的圣心听见天父跟祂说:“祢是我的爱子,我因祢而喜悦”(谷一 11)时,更是喜出望外。
74.第四部福音述说,永生天主子时常知道自己是“父怀裡的独生者”(若一 18)。[ 希腊原文为:“εἰς τὸν κόλπον τοῦ πατρὸς”。 ] 圣依勒内则指“天主子一直活在父的眼下”。[ 《反异端论》(Adversus Haereses),第 3 卷,18,1;取自《希腊教父集》(PG)卷 7,932 栏。 ] 奥力振则认为,天主子坚守“持续不懈地默想天父的心坎深处”。[ 《若望福音释义集》(Commentaria in Evangelium Joannis),卷 2,2;取自《希腊教父集》(PG)卷][ ,110 栏。 ] 于是,天主子成为人后,在山顶上彻夜与所爱的天父亲密对话(参阅:路六 12)。祂说:“我必须在我父亲那裡”(路二 49)。我们也在祂的讚美的一句话见到:“耶稣因圣神而欢欣说:‘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祢’”(路十 21)。在祂断气时,仍满怀信心,大声呼喊:“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託在祢手中。”(路廿三 46)
75.现在让我们的目光转向圣神——祂注满基督的圣心,并点燃心火。正如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所言,基督的圣心“是圣神的伟大成就”。[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三钟经讲道(2002 年 6 月 23 日):《罗马观察报》,2002 年 6 月 24 及 25 日,第 1 页。 ] 圣心不只是历史事物,因为“在基督的圣心内,是圣神活生生的工作,耶稣也获得启发,实践自己的使命(参阅:路四 18;依六十一 1);在最后晚餐时,耶稣更应允派遣圣神。正是圣神帮助我们明瞭基督被刺透的肋旁所标记的丰富涵义——教会是从基督肋膀产生。(参阅:《礼仪宪章》,5)”[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将人类献于耶稣圣心百週年纪念文告〉,华沙,1999 年 6 月 11 日,耶稣圣心瞻礼发表):《罗马观察报》,1999 年 6 月 12 日,第 5 页。 ] 换言之,“只有圣神,才能在我们面前,揭示基督的圣心所蕴藏‘内在的人’其丰富意涵。唯有祂才能让我们逐渐从这圆满中获得力量。”[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三钟经讲道(1986 年 6 月 8 日),第 4 段:《罗马观察报》,1986 年 6 月 9 及 10 日,第 5 页。 ]
76.若我们潜入圣神奥祕的行动裡,就会看见祂在我们内心歎息,说“阿爸”:“为证实你们确实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儿子的圣神,到我们心内喊说:‘阿爸,父啊!’”(迦四 6),甚至“圣神亲自和我们的心神一同作证:我们是天主的子女”(罗八 16)。圣神激发基督人性的圣心,永不停歇地朝向圣父。藉著恩宠,圣神把我们与基督的情感结合起来,使我们参与圣父、圣子间的关係,是圣神“使我们作义子。因此,我们呼号:‘阿爸,天父!’”(罗八 15)
77.在圣神的驱动之下,我们与基督的圣心的关係得以转化,使我们朝向生命之根本及恩宠之始源的天父。基督不想我们滞留在祂身边;基督的爱“揭露了天父的慈悲”。[ 弥撒讲道,走访杰梅利医院及圣心天主教大学医学院(2014 年 6 月 27 日):《罗马观察报》,2014 年] 祂所渴望的,在衪圣心所倾注的圣神催迫下,我们能“与祂一起,并在祂内”,共同走向天父。我们“藉著基督”, [ 月 29 日,第 7 页。 ][ 弗一 5、7;二 18;三 12。 ]5“偕同基督”,[ 弗二 5、6;四 15。 ] 并“在基督内”,[ 弗一 3、4、6、7、11、13、15;二 10、13、21、22;三 6、11、21。 ]光荣天主圣父。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更说:“救主的圣心邀请我们,攀登至圣父的爱——祂是所有真诚之爱的泉源。”[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将人类献于耶稣圣心百週年纪念文告〉,华沙,1999 年 6 月 11 日,耶稣圣心瞻礼发表):《罗马观察报》,1999 年 6 月 12 日,第 5 页。 ] 正因如此,圣神从基督的圣心来到我们面前,致力滋养我们的心;在圣神生机勃勃的带领下,礼仪无时无刻指向潜藏在复活基督的圣心心坎内的圣父。
教会近期的训导
78.敬礼基督的圣心在历史悠久的基督信仰灵修中常以不同面貌出现。在圣经与早期教会裡,曾出现过上主肋旁被刺透的肖像,这圣伤作为恩宠的泉源,或与主亲密相遇的邀请,直至今日,仍一直出现在许多圣人的见证中。在近几个世纪,这项灵修传统最后取了圣心敬礼的形式。
79.我的几位前任都曾提及圣心,并各以不同的方式邀请众人与主结合。在十九世纪末,教宗良十三世邀请我们,奉献自己予圣心;同时,他也建议把“与主结合”和“讚歎基督无限爱情的光华”连结起来。[ 《圣年》通谕(Annum Sacrum),1899 年 5 月 25 日;《宗座公报》31(1898~99),第 649 及 651 页:“因在圣心裡,怀有表达了耶稣基督无限慈爱的肖像与象徵;这份爱驱使我们彼此相爱。故此,我们理应奉献自己予祂至伟大的圣心:即是把自己献给耶稣基督,与祂契合〔……〕。今天,我们目睹了另一个至高的喜兆、神圣的标记——耶稣圣心。至圣圣心,其上竖立著十字架,在火焰中闪耀著璀璨光芒。一切的希望都应放在圣心内,同时只有藉著圣心,我们才能够盼望且寻获人类救恩。” ] 约三十年后,教宗碧岳十一世则视崇敬耶稣圣心为基督徒信仰经验的概要。[ 《至慈悲的救赎者》通谕(Miserentissimus Redemptor),1928 年 5 月 8 日:《宗座公报》20 (1928),第 167 页:“在那最蒙福的吉兆和由此衍生的敬礼中,难道不是蕴藏了整个信仰的内容和使生命更圆满的准则?因两者皆引领心灵更能深切认识主基督,并使灵魂更炽烈地爱慕祂、更紧密地效法祂。” ] 教宗碧岳十二世更肯定了,耶稣圣心敬礼如同至宝,以最超卓且圆满的方式表达了我们对耶稣基督的敬拜。 [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通谕(Haurietis Aquas),1956 年 5 月 15 日,前言、第 3 章、第 4 章;《宗座公报》48(1956),第 311、336、340 页:“这是一个极其卓越的宗教行为,要求我们全然及无条件地将自己奉献于神圣救主的爱;祂受伤的圣心是活生生的指标及标记。〔……〕我们不仅可视圣心为象徵,它更是整个关于救赎我们的奥祕之精粹。〔……〕藉此独特的显现,基督再三而明确指出,祂的圣心是一个象徵,引起人们认识和承认祂的爱。与此同时,为了这时代教会必需的慈悲和恩宠,确立圣心为标记和保证。” ]
80.较为近代的,则有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他阐述了圣心敬礼在多个世纪的发展,为回应当时越来越苛刻和脱离肉身现实的灵修——这些灵修方式把上主的慈悲置诸脑后;同时面对一个不给天主腾出空间的世界,他也藉此作出呼吁:“在过去两个世纪,因圣丽达‧安兰阁修女(St. Marguerite-Marie Alacoque)的神祕经验,圣心敬礼在欧洲发展起来。圣女的经验回应了杨森主义(Jansenism)的严苛,后者也因对天主无限慈悲的误解而消失。〔……〕第三个千禧年的众人需要基督的圣心去认识自己,以及建设爱的文明。”[ 要理讲授(1994 年 6 月 8 日):《罗马观察报》,1994 年 6 月 8 日,第 5 页。 ]
81.教宗本笃十六世要我们知道,基督的圣心亲密地临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中心’,即:真理与美善之源,好能让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种种处境和挣扎。在静下来时,我们各人不单需要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甚至要更潜入深处,透过信仰的感官,感受到那可令人信靠的临在、异常真实的心跳声——那是基督的临在,世界之心的跳动。”[ 教宗本笃十六世,三钟经讲道(2008 年 6 月 1 日):《罗马观察报》,2008 年 6 月 2 及 3 日,第 1 页。 ]
深入的思考及当代的意义
82.呈现基督的圣心及其象徵意义的画像,并非圣神赐予我们与基督的爱相遇的唯一途径,我们也需要透过默想、阅读福音、灵性生命的成熟,以随时丰富、更新和让圣神光照这些与主爱相遇的方式。教宗碧岳十二世曾指出:“教会并不主张把耶稣圣心理解为其内有一个受朝拜而‘具其形’的画像,即理解为代表神圣之爱的绝对完美标记。因为没有任何由人所造的形象能与圣爱内在的本质相提并论。[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通谕(Haurietis Aquas),1956 年 5 月 15 日,第 4 章;《宗座公报》48 (1956),第 344 页。 ]
83.崇敬基督的圣心对我们基督徒的生活至为重要,因为这意味著对信仰的完全开放,以及敬拜上主衪天主性及人性其爱的奥祕。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再次确定,圣心是福音的综合。[ 同上:《宗座公报》48(1956),第 336 页。 ] 同时,我们也应记住,众多圣人热切提倡敬礼基督的圣心,他们所述说的神视和神祕经验,信友们并非要像相信天主圣言一样绝对相信。[ 教宗本笃十六世,《上主的话》宗座劝谕(2010 年 9 月 30 日),14;《宗座公报》102(2010),696 页:“私人启示的价值,在本质上与那唯一的公开启示不同:后者要求人发出信德;〔……〕私人启示〔……〕是向人提供的辅助,而非硬性规定採用的。” ] 这些都是美好的激励,能帮助及鼓舞人们,但若有信友们不觉得这些敬礼能有助于自己的灵修之旅,并没有义务一定要遵循。此外,也需记得,一如教宗碧岳十二世所言,“这敬礼不应被视为源于私人启示。”[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通谕(Haurietis Aquas),1956 年 5 月 15 日,第 4 章;《宗座公报》48(1956),第 340 页。 ]
84.以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所举行的感恩圣祭为例:在那个世代中,许多人都对天主赐予的罪赦和天主的慈悲失去信心,并视圣体圣事为因某种品德完美的殊荣,因而不再领受圣体圣事,而这敬礼正是一强烈讯息。为针对当时的杨森主义,推行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的敬礼弥撒有大裨益,帮助大家辨认出在圣体圣事中那份不求回报的爱,并亲近基督的圣心——祂召叫我们与祂结合。我们视此敬礼带来好处,还有另一原因:在今天节奏快速的社会,以及我们对空閒时间的迷恋、娱乐消费、手机和社群媒体等,使我们忘记了藉圣体圣事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85.同样地,虽没有人觉得自己有义务在星期四花半小时进行明恭圣礼敬礼,但又岂能不鼓励人们参加呢?当人们一起与众多主内的弟兄姊妹,热心参与这敬礼,并在圣体中找到基督的圣心深情时,就是“与教会一起朝拜这标记,而这标记几乎是天主所留下的爱的痕迹;这份圣爱甚至与道成肉身的圣心共同深爱人类。”[ 同上;《宗座公报》48(1956),第 344 页。 ]
86.对于以前杨森主义的众多跟随者而言,这实在是难以理解;他们居高临下俯视人性、情感、肉身,并盖棺论定,认为敬礼圣心会让人远离对至高者天主的真正朝拜。教宗碧岳十二世把一些团体,定义为“虚假的神祕主义”,[ 同上。 ] 因为当时一些少数教会精英分子视天主如此超越、如此遥不可及,并且认为民间感官的敬礼会带来危险,所以需要教会处理。
87.有人或许会指出,比起杨森主义,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更是那势不可挡的世俗化洪流,意图让世界摆脱天主。当今社会冒起了各式各样的宗教理念,却丝毫不提到要与慈爱的天主建立个人关係,这是一种新的“没有血肉的灵修”形式。我必须申明,这种百害无一利的杨森式二元论,正以新的面貌在教会内重现。在近几十年来,他们获得新的力量,而那是死灰复燃的玄识主义——这种思想曾在早期世纪危害基督信仰的灵修,并否定“肉身之救赎”的真理。因此,我再次将目光转向基督的圣心,邀请各位更新耶稣圣心敬礼,期盼这敬礼能触动当代人的感受,并能充分回应这些新旧的二元论,以帮助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
88.我也想指出,基督的圣心也把我们从另一种二元论中解放出来:这种二元论源于一些信仰团体和牧者,他们只关注外在生活、缺少福音精神的改革、沉迷计划和组织、过分专注团体活动、用世俗的眼光反省、提出他人必须同意的建议,有时候强加在众人身上。结果就是,基督宗教放弃了信仰的温良、全心服务时的喜悦、福传使命的热忱、对基督美善的臣服、那份因上主主动跟我们交友而来的感激之情,以及个人生活的终极意义。换言之,这是另一种虚情假意而没有实质意义的超性主义。
89.现今这些恶疾尤其逼近,我们任由这些疾病滋生,甚至不渴求痊癒,为此,我亟渴望整个圣教会加深认识基督藉其圣心所彰显的爱。在圣心中我们找到整部福音和信仰内容的综合真理;圣心更是我们在信仰上所朝拜和追寻的,即我们最为需要的敬礼。
90.在基督的圣心前,我们就能回到福音,综合福音的讯息,以实践我以上所作的建议,同时回忆蒙受宠爱的圣女婴孩耶稣德兰所说的:“天主无止境爱我们,并把一切都授予十字架上的耶稣,全然信赖天主,乃为最适宜的态度。”[ 《是信赖》(C'est la confiance)宗座劝谕(2023 年 10 月 23 日),20;《罗马观察报》,2023 年 10 月 16 日。 ] 圣女小德兰热切地活出这份信赖,因为她在基督的圣心中,发现了天主是爱:“祂把自己的无限慈悲赠予给我;我默想这份慈悲,并爱慕衪天主性的十全十美!”[ 婴孩耶稣小德兰,手稿 A,第 83 页,《婴孩耶稣德兰作品全集》,巴黎,1992 年,211 页。 ] 因此,“耶稣,我信赖祢。”[ 圣傅天娜‧科瓦尔斯卡,《神圣慈悲日记》(Dzienniczek. Miłosierdzie Boże w duszy mojej),第 1 册(1931 年 2 月 22 日),华沙,2018 年,第 49 页。 ] 成为最广为流传的祷文,如飞镖般直达基督的圣心,无须其他冗言。
91.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重点阐释,个人的灵性经验与对团体及传教使命工作的投入,是在崇敬耶稣圣心时必须紧密连繫的两个基本面向,以便能继续滋养我们,让我们更接近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