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一月
05
第四章:予人畅饮的爱(92-163)
第四章
予人畅饮的爱
92.让我们现在回到圣经,重温那些受圣神默感的章节,那是最能表现天主启示的场景。在圣经和教会生活的圣传中,包含了上主在历史中愿意显示给我们的内容。除了阅读新、旧约外,我们也将会罗列天主子民在灵性之旅中所留下天主圣言的一鳞半爪。
渴求天主的爱
93.圣经向我们展现,天主曾许诺赠予丰沛的生活泉水给那个横越旷野、等待解救的民族:“你们要愉快地从救援的泉源裡汲水”(依十二 3)。默西亚式的预言以“淨化的泉水”这形象出现:“我要在你们身上洒清水,洁淨你们,〔……〕 在你们五内放上一种新的精神”(则卅六 25~26)。那水为该民族恢复圆满的生命,正如从殿宇涌出来的泉水,把生命和救恩带给流经的地方:“看,沿河两岸,树木很多。〔……〕这河所流过的地方,凡蠕动的生物都得生活,〔……〕 因为凡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则四十七 7、9)
94.为纪念在旷野度过四十年的犹太节日“帐棚节”(Sukkot),天主的子民逐渐把“水”这象徵当成核心元素,并在每朝的奉献礼中献上水。在节日的最后一天,奉献水的仪式更是庄严无比:人们举行盛大的出游,直至抵达圣殿,并围绕祭坛七次,最后在响亮的呼声中把水献给天主。[ 参阅:《密西拿.帐棚节篇》(Mišna Sukkâ),IV,5 及 9 节。 ]
95.在宣告时,默西亚时期的将临被呈现为如同一个为人们倾流的泉源:“我要对达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倾注怜悯和哀祷的神,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在那一天,为达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将开放一个水泉,为洗涤罪过和不洁。”(匝十二10;十三 1)
96.被刺透的那一位、为人倾流的泉水、恩宠与祈祷之神——早期基督徒显然视基督受伤的肋旁满全了这些承诺,更视之为倾流新生命的泉源。翻阅若望福音时,可证实这些预言都在基督身上实现了。让我们默想祂怀有圣伤的肋旁,从那裡流出了圣神之水:“有一个士兵用枪刺透了祂的肋旁,立时流出了血和水”(若十九 34);圣史若望更指出:“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若十九 37)。如此一来,便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指人们在瞻望被刺透的那一位时,在耶路撒冷将会有为人而冒涌的新泉源(参阅:匝十二 10);这新泉源,就隐藏在耶稣的圣伤中。
97.福音中也曾宣告这圣宠时刻:“在庆节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若七 37),耶稣向参与帐棚节的人高声喊说:“谁若渴,到我这裡来喝吧!〔……〕从祂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七 37~38)。要满全这预告,就必须等待祂的“时间”来临,“因为耶稣还没有受到光荣”(若七 39)。一切都在十字架上满溢的泉源中完成。
98.在默示录中,“被刺透的一位”和“为人倾流的泉源”再次出现:“众目都要瞻望祂,连那些刺透了祂的人,也要瞻望祂”(默一 7)及“凡口渴的,请来吧!凡愿意的,可白白领取生命的水。”(默廿二 17)
99.被刺透的肋旁同时也是爱的发源地——天主曾多次以不同的话语向祂的子民宣扬这份值得铭记的爱: “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是贵重的,我爱慕你”(依四十三 4); “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初为人母的,岂能忘掉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能忘掉,我也不会忘掉你啊?看啊!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四十九 15~16); “高山可移动,丘陵能挪去,但我对你的仁慈决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约总不动摇”(依五十四 10); “我爱你,我永远爱你,因此我给你保留了我的仁慈”(耶卅一 3); “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间,祂是一位施救的勇士,祂必为你喜不自胜,对你重温祂的爱情,且因你欢跃喜乐。”(索三 17)
100.欧瑟亚先知提及天主的心时,更指:“是我用仁慈的绳索,爱情的带子牵著他们(欧十一 4)。因为这份爱受人唾弃,祂说:“我的心已转变,我的五内已感动”(欧十一 8),但慈悲却将永远胜利(参阅:欧十一 9)。在基督内——圣言终极的爱——这慈悲将以最圆满的方式完全表达出来。
101.圣经中所有关于爱的表述,都深藏在基督被刺透的圣心裡,铭刻在血肉之中。这并非随意的宣讲,而从祂刺开的肋旁流出来的即是生命之泉,为祂所爱的子民纾解焦渴。就像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所教导:“这个敬礼的主要元素,永远是教会从古至今的灵修传统中的一环,因为自开始以来教会便注目凝视十字架上被刺透的基督。”[ 〈致耶稣会总会长伯多禄‧高云伯(Peter-Hans Kolvenbach)神父信函〉(Lettre au Révérend Père Peter-Hans Kolvenbach, Préposé général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s),法国‧帕莱勒莫尼亚(Paray-le-Monial),1986 年 10 月 5 日:《罗马观察报》,1986 年 10 月 7 日,第 9 页。 ]
圣言在历史中回响不已
102.让我们一起探讨天主圣言在基督信仰的历史中所留下的影响。诸位教父,尤其是小亚细亚地区的教父,常视耶稣肋旁的圣伤就是圣神之水的起源——即:圣言、由圣言而生的恩宠和传递恩宠的各项圣事。殉道者的力量来自“从基督肺腑所涌出、属于天国的活泉源”;[ 〈里昂殉道者大事录〉,收录在撒肋雅的欧瑟伯( Eusebius Caesariensis ),《教会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卷 5,第 1 章,22:取自《希腊教父集》(PG)卷 20,418 栏。 ] 或像鲁菲努斯(Rufinus)所译,那力量源自:“从基督的肺腑连绵涌现、属天国永恆的泉源。”[ 鲁菲努斯(Rufinus),《欧瑟伯教会史译本》卷 5,第 1 章,22;取自希腊基督信仰作家丛书《欧瑟伯》(Eusebius),卷 2,1,第 411 页。 ] 有信仰的我们,藉圣神重生;我们从那磐石的洞穴而来,“我们在基督的怀抱内结合。”[ 圣犹思定,《对话篇》(Dialogus cum Tryphone Judaeo),135;取自《希腊教父集》(PG)卷 6,787 栏。 ] 祂受伤的肋旁——我们所理解的圣心——充满了圣神;圣神如同活水的溪流般,从圣伤来到我们面前:“在基督内存留整个圣神的水泉。”[ 诺瓦提安(Novatian),《论圣三》(De Trinitate),29: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3,944 栏。参阅:额我略.埃利维拉(Gregorio de Elvira),《奥利振论圣经集》(Tractatus Origenis de libris Ss. Scripturarum),20,巴黎,1990 年,210。 ] 但我们所领受的圣神并不会让我们远离复活的基督,相反地,祂甚至充盈我们,因为在啜饮圣神时,我们即啜饮基督本身:“畅饮基督吧,因为祂是生命的泉水;要畅饮基督,因为祂是川流,其力量让天主的国欢欣喜乐;畅饮基督吧,因为祂是平安;要畅饮基督,因为活水的川河由基督的五内流出。”[ 圣安博,《释义圣咏十二首》(Enarrationes in XII Psalmorum),〈释义圣咏第一首〉(In Psalmum primum enarratio),33: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4,983 至 984 栏。 ]
103.圣奥斯定则开启了敬礼基督的圣心的路径,作为个人与上主相遇之地。为他而言,基督的胸怀不单单是恩宠与圣事的泉源,更象徵了与基督亲密无间的契合,是爱的相遇之地。在那裡的是至贵上智之源,能够让人认识祂。在圣奥斯定的著作中,他指主爱的若望宗徒在最后晚餐时,曾低头紧靠在耶稣的胸膛上,靠近上智隐蔽之所。[ 参阅:《论若望福音》(Tractatus in Joannis Evangelium),61,6: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35,][ 栏。 ] 这不是单纯就神学真理所作的哲学反省;圣业乐解释说,对默想的人而言,他“不取乐于壮丽奔流的江河,而是畅饮从上主肋旁流出的活水。”[ 《致鲁菲努斯书》(Epistula ad Rufinum)3,4.3: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22,334 栏。 ]
104.圣纳德也提及上主肋旁被刺穿的象徵意义,明言指出这正是由圣心之爱而来的启示和礼物。藉著能触碰到的圣伤,我们也能领受这份爱与慈悲的伟大奥蹟:“我所欠缺的,我从主的五内攫取,因为在那裡慈悲满溢,而且更不欠缺那让慈悲灌进的孔穴。他们刺透了主的四肢,长矛更刺穿祂的肋旁:因为在这些创伤中,我才能够从石裡啜蜜、从坚硬如钢的岩中取油;换言之,我才能因此品嚐和目睹上主的甘饴何等美妙。〔……〕铁矛刺穿了祂的灵魂,插进心脏近旁,使祂不能再不同情我的软弱。藉著肉体的创伤,通往心房祕密的大门已经打开;彰显了伟大无垠的慈悲圣事,并显示出了我们的天主那怜悯世人的心肠。”[ 《雅歌讲道集》(Sermones in Cantica Canticorum),61,4: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83,1072 栏。 ]
105.威廉‧圣提里(William of Saint-Thierry)在他的著作中特别应用了这个象徵,好让人进入耶稣圣心,并在祂的胸怀中获得滋养。[ 参阅:《雅歌阐释续编》(Expositio altera super Cantica Canticorum),c. 1: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80,487 栏。 ] 若我们认识这位作家的特色,这就不会让人惊讶:“爱是艺术中最高的艺术,由其本性主导;天主就是这本性的创造者,并唤醒了爱。〔……〕爱是灵魂的力量,其本性如同自然的重量,带领灵魂去适合的地方和应到的终点。”[ 威廉.圣提里,《论爱的本性与尊严》(De natura et dignitate amoris),1: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84,379 栏。 ] 那“适合的地方”,即是基督的圣心,由爱圆满地统领:“主啊,若非到祢的圣心,祢将带那些被祢双臂紧拥的人去哪?耶稣啊,祢甘饴的圣心,是祢神圣的玛纳(参阅:希九 4)——藏在祢的深处、在祢上智灵魂的金瓮中,超越任何知识。那些能藉祢抱拥而来到金瓮的人是有福的;那些祢藏在心坎中深而又深之处的人是有福的。”[ 同上,《默观祷词》(Meditativae Orationes),8,6: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80,230 栏。 ]
106.圣文德把两条围绕基督的圣心其灵修进路结合起来:他视圣心为圣事及恩宠之源,提出要把这份默想变成与主的友谊、个人与爱的相遇。
107.另一方面,圣文德帮助我们再次认识到,从生命泉源——即上主被刺透的肋旁—— 流涌而来的恩宠和圣事之美:“于是乎,为了让教会得以从安息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肋旁形成,并为应验经书所说的‘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一名士兵用矛刺透了祂的身体,并刺开了祂的肋旁。因这是天主所允许的,并从圣伤涌出的血和水,使拯救我们的赎价可从圣心祕藏的泉源涌现,并赋予教会传递圣事恩宠生命的能力,以及让那些活于基督内的人,如同从活泉舀满水的杯爵般,流至永生。”[ 圣文德,《生命之木.论苦难奥祕》(Lignum vitae. De mysterio passionis),30:收录在《灵修作品集》(Opuscoli Spirituali),3,罗马,1992 年(《圣文德全集 Sancti Bonaventurae Opera》卷 8),第 245 页。 ]
108.与此同时,他也邀请我们再进一步,不要视通往恩宠之途为一些魔幻的东西,或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而应视为与基督的直接关係,存留在祂心中;因为谁饮用祂,便是基督的朋友,拥有爱人的心:“因此,基督所友爱的灵魂,你起来吧!像飞鸽般,在最岩缝之巅筑巢;像麻雀般,在找到安居之处后不断守护家园吧!像斑鸠般,将牠贞洁之爱所诞生的小雏儿隐藏在至圣之处。”[ 同上,第 47 页。 ]
敬礼基督的圣心日渐普及
109.基督肋旁的圣伤是祂圣爱的寓居之处,恩宠的生命由此涌出,这圣伤逐渐成了圣心的象徵,尤其是在隐修生活中。长久以来,崇敬基督的圣心有林林总总的形式,而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往往与不同灵修经验相连结,难以与中世纪的敬礼模式产生联想,更遑论从圣经中找到相关敬礼的痕迹。然而,今天的教会绝不轻视圣神在历史进程中的种种恩赐,因为我们明白,随著时间演进,总是有机会能更清晰、更完整地认识到这敬礼的特殊意义,以及理解和发现它的不同面貌。
110.多位圣女曾记述自己与基督相遇的经验,她们同时都提到了自己在主的圣心中的憩息,视那裡为生命与内心平安的泉源,当中包括圣吕佳田(St. Lutgardis)、哈克伯恩的圣玛蒂尔德(St. Mechtilde of Hackeborn)、福利尼奥的圣安琪(St. Angela of Foligno)及诺威奇的朱利(Julian of Norwich)等圣女与贞妇。亥弗塔的圣洁如(St. Gertrude of Helfta)是熙笃会修女,曾叙述了一次祈祷经验——那时她把头俯伏在基督的圣心上,聆听圣心的跳动。在默想中,她问圣史若望,为什麽在福音中没有写下他在同样经验时所有过的触动。得悉答案后,圣洁如说,“那些圣心甜美的心跳声是保留给现今的世代,好使变得衰老迟钝的世界藉著听见圣心的跳声,得以在天主的爱中重燃起来。”[ 日多达‧德泽尔,《天主慈悲的使者》(Legatus divinae pietatis),IV,4,4;SCh 丛书 255 集,第 66 页。 ] 或许对今天社会而言,这声音是宣告、是召叫,让人认识这个世界变得多麽“老朽”、多麽需要体会基督之爱那历久弥新的讯息?圣洁如和圣玛蒂尔德,则被视为其中两位“圣心的最亲近密友”。[ 德奥‧里宏(Léon Dehon),《耶稣圣心司铎灵修指引》(Directoire spirituel des prêtres du Sacré Cœur de Jésus),特恩豪特(Turnhout),1936 年,II,VII,141。 ]
111.尤其是在〔十四世纪德国神学家〕沙克斯奥尼的鲁道福(Ludolph of Saxony)的鼓励下,熙笃会会士藉著圣心敬礼来使他们与基督的关係更充满爱与亲密。从圣伤走进圣心的人,皆被爱火灼热。瑟纳贞女圣加大利纳(St. Catherine of Siena)曾写道,虽上主受过的苦楚无人能感同身受,但基督洞开的圣心却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能真实地且带著浓厚的爱与祂相遇:“这是从我敞开的肋旁中所揭示的,你在其中可找到我心的祕密:我对你们的爱,比我藉这有限的苦难所能显示的更深更广。”[ 加大利纳‧瑟纳,《论天主的眷顾之对话》,LXXV,Fiorilli–Caramella 编辑,巴里,1928 年,第 144 页。 ]
112.崇敬基督的圣心,这敬礼逐渐推广至隐修生活以外,并充盈各圣师、导师和修会会祖的灵性生命,甚至把这敬礼传扬至最偏远的地区。[ 可参阅的例子包括安杰勒斯‧瓦尔兹(Angelus Walz),《论道明会传统中的耶稣圣心敬礼》(De veneratione divini cordis Iesu in Ordine Praedicatorum),罗马,1937 年。 ]
113.特别值得留意的,莫过于圣若望‧欧德(St. John Eudes)的开创之举:“他在〔法国〕雷恩与同会的传教士热忱澎湃地福传后,获得当地主教应允,得以在那裡庆祝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可爱可敬的圣心瞻礼,这是教会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批准相关礼仪。随后,库唐斯、厄弗勒、巴约、里修和鲁昂的主教也相继于 1670 年至 1671 年间,为各自的教区批准了同样的庆日。”[ 拉斐尔‧加西亚‧埃雷罗斯(Rafael García Herreros),《圣若望欧德传》(Vida de San Juan Eudes),波哥大,1943 年,第 42 页。 ]
圣方济‧沙雷
114.在近代,则不得不提圣方济‧沙雷(St. François de Sales)的贡献。他时常默想基督洞开的圣心,这圣心邀请人们存留于主内,与主建立个人的爱的关係,生命的奥祕因此被照亮。在这位圣师面对道德绝对主义者和纯粹的宗教主义者时,基督的圣心的显现,是要他在主的恩宠奥祕工程中,抱持信心。于是,圣师向男爵夫人——方济加‧尚达尔(Jeanne Françoise de Chantal)写道:“我很清楚!我们不再存留在我们内了,〔……〕我们将永远存留在救主的圣伤中。事实上,没有祂,我们什麽也不能做,即便能做,我们也不想去做。”[ 〈致男爵夫人方济加.尚达尔书信〉(Lettre à la Baronne de Chantal),1610 年 4 月 24 日:《圣方济‧ 沙雷全集》,安锡(Annecy),卷 14,第 289 页。 ]
115.对圣方济‧沙雷而言,圣心敬礼绝非迷信或把恩宠物质化,因为这敬礼是一个与基督建立个人关係的邀请,在这关係中,每个人在基督前都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得到基督的认同与无可取代的惦记:“我们师主至可敬及至可爱的圣心,向我们宣告炽热的爱火;在这圣心裡记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我们被我们的主如此深爱,甚至把我们放入自己的圣心中,这无疑是无可言喻的安慰。”[ 〈四旬期第二主日讲道〉,1622 年 2 月 20 日。 ] 圣方济‧沙雷用“众人名字写在基督的圣心上”作为象徵,形容基督对每个人的爱是何等深刻,既不抽象,也非样板模式,而是个人化的。祂的爱让每一个信徒都感到被珍惜、被承认:“这苍穹是何等美!救主成为了太阳,祂的胸膛是爱的涌泉,畅饮这水的人是有福的!默想圣心者,看见祂在圣心内所镌刻的,是只有爱才能读懂的深情厚爱。啊!我的女儿,难道我们的名字不在其中?那裡当然有我们的名字,因为即使我们的心没有爱,却依然有对爱的渴慕和爱的开始。”[ 〈于 1612 年耶稣升天节致男爵夫人方济加.尚达尔书信〉(Lettre à la Baronne de Chantal),耶稣升天庆日, 1612 年 5 月 31 日,卷 2,第 221 页。 ]
116.圣方济‧沙雷认为这个经验是灵修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并视为信仰中的一项真理:“是的,我的爱女,祂惦念您,祂不仅惦念,甚至记挂您最细小的眉睫鬓髮:这是信仰的真理,无庸置疑。”[ 〈致玛利亚‧艾梅‧布洛奈书信〉(Lettre à la Soeur de Blonay),1618 年 2 月 18 日,巷 18,第 170 至 ][ 页。 ] 如此一来,信友便有能力在基督的圣心内完全交託自己,并在其中找到安息、慰藉和力量:“主啊!能停留在救主的双臂和胸怀内,叫人多麽欣喜啊!〔……〕 您就这样待著,亲爱的女儿,好像一个小小的圣若望,当其他人在最后晚餐的宴席上吃喝时,您却俯伏在祂怀内安歇;您抱著最单纯清澈的信心,把您的头、您的灵魂、您的心灵,安寝在慈爱上主充满爱的怀中。”[ 〈致男爵夫人方济加‧尚达尔书信〉(Lettre à la Baronne de Chantal),1609 年 11 月末,卷 1,第 214 页。 ] 我希望您的心神如同斑鸠一样,在救主洞开的肋伤裡安歇〔……〕。上主是何等良善,我亲爱的女儿!祂的圣心是何等可爱!让我们一起寓居其中,在那神圣的居所!”[ 〈致男爵夫人方济加‧尚达尔书信〉(Lettre à la Baronne de Chantal),1610 年 2 月 25 日左右,卷][ ,第 253 页。 ]
117.为了忠诚实践有关圣化日常生活的教导,圣方济‧沙雷提倡在每日的活动、工作和职责中,活出这份灵修经验:“您问及,在祈祷中被这神圣的简朴纯真所吸引的人,希望能将自己完全交託给天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自处?我的回答是:人不单在祈祷中,更须在生活的操守中以这份简朴纯真的精神前行,把一切都交託,将他们的灵魂、行为与成果全然交託于天主的旨意;藉圆满的爱和绝对的信德,把自己完全置身在恩宠中,因著天主上智的安排,得到永恆之爱的眷顾。”[ 〈第十四篇言谈录〉(Entretien XIV ),《论宗教的简朴与谨慎》( De la simplicité et prudence religieuse),卷 6,第 217 页。 ]
118.基于以上理由,当圣方济‧沙雷想找一个象徵形象,来表达他心目中的灵修生活时,他如此总结:“于是,我敬爱的姆姆,假若您同意的话,我认为修会该以唯一的圣心作标记,一颗被两支箭刺穿的心,环绕著荆棘冠冕。”[ 〈致方济加.尚达尔姆姆书信〉(Lettre à la Mère de Chantal),1611 年 6 月 10 日,卷 15,第 63 页。]
爱的崭新宣言
119.在圣方济‧沙雷灵修的 裨益下,十七世纪末法国城巿巴莱诺莫尼( Paray-leMonial),发生了奇事。圣丽达‧安兰阁修女记述了在 1673 年 12 月至 1675 年 6 月期间,基督曾多次显现,当中最重要的,是祂在第一次显现时令人注目的“爱的宣言”。耶稣说:“我的圣心为所有人、尤其为你,洋溢著热情;炽热的爱火无法再控制自己,急不可待要向人展现,你要传递给众人,让人发现我现在显示给你的宝藏。”[ 圣丽达‧安兰阁,《回忆录》(Autobiographie),53:收录在《圣丽达‧安兰阁生平及著作》(Vie et oeuvre et la bienheureuse Marguerite-Marie Alacoque),巴黎,1915 年,第 69 页。 ]
120.圣丽达‧安兰阁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地覆述:“祂向我揭露了其圣爱的奇妙,以及其圣心不可言喻的祕密。直到此刻前,这一切还是被遮蔽著,但现在祂首次向我揭露了。祂如此真实和温柔地敞开自己,不容置喙。”[ 同上。 ] 在后来的显现中,这讯息的神圣之美又令人再三回味:“祂披露了自己纯洁的圣爱,这爱令人惊讶,又无法言传;祂也让我知道,因受到这份爱的催逼,祂爱世界竟然到了什麽境地。”[ 同上,55,第 71 页。 ]
121.圣女对耶稣坚决热切的爱,是她流传给我们的珍贵灵修途径,鼓舞我们与主结合。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接受或执行这份灵修主张中的每个细节。就像很多时候,天主的作为往往也交织著人性中的欲望、忧虑与内心的形象。[ 参阅:教义部,《判别视为超自然界的现象的规则》(Norme per procedere nel discernimento di presunti fenomeni soprannaturali),2024 年 5 月 17 日,I,A,12。 ] 这灵修教导虽然为众多弟兄姊妹带来益处,但依然必须在福音和教会的灵修传统的光照下,反覆阅读,好让我们在这信仰和爱的经验中,认清圣神所带给我们的恩典。其中至为重要的,必然是所传递给我们的核心讯息——这可用圣女丽达所听到的话来概括:“这是那颗如此深爱众人的圣心,爱得毫无保留,直至耗尽自己,好使众人见证到它的爱情。”[ 玛丽达‧安兰阁,《回忆录》(Autobiographie),92,第 102 页。 ]
122.这显现邀请我们在与基督相遇时有所成长,全心全意地信赖祂,以臻圆满而确切的结合:“但愿耶稣圣心能取代我心,在我们内、并为我们而生活和行动。愿祂的圣意〔……〕能畅行无阻,不受我们束缚。总括而言,但愿圣心所爱、所望、所慕的,都成为我们所想所思的;当中尤其是它的爱情,这爱发自圣心自己,却在我们内,为我们而来。的确,有那可爱的耶稣圣心在一切事物中与为我们同在,我们便能与圣保禄宗徒同声说,我们已不在自己内生活,却是祂在我们内生活。”[ 同上,〈致包治修女书信〉(Lettre à Soeur de la Barge),1689 年 10 月 22 日,第 301 页以下。 ]
123.事实上,在基督第一次显现给圣丽达‧安兰阁时,她以非常个人化、写实、热情澎湃又温婉动人的方式描述了这段经验:“祂要求我把心奉献,与此同时,我也恳求祂接纳我的心。祂应允了,取了我的心,并放在祂可爱的圣心内;祂让我看见我的心在圣心内时,就像小粒子般于炽热的熔炉中燃烧殆尽。”[ 同上,《回忆录》(Autobiographie),53,第 69~70 页。 ]
124.我们也留意到,那将自己赐给我们的那位就是复活的基督;祂充满喜乐、生命与光明。虽然祂不时提到为我们所受的苦难,以及人们对祂的忘恩负义,但闪入眼帘的,不是祂的宝血和受苦的圣伤,而是复活主的光与火。耶稣受难时的圣伤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另一个样貌。就这样,逾越奥蹟在其璀璨的光芒中显现出来:“就那一次,〔……〕当至圣圣体移供在祭台上,〔……〕耶稣基督,甘饴的导师,祂带著荣耀的光辉在我面前显现,祂的五伤恍如五个太阳般灿烂。在祂神圣的人性中,处处闪烁著火焰,特别是祂可敬可爱的胸怀,更炽热如熔炉。祂解开衣襟,向我显示了祂那颗爱情满溢、最可爱的圣心,那是爱火的源头。祂随之揭示了祂圣洁之爱那难以言喻的种种奇事,以及这爱如何催逼祂爱众人爱到底,然而,耶稣基督所得到的回报,却只有薄情寡义、冷眼旁观。”[ 同上,《回忆录》(Autobiographie),55,第 71 页。 ]
圣葛乐德.高隆汴
125.当圣葛乐德‧高隆汴(St. Claude de la Colombière)得悉圣丽达‧安兰阁的神祕经验后,立刻决定成为她的捍卫者,并四处传播她的故事。圣人不单单在理解和推行圣心敬礼中占一席之地,他更从福音中找到这敬礼的意义。
126.圣丽达有些措词,若被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误会,导致过分相信个人奉献和牺牲,圣葛乐德则指出,如果基督的圣心是真实的,默想基督的圣心,就不会激起人的自满,也不会因有了一些经验或凭己力便自以为是;相反地,若能以无法言喻的信心将自我完全託付给基督,就会让生命充满平安、保障和决心。圣葛乐德在他享负盛名的祷文中,彻透地阐释了这份绝对的信德:
“我的天主啊,我深信祢会看守那些在祢内怀有希望的人,并因他们只把希望寄託于祢,所以一无所缺。我对将来完全释怀,毫无忧虑,把烦扰我心的一切都呈献给祢〔……〕。我永不失去希望,甚至直到临终之时;就算地狱的魔鬼将会奋力豪夺我始终抱持的希望 ,牠们只将会徒劳无功〔……〕。谁要从富饶丰盛或个人才智中获得幸福,就让他等候吧;其他人,就藉著纯洁的生活、严苛的补赎、慷慨的施捨,或炽热的祈祷获取〔……〕。上主啊,我全部的信赖都只投放在祢内,这种信赖从没有哄骗任何人〔……〕。为此,我能够确定自己将享有永恆的福乐,因这是我所坚信的,也因为我所希望的,皆源于祢,我的天主!”[ 圣葛乐德‧高隆汴,《论对天主的信赖》(Sermon sur la confiance en Dieu):收录在《葛乐德‧高隆汴全集》,卷 7,里昂,1852 年,第 100 页。 ]
127.圣葛乐德在 1677 年 1 月,写下了他对自己身怀使命的确信:“我知道,天主愿意我写下有关祂渴望实现的敬礼,藉此来事奉祂——祂曾向一人以隐祕的方式传递了敬礼内容,并希望藉著我的软弱来协助那人。为此,我已经启发了不少人。”120
128.不得不提,我们从圣葛乐德的灵修中,找到美满的中庸之道——结合了圣女丽达富有深意而美妙的神祕经验,以及圣依纳爵神操内稳妥实在的默想。在神操的第三週时,他这样记录:“有两件事深深地触动我:其一,耶稣在捕捉祂的士兵前所展现的精神状态。圣心在茫茫苦海中,一切情欲在祂内荡然无存,面对种种混乱、考验时,祂的圣心却毫无波澜,转向天主。没有片刻犹豫,祂便决定捨身取义,成就至善。其二,耶稣在看见背叛自己的犹达斯、宗徒们怯懦地离弃了自己、司祭与其他人迫害自己时,这颗圣心都不会激起任何涟漪,既无憎恨,亦无愤懑。因此,我脑海中的圣心就算面对仇敌时,既无苦涩之情,亦无愤恨之意,而是洋溢著真诚的温柔体贴。”121
圣嘉禄‧富高神父与圣女耶稣圣婴小德兰
129.圣嘉禄‧富高(St. 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与圣女耶稣圣婴小德兰,不经意间重塑了敬礼基督的圣心的元素,帮助我们在忠于圣经的情况下来理解这个敬礼。现在先让我们从他们的生平中,找到崇敬圣心带来的痕迹;在下一章,则将说明二人以不同方式发展圣心敬礼,带来独创性的传教向度。
耶稣是爱(Iesus Caritas)
130. 在法国卢耶,圣嘉禄.富高常与他的表亲邦迪夫人(Madame de Bondy)前往朝拜至圣圣体;有一天,她向圣嘉禄指出圣心的图象。122 这位表亲对圣嘉禄的归依扮演著关键角色,圣人对此直言不讳:“概因美善的天主让您作为祂的首要工具,向我广施仁慈,祂的慈悲完全都是透过您展现在我身上。若没有您来转化我,把我指向耶稣;若没有您一点一滴、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教导我,我今天又岂能如此良善虔诚?”123 邦迪夫人在圣人心中唤醒的,正是对耶稣炽热爱情的深刻体认——万物尽在这爱中,这就是最重要的事,特别是在崇敬基督的圣心时,圣嘉禄发现了无限的慈悲:“让我们信靠那位无限慈悲的主——您使我得以认识祂的圣心。” 120同上,《伦敦退省》(Retraite faite à Londres),1677 年 2 月 1 至 8 日,收录在《葛乐德‧高隆汴全集》,卷 7,亚维侬,1832 年,第 100 页。 121同上,《里昂退省》(Retraite spirituelle faite à Lyon),1674 年 10 至 11 月,第 45 页。 122参阅:圣嘉禄‧富高,《致邦迪夫人书信》(Lettre à Madame de Bondy),1897 年 4 月 27 日。 123同上,《致邦迪夫人书信》(Lettre à Madame de Bondy),1897 年 4 月 27 日;参阅:圣嘉禄‧富高,《致邦迪夫人书信》,1909 年 4 月 5 日:“藉著您,我认识了明供至圣圣体、圣体降福和圣心!”(C’est par vous que j’ai connu les expositions du Très Saint Sacrement et le benedictions, et le Sacré Coeur!) [ 同上,《致邦迪夫人书信》(Lettre à Madame de Bondy),1890 年 4 月 7 日。 ]
131.之后,圣嘉禄的神师安利‧余福兰神父(Henri Huvelin)帮助他更进一步理解这珍贵的奥祕:“您经常向我论及这荣福圣心。”[ 同上,《致余福兰神父书信》(Lettre à l’abbé Huvelin),1892 年 6 月 27 日。 ] 1889 年 6 月 6 日,圣嘉禄把自己奉献给圣心,因他在圣心中找到绝对的爱。圣人向基督说:“祢赋予我这麽多的恩典,若我不相信祢的圣心已准备好随时赋予我种种裨益,或不相信圣心是何等伟大、其爱情与慷慨取之不尽,则显得我对祢的圣心何其忘恩负义。”[ 同上, 《默想旧约》(1896-1897):创世纪卅 1~21。 ] 圣嘉禄“在圣心名下”,[ 同上,《致余福兰神父书信》(Lettre à l’abbé Huvelin),1900 年 5 月 16 日。 ] 成为隐修士。
132.1906 年 5 月 17 日,嘉禄小兄弟无法独自一人举行感恩祭,于是写下这个诺言:“让耶稣圣心——而非我自己——在我内生活;让耶稣圣心在我内有如当日在纳匝肋般生活。”[ 同上,〈日记〉,1906 年 5 月 17 日。 ] 他与耶稣心连心,他们之间的友谊绝非私密敬拜;相反地,他们的友谊植根于耶稣在纳匝肋苦修的生活,圣嘉禄遵照祂的生活模式,希望肖似这样的基督。以那充满温馨的柔情来崇敬基督的圣心,显著地影响了他的生活模式,他心中的纳匝肋使他与基督的圣心的关连,日趋紧密成熟。
圣女耶稣圣婴小德兰
133.圣女耶稣圣婴小德兰就像圣嘉禄‧富高,受到十九世纪席捲法国的敬礼风潮影响。圣女家族的神师阿密乐‧毕松神父(Almire Pichon),比时被视为圣心的伟大门徒。小德兰的姊姊进入修会时,取名“圣心中之玛利”,而圣女本人所加入的隐修院,同样是奉献给圣心。然而,相较于当时盛行的各种灵修途径,小德兰的灵修方式更显个人特色。
134.圣女十五岁时曾如此描述自己与耶稣的关係:“祂的圣心与我心同步跳动。”[ 圣女小德兰,〈书信 67:致盖兰夫人〉(Lettre à Mme Guérin),巴黎,1996 年。 ] 两年后,有人论及戴著荆棘冠冕的基督的圣心,圣女是故在信中写下:“你要知道,我注视圣心的方法跟他人不同;于我而言,圣心是我唯一的新郎,一如我的心只属于祂。因此,在寂静中我向祂倾诉这心与心之间的私语,期待著有一天能面对面默观其圣容。”[ 同上,〈书信 122:致赛琳〉(Lettre 122 à Céline),1890 年 10 月 14 日,第 431 页。 ]
135.小德兰也在诗作中阐释了自己虔敬圣心的意义;对她而言,这敬礼建基于友谊和信德,甚于依赖个人的奉献: “我需要一颗燃烧著柔情的心,作为我永不望回报的支援, 爱惜我的一切,甚至我是软弱不堪,无论昼夜,皆不离弃。〔……〕我亟需一位天主取我的本性,作我弟兄,甘愿共苦!〔……〕啊!我深知,我们所谓的正义在祢眼中一文不值〔……〕。而我,为了我的炼狱,选择了 祢炽热的爱,啊,我天主的圣心!” [ 同上,〈诗歌第 23 首〉(Poèsie 23),致耶稣圣心(Au Sacré Cœur de Jésus),1895 年 6 月至 10 月,第][ 至 691 页。 ]
136.也许圣女小德兰在去世前三个月写给好友莫里斯‧贝里页神父(Maurice Bellière)的信函,是理解圣女敬礼基督的圣心最为关键的文章:“当我看见玛达肋纳在众多宾客前走向她钦崇的师傅时,初次触碰祂即以眼泪为祂濯足,我感到她的心体会了耶稣圣心裡那爱与慈悲的渊泉:玛达肋纳是何等罪妇,但爱的圣心不单愿意宽恕她,更愿意把自己与天主亲密的种种益处倾注在她身上,并提升她到默观顶峰之最。啊,我亲爱的小弟兄,我得要承认,我对耶稣圣心的爱有这样的理解之后,从此这份爱把我心中的每份恐惧都驱赶出去。想起自己所犯的罪时,都让我谦卑不已,叫我永不会依凭自己那份算不上力量的软弱,但我更要想起的是那份慈悲与爱。”[ 同上,〈书信 247:致莫里斯‧贝里页神父〉,(Lettre 247, à l’abbé Maurice Bellière),1897 年 6 月 21 日,第 1037 页。 ]
137.道德主义者总想掌控慈悲与恩宠,他们认为小德兰能这样说是因为她是圣洁的,而罪人则无法说出同样的话。如此一来,他们便窒碍了小德兰灵修中能反映福音核心讯息的美妙新意。不幸地,在一些基督信仰团体中,越来越常见人们把圣神局限于某种模式内,以便监督一切。然而,这位睿智的圣师否定了他们,并以清晰明确的词句,驳斥这种片面而简化的理解:“如果我犯过所有可能的罪,我仍然怀著相同的信赖,我觉得这许许多多的罪加起来,也不过是投入炽热火焰中的一滴水吧了。”[ 同上,《最后言谈录》(Derniers entretiens),〈黄本子〉(Carnet jaune),1897 年 7 月 11 日,第 1037 页。 ]
138.小德兰曾洋洋洒洒地回信给玛利修女,只因玛利修女讚扬她对天主的慷慨热爱、甚至愿意捨身殉道。如今,圣女的这封信被视作灵修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这一页书笺因其思想深邃、清晰明理、优雅清丽,被人诵读千遍。这封信让圣女的姊姊——耶稣圣心玛利修女,在圣心敬礼中,不再只专注其受苦的一面,概因当时有人将补赎理解为以某种牺牲为主的行为,或是履行某些伦理责任。相反地,圣女小德兰则把一切都归纳在信德内,并视之为最悦乐基督的圣心的奉献:“我渴望捨身殉道,但这渴望微不足道,因为这并非赋予我心所感到无限信德的渴望。坦白说,当人耽于灵性硕果变得沾沾自喜,并以那些就是高尚伟大的东西,这些属灵财富正是让人变得不义。〔……〕祂喜悦的,是看见我喜爱自己的渺小与匮乏、是我在祂慈悲中拥有的盲目冀望!这就是我的宝藏。
〔……〕若您渴望感到喜乐,受到痛苦吸引,那麽您找的是您自己的安慰。〔……〕您应当理解,要爱耶稣、要成为爱的‘囚犯’,那麽越是软弱、没有欲望和自恃的德行者,就越能适应这份燃烧自己、转化一切的圣爱!〔……〕哦,我多麽想让您体会我所感受的!这就是信德,也唯独是这份信德,才能带领我们抵达爱!” [ 同上,〈书信 197:致圣心耶稣玛利修女〉(Lettre 197 à Soeur Marie du Sacré Coeur),1896 年 9 月 17 日,第 552 至 553 页。这并非意味小德兰不曾以牺牲、苦痛、困厄作为与基督苦难契合的奉献;事实上,当她试图深入探究时,她力求避免过度聚焦于这些事物。 ]
139.在许多圣女小德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她反对以下的灵修方式:过分著重人的力量、只会依赖个人的功绩、埋首牺牲奉献、计算以德行为来“赚取天国”的努力。对她而言,“所谓功绩,并不是讲求做多少事或付出多少,而是在于接受。” [ 同上,〈书信 142:致赛琳〉(Lettre à Céline),1983年 7 月 6 日,第 463 页。 ] 让我们再细读圣女提及这条灵修之路的一些文章,这些文字意义非凡,描述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路径——藉著“心”来寻获上主。
140.她对姊姊里安妮(Léonie)如此写道:“我向你保证,美善的天主比你想像的更加美善:祂只要一个眼神就能喜悦,只需一声爱的叹息就欢喜。对我而言,实践成全之路非常简单,因为我已经明白,什麽都不用做,只需要全心全意抓紧耶稣!看那刚刚惹他母亲生气的孩子,〔……〕若他向母亲伸出自己的小手,笑著说:‘抱抱我,我不会再犯了’,这孩子的母亲难道能不温柔地把孩子紧抱怀中?难道不会忘记稚子的过犯?虽然她知道自己的宝贝儿子必会再犯同样过错,但这并不重要:只要他能赢得母亲芳心,就永不受到惩罚。”[ 同上,〈书信 191:致里安妮〉(Lettre 191 a Léonie),1896 年 7 月 12 日,第 542~543 页。 ]
141.除此之外,小德兰曾在给亚多夫.卢兰德神父(Adolphe Roulland)的书信中提到:“我的灵修之途全赖信德与爱德;我无法理解那些人,他们竟会惧怕这位如此温柔的朋友。有时候读到某些灵修文章,把通往成全之路形容成满布荆棘,并受到种种幻象蒙蔽,就让卑微的我倍感疲累。我盖上这类广为传诵的书本,因为这些书叫我百思莫解,令我心枯萎,所以我就打开圣经。藉著圣言,一切变得真相大白:仅凭一字,拨开我心灵上的乌云,开拓出景色无限的视野;成全之路变得简单容易——只需要认识到个人的一无是处,并完全捨弃自己,如同孩童般投奔到美善天主的怀中。”[ 同上,〈书信 226:致卢兰德神父〉(Lettre 226 au Père Roulland),1897 年 5 月 9 日,第 588~589 页。 ]
142.在小德兰写给莫里斯.贝里页神父的信中,她把这份爱与父母之爱相提并论:“我不相信一名快乐的父亲,既深明自己的儿子满怀真诚和孺慕之情,会拒绝对方所表达的那份信任。与此同时,这名父亲虽不会忽视儿子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但只要对方真心待己,那麽他就永远愿意宽恕儿子。”[ 同上,〈书信 258:致莫里斯‧贝里页神父〉(Lettre 258 à l’abbé Maurice Bellière),1897 年 7 月 18 日,第 6 15 页。 ]
在耶稣会中的共鸣
143.在上文已提到,圣葛乐德‧高隆汴如何把圣丽达的灵修经验与圣依纳爵的神操结合起来;为此,我相信值得浅谈耶稣圣心在耶稣会历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144.耶稣会的灵修一直提倡对“我们的主的内在认识,让我更加爱祂,更紧紧地跟随祂”。[ 圣依纳爵.罗耀拉,《神操》,第 104 节。 ] 圣依纳爵邀请我们在神操裡置身在福音前,让福音告诉我们:“长矛刺穿耶稣的肋旁,流出了血和水。”[ 同上,第 297 节。 ] 圣依纳爵提议,当修练神操者伫立在基督受伤的肋旁前,应从中走进基督的圣心。按圣伯铎‧法伯尔神父(Pierre Favre)在致函圣依纳爵时所用的修辞,这是一条由“充满爱意的导师”亲手带领,让“心”成长的路径。[ 参阅:《致圣依纳爵.罗耀拉书信》(Lettre à St. Ignace de Loyola),1541 年 1 月 23 日。 ] 若望‧阿方索‧德‧波朗科神父(Juan Alfonso de Polanco)在《圣依纳爵传》中,曾写:“刚泰廉枢机(Gasparo Contarini)承认,他在依纳爵神父的身影中,找到情感的导师。”[ 《圣依纳爵生平暨耶稣会创会早期事蹟》(De Vita P. Ignatii et Societatis Iesu initiis),第 8 章,96 节,毕尔包–圣坦德(Bilbao-Santander),2021 年,第 147 页。 ] 圣依纳爵所建议的对话是教育心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我们可以用“心”感受到和品味到福音的讯息,并能与上主对话。圣依纳爵认为,我们可以向上主讲述自己的事情,并请祂指点迷津。任何修练神操的人,都能从操练中找到这心灵之间的对话。
145.圣依纳爵伫立在苦架下,以此为他默想的终点站,同时邀请修练神操的人,以无比爱意转向十字架上的上主,“就像是朋友之间或主僕之间的交谈”,求教上主应为祂做什麽。[ 圣依纳爵‧罗耀拉,《神操》,第 54 节。 ] 神操的日程以“获得爱情的默观”为高峰,从中感恩之情与“记忆、智慧及意愿”的奉献泉涌而出,呈献给圣心,即所有美善的泉源和开端。[ 参阅:同上,第 230 节以下。 ] 这个对上主的内在认识,并非建基于我们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因恳求而如礼物般被赐予的。
146.这份相同的经验在世代绵延的耶稣会司铎间传承,他们都曾明确地提到耶稣圣心,譬如圣方济‧博日亚神父(Francisco de Borja)、圣伯铎‧法伯尔神父(Pierre Favre)、圣雅风‧罗德里格修士(Alphonsus Rodriguez)、阿华来士‧戴巴士神父(Álvarez de Paz)、文森‧卡拉法神父(Vincenzo Carafa)、德鲁日比茨基神父(Kasper Drużbicki)及众多后来者。耶稣会士于 1883 年宣布:“耶稣会以满溢著喜乐和感恩的精神,承接和领受这由上主耶稣基督所交託的甘饴重担,去实践、推广和传播对至圣圣心的敬礼。” [ 第廿三届耶稣会全体大会,第 46 号颁令,第 1 节:收录于《耶稣会会宪》(Institutum Societatis
Iesu),卷 2,佛罗伦斯,1893 年,第 511 页。 ] 在 1871 年 12 月,伯铎‧杨伯克神父(Pieter Jan Beckx)把耶稣会奉献给耶稣圣心,并印证了在该修会中这元素依然是日新又新;雅鲁培神父(Pedro Arrupe)也因这份信念,在 1972 年再次奉献修会予圣心:“我想向耶稣会同仁讲出我应当公开直言的想法:自入会以来,我一直深信我们所称的‘圣心敬礼’,以象徵形式有效概括了依纳爵精神中最深邃的核心思想,也展现出非凡的效力——超乎预期的(ultra quam speraverint)——不仅成全个人,也是为了宗徒事业的丰收。我依然持守这份信念,〔……〕在这个敬礼中找到内在生命最亲密的泉源。”[ 《在祂内只有希望》(In Lui solo la speranza),米兰,1983 年,第 180 页。 ]
147.当圣若望保禄二世极力主张,“所有耶稣会会士要以最大的热忱推广圣心敬礼,盖因当今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敬礼”;圣若望保禄二世如此催促,因他理解敬礼基督的圣心与依纳爵灵修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连——“既渴望‘亲密地认识上主’,又希望与上主可心与心‘保持对话’,因神操之故,是依纳爵灵修和宗徒行动的特徵,致力完全地服务天主圣心的爱。”[ 〈致耶稣会总会长书信〉(Lettre au Préposé général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s),巴里拉蒙尼(Parayle-Monial),1986 年 10 月 5 日:《罗马观察报》,1986年 10 月 6 日,第 7 页。 ]
长流不息的内在生命之河
148.基督的圣心敬礼重现在许多圣人的灵修之路上,他们各有特色,而这些圣人对耶稣圣心的敬礼,也因此染上不同色彩。以圣文生‧德保(Vincent de Paul )为例,他指天主所渴望的,是“心”:“天主首先要求的,是‘心’:‘心’乃一切之本。为何那些什麽都没有的人,比起慷慨捐赠的富人获得更大赏报?这是由于那什麽都没有的人,怀著更大的爱情走向天主;这就是天主尤其渴望的。”[ 〈遣使会司铎讲座集〉,第 132 号,〈论神贫〉(la pauvreté),1655 年 8 月 13 日:收录在文生‧德保,《书信、谈话录、文件、谈话录二》,卷 11,巴黎,1923 年,第 247 页。 ] 换言之,人必须接受自己的心与基督的圣心结合:“一位修女做尽一切,好让自己的心能与我们上主的圣心时常契合,〔……〕她从天主那裡收到所有的祝福了!” [ 同上,〈致仁爱修女会讲座集〉,第 89 号,〈论克己、通讯、膳食、外出〉(la Mortification, la correspondence, les repas, les sorties),1657 年 12 月 9 日:收录在文生‧德保,《书信、谈话录、文件、谈话录二》,巴黎,第 407 页。 ]
149.有时候,我们难免把这个爱的奥祕仅视为一个令人讚歎但不可复见的历史事蹟,一如在不同时代中曾出现过的美好灵修方法,然而我们应时常提醒自己,就像某位传教士圣人说过:“这圣心容忍敌人的长矛刺穿自己,以能打开神圣缺口,让圣事涌流而出,从而建立教会;圣心从未停止去爱。”[ 圣达尼尔‧金邦尼(Daniele Comboni),稿件 3324 号:收录于达尼尔‧金邦尼,《著作选集》(Gli scritti),波隆纳,1991 年,第 998 页。 ] 其他当代圣人,如皮耶垂西那的圣毕奥神父(Pio da Pietrelcina)、圣德兰‧加尔各答修女(Teresa of Calcutta),及众多的其他圣人等,都以发自肺腑的敬意来讲述基督的圣心。但我特别想提起圣傅天娜的神祕经验,因为她再次建议敬礼基督的圣心,并以复活的主那充满荣光的生命与神圣慈悲为重点。事实上,受到这位圣女的经验和圣若瑟‧塞巴斯底盎‧佩乌察尔主教(Józef Sebastian Pelczar)的灵修宝藏驱使,[ 参阅:〈册封圣人弥撒讲道〉,2003 年 5 月 18 日:《罗马观察报》,2003 年 5 月 19 至 20 日,第 6 页。 ]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把他对慈悲的默想与基督的圣心敬礼紧紧扣上:“教会貌似以特殊的方式,明认天主的仁慈,并透过转向基督的圣心来尊崇这份慈悲。事实上,藉著在圣心的奥祕中靠近基督,我们方能深入沉思仁慈的天父那份爱的启示;这份爱的启示正构成了人子默西亚使命的核心内容。”[ 《富于仁慈的天主》通谕,1980 年 11 月 30 日,第 13 节:《宗座公报》72(1980),第 1219 页。 ] 圣若望保禄二世以非常个人的方式,提及圣心:“在我年轻时,圣心曾与我对话。”[ 教理讲授(1979 年 6 月 20 日):《罗马观察报》,1994 年 6 月 22 日,第 1 页。 ]
150.敬礼基督的圣心的当代意义,在众多男女修会的福传和教育事业上尤其显著,这些修会自创立以来,都以基督论的灵修经验为特色。若要把所有修会都细列下来,那将会是没完没了的大工程。是故,我们只随意举出两个例子:“会祖〔圣金邦尼(St. Daniele Comboni)〕在耶稣圣心的奥祕中找到力量,支持他的福传事业。”[ 耶稣圣心金邦尼传教会,《传教会会规、宪章及指南》(Regola di Vita, Costituzioni e Direttorio
Generale),罗马,1988 年,第 3 节。 ]“受到耶稣圣心的爱催逼,以福音为基础,并按照爱、宽恕、正义、和与贫苦者和边缘人连结的要求,让人在人性尊严下成长,成为天主的子女。”[ 圣心修女会(Religieuses du Sacré-Cœur de Jésus,RSCJ),《1982 年会宪》(Constitutions de 1982),第 7 节。 ] 与此同时,奉献给基督的圣心的圣殿分布全球各地,这些地方对灵修与信仰热忱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泉源。对于曾以任何方式融入这些信仰与爱德之地的朝圣者,我要在此向你们致上我父亲般的祝福。
献上慰藉的敬礼
151.复活的主没有让自己受伤的肋旁癒合,从那裡涌出了活水,这个由长矛而产生的伟大圣伤,以及因荆棘茨冠而来的伤痕,经常成为圣心的代表形象。因此,这两者不能从敬礼中划分出来。在这图象中,我们默想耶稣的爱,这份爱能够全然奉献自己,直至死亡。复活主内的圣心保留了这些标记,它们象徵了上主的完全自我奉献,为了我们而饱受苦难。为此,信友难免既希望回应上主的深情厚爱;也想回应基督为了爱所忍受的痛苦。
与祂一起在十字架上
152.如今,我们不妨重温这源自基督的圣心灵修经验中的表达形式:那是一份愿意给祂慰藉的内在渴望。暂不详述“补赎”的实行方法,因我认为应在圣心敬体的社会层面内讨论,而这社会幅度正是下一章的主题。现在,让我聚焦探讨那份渴望:这渴望经常在深爱上主的信友心中浮现,在默想基督的苦难时,将其视为一个奥祕,不仅是记忆中的奥祕,更因著恩宠而真实临在。或更准确地说,这奥祕会带我们神妙地身处于救赎那一时刻的当下。若所爱者是最重要的,那麽人怎能不想安慰祂呢?
153.教宗碧岳十一世曾努力为这份神祕经验奠下基础;他敦促我们去认识到,藉著天主的恩宠,因基督的苦难而来的救赎奥蹟超越时空;如此一来,十字架上的上主也领受了未来的罪愆——即我们的罪愆。同样地,我们今天所奉献的慰藉也不受时空限制,已到达受伤的圣心前:“倘若基督的心灵至死一刻,都是为我们远在将来却早被预见的罪过而忧伤;那麽毫无疑问,在‘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给祂’(路廿二 43)时,祂也从我们已预见的补赎中得到好些神慰,好让祂的圣心从嫌恶抵触和备受煎熬中得到慰藉。而就算至圣圣心不停地因众人忘恩负义、罪行纍纍而受伤,但现在以无可言喻的方法,我们依旧可以——甚至必须——抚慰圣心。”[ 《至仁慈的救赎者》通谕(Miserentissimus Redemptor),1928 年 5 月 8 日:《宗座公报》20 (1928),第 174 页。 ]
“心”的理由
154.敬礼圣心的表达形式也许看来没有充足的神学理据,事实上,“心”有其理由。信友的“信仰意识”(sensus fidelium)直观地认识到这敬礼隐含奥祕,超越了人的理由;基督的苦难并非只是过去事件:藉著信德,我们更能参与其中。透过信友的虔敬,默想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自我交付,就比一段普通的回忆更为深刻、伟大。这个信念在神学中有巩固的基础。[ 《天主教教理》,1085:“基督本身的一切──祂为全人类所做和所受的苦──都分享了天主的永恆,超越万世,临现人间”。 ] 除此之外,更意识到耶稣受伤的肩膀上所背起的是我们自身的罪过;以及在如此大爱前自己的不足——祂的爱永远超越我们的。
155.我们也应斟酌如何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跟活生生的、已复活的基督建立圆满福乐的关係,同时又能在祂受苦时安慰上主。复活的圣心保存了这些伤痕,以作为永恆的记忆,而恩宠的行动则带出了一个不完全受制于当下的经验。这两点让我们理解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神祕的旅程,超越所有理性所能推断的范畴,却又照样表达了天主圣言所启示的真理,正如教宗碧岳十一世所言:“但这些补赎的仪式如何能够安慰于高天并在荣福中统领万有的基督呢?我们可用奥斯定非常切合的话语来回答:‘给我一颗爱心,因此这心能感受到我所说的’(《若望福音释义集》,卷 26,4),任何被天主的爱所挚爱著的人,若回首过去,便能藉默想看见并感受到基督为了世人劳苦工作、承受极大磨难:‘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祂又因为忧伤、煎熬、羞辱而受尽折磨,‘祂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依五十三 5),甚至以这些瘀伤治癒我们。越是以虔敬的心灵默想这些事蹟,越能看见真相:人类无论在任何时间所犯的罪愆和恶行,都是把天主子送上刑台的原因。”[ 教宗碧岳十一世,《至仁慈的救赎者》通谕(Miserentissimus Redemptor),1928 年 5 月 8 日:《宗座公报》20 (1928),第 174 页。 ]
156.今天依然适用教宗碧岳十一世的教导。事实上,圣经明确指出了当信友不按自己的信德而生活时,“他们亲自又把天主子钉在十字架上”(希六 6);又或当为了他人而受苦时,“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一 24);又或在基督受难时,祂当时不单为了自己的门徒祈祷,更“为那些因他们的话而信从我的人祈求”(若十七 20)。这些话语都打破了我们思想的框架。祂向我们展示出,即使我们的思维无法阐释,但事情若没有关联,则无法分清何谓先后。福音在各方面不单只是供人反省或让人铭记,更是要人无论在爱德工作中或是在内在经验裡,参照而活;这对基督受难至死并复活的奥祕尤其重要。我们的思维习惯把时间切割,但这无法承载由信仰经验而来的真理——即与受苦的基督结合时,与复活的主同享力量、慰藉和友谊。
157.我们在逾越奥蹟的一体中看见了两个不可分割、又彼此光照的面向。因著这两个层面中的恩宠,这独一无二的奥蹟变成当前之事,而且当我们为了安慰基督而致力向祂奉献时,这奥蹟光照了的我们的苦难,藉逾越的光和天主的爱,将之转化。我们在自己每日的生命中参与了这奥蹟,因为基督首先愿意参与我们的生命,而且预先为我们而活,一如教会的首领先为祂教会的躯体存活——无论是在创伤中,还是在安慰裡。当我们在天主的恩宠裡生活时,这彼此参与对方的生命成为一种灵修体验。换言之,复活的主藉著祂恩宠的行动,让我们有可能与祂的苦难奥妙地结合。信友们心中明白,他们既活在复活的喜悦中,也同时希望与他们的上主一起承担祂苦架的命途。他们不单愿意参与祂受苦、睏倦、失望和恐惧的时刻,甚至让这些片段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信友不是孤独地活出这项奥蹟,因为这些创伤同时参与了基督奥体的命途——基督的奥体在天主圣洁的子民中前行——并在历史中时时处处都肩负著基督的命途。奉献慰藉的敬礼并非抽象或脱离历史,而是在教会的朝圣旅途中化成血肉。
悔罪
158.安慰基督是一份不可压抑的渴望;这渴望以默想祂为我们受难的痛苦为起点,成长于真挚坦承我们因罪成囚、痴恋依赖、信德寡乐、沽名钓誉、各种罪行和无心回应上主的爱和计画等过犯。这是一份精炼的经验,因为爱需要得到眼泪淨化,让我们最终会越来越渴慕天主,不再自我沉溺。
159.如此一来,“安慰上主”这份渴望变得越深沉时,信友的心越是悔过,“那不是让我们有叩首伏地的罪疚感或因良心不安而动弹不得,而是有益处的鞭策,点燃我们的内心并治癒我们。当‘心’看到罪人明认所犯的过错时,便会打开自己来接纳圣神的工作,让活水泼醒自己,并让泪水洗淨面庞 〔……〕。这并非要使人堕入习以为常的自怨自艾。〔……〕带泪的良心指责乃是严正地为自己得罪天主的悔改;是承认自己一直都是亏欠者,而非积攒了信誉的人〔……〕。一如滴水穿石,泪水也可点点滴滴地软化铁石心肠。于是,我们目睹了‘悲伤的奇蹟’——良善的悲伤把人带往甘饴之地〔……〕。良心的指责并非是我们努力的成果,而是在祈祷中祈求而来的恩宠。”[ 祝圣圣油弥撒讲道,2024 年 3 月 28 日:《罗马观察报》,2024 年 3 月 28 日,第 2 页。 ]“同痛苦的耶稣一起受苦,同憔悴的耶稣一起憔悴,流泪,并祈求内心的哀伤痛苦,因为耶稣为了我而忍受了那麽大的苦痛。”[ 圣依纳爵‧罗耀拉,《神操》,第 203 节。 ]
160.因此,我恳请各位不要讥笑天主忠实子民表达信仰热忱的方式;他们以这民间热心敬礼的方式试图安慰基督。同时,我也邀请众人抚心自问:相比起那些自以为更自省、富有经验和成熟的信友,他们以冷漠又疏离的态度、小器又微不足道的爱德行动安慰上主,难道这些民间热心敬礼对爱的表达不是更具理性、更包含真理以及更有智慧吗? 因得到安慰而去安慰他人
161.在默想基督的圣心及祂捨身至死时,我们获得慰藉。我们在心中所感受到的痛楚为完全的信赖留了一席之地;最后留下来的,也只有感恩、柔情与平安。祂的爱长存,并统领我们的生命。悔罪“并不带来煎熬,却让心灵卸除重担,因为悔罪在罪过的创伤中运作,让我们获得上主的轻抚。”[ 祝圣圣油弥撒讲道,2024 年 3 月 28 日:《罗马观察报》,2024 年 3 月 28 日,第 2 页。 ] 我们所受的苦楚与基督在十架上所经历的结合,盖因恩宠让我们衝破距离限制,并意味著基督在过去受苦时,祂也与历史长河中所有门徒的苦难结合。如此一来,因知道基督与我们一起痛苦,在受苦时我们可以获得内在安慰。在渴望安慰祂的同时,我们找到安慰。
162.然而,满怀信仰的心在默想基督的圣心时,上主声嘶力竭的呼召应回响著:“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依四十 1)。当我们忆起天主安慰我们时,圣保禄宗徒提醒:“我们能以自己由天主所亲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种困难中的人。”(格后一 4)
163.由此出发,便引我们进入讨论每种对基督的圣心真诚敬礼所具之团体性、社会性和福传层面。当基督的圣心带领我们到天主前时,同时也派遣我们走到弟兄姊妹中间。基督的圣心藉我们的服务、兄弟情谊、福传使命中所结的果实,成全了天主的旨意。如此一来,我们便回到起点:“我父受光荣,即在于你们多结果实。”(若十五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