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一月
05
第五章:以爱还爱(164--220)
第五章
以爱还爱
164.在圣女丽达‧安兰阁的灵修经验裡,我们除了找到耶稣的热情宣言,更找到一份内在共鸣——召唤我们奉献生命。知悉自己被爱,并把我们全部的信赖都倾注在这份爱内,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再有奉献的能力,更不是叫人放弃那不可遏止的渴望——以我们有限且微小的能力来作回应。
基督的哀叹及恳求
165.自第二次给圣女丽达意义非凡的显现后,耶稣就向她表达了痛苦,因为祂深爱世人所得到的回应“只有忘恩负义和漠不关心”、“冷淡和厌恶”。上主说:“这比我经历被钉十架上的苦难更痛苦。”[ 圣丽达‧安兰阁,《回忆录》(Autobiographie),55:收录在《圣丽达‧安兰阁生平及著作》(Vie et oeuvre et la bienheureuse Marguerite-Marie Alacoque),巴黎,1915 年,第 71~72 页。 ]
166.耶稣坦言自己渴望被爱,并显示了祂的圣心并非不在意我们如何回应:“我渴而又渴,焦灼地渴求得到人们在至圣圣事中爱慕我;这份焦渴甚至把我耗尽。同时,我始终不曾遇见那按我所期盼、解我枯涸的人。”[ 同上,〈书信 133:致克乌拉斯神父(Croiset)〉,1689 年 11 月 3 日,收录在:同上,第 576 至 577 页。 ] 耶稣要求的,是爱。当怀有信德的心发现这份渴望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应,而并非营营役役地作些牺牲或履行重责,却是如何去爱:“自从在我的天主那儿领受了祂圣爱的殊宠,我感到一份催逼,必须以爱回应祂的爱。”[ 同上,《回忆录》(Autobiographie),92,收录在:同上,第 102 页。 ] 所以,藉著圣心的圣像,教宗良十三世指出“耶稣的爱促使我们以爱还爱。”[ 《圣年》通谕(Annum Sacrum),1899 年 5 月 25 日;《宗座公报》31(1898~99),第 649 页。 ]
在弟兄内延续基督之爱
167.我们现在应回到天主圣言,以理解最能回应天主圣心的爱,乃是对弟兄姊妹的爱;没有比这举动更能以爱还爱。这是天主圣言清楚明确地指出的: “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 40);“因为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五 14);“我们知道,我们已出死入生了,因为我们爱弟兄们;那不爱的,就存在死亡内。”(若壹三 14) “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壹四 20)
168.对弟兄姊妹的爱,人无法伪装,也不是我们天生的能力可及;唯有求得转化我们自私的心,才能成就这份爱。为此便引申出广为流传的祷文:“耶稣,请让我们的心肖似祢的圣心!”所以圣保禄宗徒并没有呼吁我们“要努力行善”,而更精准地说,是:“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二 5)
169.在古罗马帝国裡有不少穷人、异乡人、以及边缘人,他们在基督徒身上得到尊重、关怀和照料。这解释了为什麽罗马皇国君王“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会询问,在帝国内基督徒怎麽会如此受到尊重和追随,他认为这跟他们救济贫苦和帮助外地人有关,概因罗马帝国鄙视这两类人,且置之不理。为此,尤利安无法接受境内的穷人没有从官方获得援助,而他所憎恨的基督徒却“不单自我照料,更救济了我们的人民”,[ 尤利安二世(Julian the Apostate),〈书信 49:致迦拉达司祭长阿尔萨西乌斯书〉,美茵兹,1828 年,第 90 至 91 页。 ] 他在这封书信内命令当地政府兴建施恩救济场所,好跟基督徒一较高下,以赢得社会更多尊重:“在每个城巿兴建大量客栈,好让异乡人能享受我们的慈善济助。〔……〕你要让希腊人习惯这些善举!”[ 同上。 ] 但尤利安显然没有达成他的目标,因为在他“公益扶助”的背后缺乏基督徒的爱,无法让人感到人性尊严。
170.耶稣视社会中最弱小的一位如同衪自己(参阅:玛廿五 31~46),祂“开创先河:肯定每个人的尊严,特别是被视为‘没有尊严’者的尊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原则。根据这原则,当人越软弱、被蔑视、受苦,甚至沦落得‘不似人形’时,他们也更是‘具有尊严’的人,更应获得我们的尊重和爱。这个原则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使更多机构负起照顾不幸者的责任,包括弃婴、孤儿、无依的长者、精神病患者、患有不治之症或严重畸形的人,以及无家可归的人。”[ 教义部,《无限尊严》宣言(2024 年 4 月 2 日),19:《罗马观察报》,2024 年 4 月 8 日。 ]
171.从圣心的创伤去默想主基督,看见“祂承受我们的脆弱,担荷了我们的疾病”(玛八 17),让我们更能关注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使我们变得坚强,好能参与祂的救赎工程,成为基督的工具去传播祂的爱。[ 参阅:教宗本笃十六,〈值《汲水》通谕五十週年纪念致耶稣会总会长文告〉(2006 年 5 月 15 日):《宗座公报》 98(2006),第 461 页。 ] 我们若默想基督为众人所作的自我交付,终将不可避免地扪心自问,我为何无法为他人献出生命:“我们所以认识了爱,因为那一位为我们捨弃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应当为弟兄们捨弃生命。”(若壹三 16)
在灵修史中的回响
172.耶稣圣心敬礼与对弟兄姊妹的献身相结合的见证,在基督徒的灵修发展历史中比比皆是。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成为他人的水泉
173.自奥利振以来,许多教父都认为若望福音第七章 38 节:“凡信从我的,就如经上说: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所指的是信友本身,因他们也曾从基督奥体啜饮。如此一来,与基督结合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焦渴,而更是要我们成为其他人的水泉。奥利振指基督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让水泉从我们之中升起:“人灵实为天主肖像,既可蕴藏水井,也能从自身涌流水井、喷泉,乃至河川。”[ 《户籍纪讲道集》(Homiliae in Numeros)12,1:取自《希腊教父集》(PG)卷 12,657 栏。 ]
174.圣安博建议要畅饮基督,“好使那为永生涌流的水泉在你内丰沛盈溢。”[ 《安博书信集》(Epistolae)29,24: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6,1060 栏。 ] 马流‧ 维克托利努(Marius Victorinus)则认为,圣神与满溢的活水一起自我赠予:“谁接受圣神,便成为涌出活水的江河。”[ 《驳亚略异端》(Adversus Arium),卷 1,8: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6,1044 栏。 ] 按圣奥斯定的话,从信友心中冒出的河溪便是仁善。[ 《论若望福音》(Tractatus in Joannis Evangelium),32,4: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35,1643 栏。 ] 圣多玛斯‧亚奎纳再次提出这个论点,并以此为据:“人赶紧分享并传报从天主怀中流出的活水所得的不同恩宠。”[ 《读若望福音释义集》(Super Evangelium S. Ioannis lectura),卷 7,第 5 讲。 ]
175.事实上,“十字架的祭献,以爱人和服从的精神献上,为人类的罪债带来丰盈满溢且无限的补赎”;[ 教宗碧岳十二世,《汲水》通谕(Haurietis Aquas),1956 年 5 月 15 日,第 2 章;《宗座公报》 48(1956),第 321 页。 ] 从基督的圣心而诞生的教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基督苦难的赎世果效传播出去,引导人与上主的直接结合。
176.在教会内,圣母玛利被称为转祷者及母亲,她的中保角色只有在唯一救主内方能领悟:“玛利亚的中介,宛如是这独一无二泉源的一部分,那泉源正是基督中保本身”,[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之母》通谕(Redemptoris Mater),1987 年 3 月 26 日,38:《宗座公报》 ][ (1987),第 411 页。 ] 而“教会便不犹豫地公开承认玛利亚的这一从属性的身分。”[ 《教会》教义宪章,62。 ] 对圣母圣心的敬礼并非要剥夺敬礼基督的圣心应有的至高尊崇,而是更能激发虔敬之情:“玛利亚之为人类慈母的地位,丝毫不遮掩或减削基督为惟一中保的意义,反而显出其力量。”[ 同上,60。 ] 藉由从基督敞开的肋旁冒涌出的丰沛水泉,教会、玛利亚以及众信友,各自以不同方式成为活水的河道。如此一来,基督就在我们弱小卑微中彰显了祂的光荣。
兄弟情谊与神祕经验
177.圣伯纳在呼吁人们与基督的圣心结合时,运用这份敬礼的丰富灵修宝藏,邀请人将生命植根于爱,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认为被人生欢乐所奴役的情感是可以转化的,转化情感不能靠盲目服从命令,唯有回应基督甘饴的爱才可实现。恶必须要以善去克服,并以日益增长的爱来战胜它:“你要全心、全意地,并尽情尽理地来爱慕上主——你的天主;要尽你所有的力量爱慕祂,爱到甚至不惧怕为祂的爱而致命〔……〕。主耶稣的爱甜蜜甘饴,能抵抗肉体欢愉却害人的诱惑。以甜蜜甘饴制胜欢乐迷人,一如用钉子推开钉子。”[ 《雅歌讲道集》(Sermones in Cantica Canticorum),20,4:取自《拉丁教父集》(PL),卷 183,869 栏。 ]
178.圣方济‧沙雷被耶稣的这句话启发:“你们〔……〕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玛十一 29)。因此,这位圣人认为我们就算在最简单平凡的事情中,也能赢得上主的圣心:“只有当我们无论在显赫大事或卑微琐事中,都悉心事奉上主时,天主才会悦乐;事情或大或小,都能让圣心欢欣 〔……〕。日常中种种不显眼的爱德行为,如头痛牙疼、一般感冒、伴侣的怪脾气、打破杯子、不受人尊敬、面对嘲讽鬼脸、遗失个人物件如手套、戒指、手帕等;爱德行为也包括为了晨祷和领圣体而早睡早起所带来的轻微不便;或在大庭广众中公开进行敬礼时感到羞涩。简而言之,若以爱接受和拥抱上述种种不起眼的苦头,对天主的仁慈都是价值无限的。”[ 《入德之门》(Introduction à la vie dévote),第三部分,第 35 章:收录在《圣方济‧沙雷作品集》(Œuvres),巴黎,1969 年,第 226 至 227 页。 ] 总之,要回应基督的圣心之爱,其关键在于“爱近人”:“一份平实、持续且不变的爱,不执著于琐事,也不受对方的品德或境况影响,更不会阴晴不定或突生厌恶 〔……〕。上主对我们的爱从不间断,并容忍我们的不堪和缺点。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弟兄姊妹,永不厌倦地支持他们。”[ 〈圣神降临节后第十七主日讲道〉。 ]
179.圣嘉禄‧富高想要仿效耶稣,按祂的方式处事和生活,并想像耶稣在同一情况下将如何应对。为了完满地达成这个目标,圣人需要肖似基督的圣心。于是“以爱还爱”这句话再次浮现,他说:“我渴望以受苦来‘以爱还爱’,〔……〕就算自己一无是处,但依然希望像待宰的无辜羔羊般奉献自己,伴于主旁,好能一起参与祂的使命,以圣化所有人。”[ 〈1897 年 11 月 5 至 15 日于纳匝肋退省:耶稣与祂的受难〉(Retraite à Nazareth, Jésus en sa Passion),1958 年,第 675 页。 ] 他切盼藉著传教使命,把耶稣的爱带到社会上最贫苦无依和被遗忘的人当中;这份渴望促使他以“耶稣是爱”(Iesus Caritas)为座右铭,并配以圣心高悬在十字架上的图像。[ 自 1902 年 3 月 19 日起,圣富高的所有信笺都印上“Jesus Caritas”的文字和圣心高悬在十字架上图案。 ] 这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我全力以赴,务求向诸位迷失的贫苦弟兄彰显和证明我们的宗教就是爱、就是兄友弟恭,它的标志就是圣心。”[ 《致余福兰神父书》(Lettre à l’abbé Huvelin),1904 年 7 月 15 日,巴黎,1946 年,第 173 页。 ] 他渴望与其他弟兄一起“以耶稣圣心之名,在摩洛哥定居”。[ 《致玛尔定神父书》(Lettre à Dom Martin),1903 年 1 月 25 日:收录在嘉禄‧富高,《笔记簿,第 2 辑,第 154 页)。 ] 他们的福传工作恍如四射的光芒:“爱德应从手足之情绽放,一如从耶稣圣心照耀出来。”[ 引自雷奈.瓦雍(René Voillaume),《富高弟兄的团体》(Les fraternités du Père de Foucauld),巴黎][ 年,第 173 页。 ] 这个渴望让这位圣人逐渐成为所有人的弟兄,因为随著基督的圣心陶塑自己,圣富高日渐渴望把所有受苦的人都放在自己充满了兄弟情谊的心裡:“我们的心正如教会的心和耶稣圣心,必须拥抱众人。”[ 〈默想福音十五篇:论德行,玛廿五 28〉(Méditations des saints Évangiles sur les passages relatifs à quinze vertus, Charité,Mt20:28),纳匝肋,1897 年至 1898 年 ]“耶稣圣心对所有人的爱,就是那份祂在受难中所宣示的爱;我们应以同样的爱去爱所有人。[ 同上,(玛廿七 30)。 ]
180.圣富高神父的神师——余福兰神父(Huvelin)曾说:“当我们的上主活在一个人的心中时,祂让那人的心感受到祂所感受的,并走向卑微者。圣文生‧德保的心态,也是如此。〔……〕当我们的主活在司铎的心灵时,该司铎就会走向贫困的人。”[ 余福兰,《十七世纪引导心灵之课》(Quelques directeurs d’âmes au XVII siècle),巴黎,1911 年,第][ 页。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余福兰神父笔下的圣文生,他对穷人奉献不懈的精神,正是源自于他虔诚崇敬基督的圣心。圣文生力邀众人,“从我们上主的圣心裡寻找话语来安慰贫病交加者。”[ 参阅:〈致仁爱修女会讲座集〉,第 85 号〈论服务病患、照顾个人健康〉(Service au Malade et son de sa santé ) 1657 年 11 月 11 日:收录在圣文生‧德保,《书信、谈话录、文件、谈话录二》(Correspondance, Entretiens, Document, II Entretiens),卷 10,第 334 页。 ] 要达到这个目标,自己的心必须让基督的圣心所特有的爱及温良来转化;圣文生在他的宣讲和建言中,经常提及这个思想,甚至纳入自己创立的修会宪章中,使其成为不可忽视的特点:“修会全员要勉力学习耶稣所的训诲:‘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一如上主所说,‘良善心谦’可以赢得世界;因为在实践这德行时,我们赚取了他们的心,让他们归依天主。这并非以强硬鲁莽的方式所能获取的。”[ 《遣使会会宪及规程》,第 2 章 6 节。 ] 补偿:在废墟上建立
181.是故,在天主圣言的光照下,我们才能理解向基督的圣心作“补偿”究竟是什麽意思,以及上主真正冀盼我们藉著恩宠的助佑作什麽补偿。为此人们曾进行多番讨论,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则为今天的基督徒提供了明确的答覆,指引我们如何活出更符合福音精神的补偿。
崇敬基督的圣心具修复的社会意义
182.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指出,把自己奉献于基督的圣心,就是“在堆满仇恨、暴力的土壤上,建立爱的文明,即基督的圣心所统治的国度;这正是众人所嚮往的。”换言之,我们绝对有能力“连结‘对天主的孺慕之情’和‘对近人之爱’”,而这就是“救主的圣心所求的真正补偿。”[ 〈致耶稣会总会长书〉(Lettre au Préposé général de la Compagnie de Jésus),巴里拉蒙尼,1986 年][ 月 5 日:《罗马观察报》(L’Osservatore Romano),1986 年 10 月 6 日,第 7 页。 ] 在因众人罪过而成的废墟上,我们受召要与基督一起建立爱的文明。这正是基督的圣心所期待的补偿。在罪恶的荒野中,基督的圣心希望得到我们的协助,以重建善良和美好的世界。
183.毋庸置疑,罪过会危害教会和社会,因为“每个罪过可理解成〔……〕社会的罪恶”,尤其是那些“本质就是伤害近人”[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和好与忏悔》宗座劝谕(1984 年 12 月 2 日),16:《宗座公报》 77 (1985),第 215 页。 ] 的罪过。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阐明,不断重蹈覆辙犯下这些罪过,会更巩固成影响民族发展的“罪的结构”。[ 同上,《社会事务关怀》通谕(1987 年 12 月 30 日),36:《宗座公报》(1988),第 561 至 562 页。 ] 人们认为这是“正常、理性”的思维,事实上却是自私和冷漠的心态,而这往往会成为主流思想的一部分。这便是所谓的“社会异化”现象:“一个社会要是其社会组织形式、生产和消费的形式,都妨碍人去付出自己,及与人构成团结关係,则是一个疏离的社会。”[ 同上,《百年》通谕(1991 年 5 月 1 日),41;《宗座公报》(1991);第 844 至 845 页。 ] 促使我们反抗和揭露这异化的社会结构,甚至推动众人重修和建立一个缔造公益的社会,这不仅是道德的规范,更是源于“人心归依”的“首务之急”,[ 《天主教教理》,1888。 ] 从而愿意去修复社会结构。这就是我们该当如何回应耶稣基督的圣心所教导的“以爱还爱”。
184.正因为具福音精神的补偿带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若要有效地透过爱德行动、服务及修和,以成为补贘者,亟需基督来推动和鼓励,以使这补偿变得可行。让我们再次参考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导,他认为:要建立爱的文明,当今人类需要依靠基督的圣心。[ 要理讲授,1994 年 6 月 8 日:《罗马观察报》,1994 年 6 月 9 日,第 5 页。 ] 基督徒的补偿绝不仅止于可见的工作上共同协力——无论这些外在工作如何不可或缺或值得赏识——基督徒的补偿更要求一份灵修、一个心灵、一种意义,让人从中获得力量、热情和永不匮乏的创意。唯有依靠来自基督其圣心的生命、爱火和光明,才能够修复社会。
修复受创的心
185.此外,外在的修复,不足以弥补社会和基督的圣心。若每人都能意识到个人的罪过及对他人的影响,就会发觉修复世界所受的创伤,也具有渴望修复受创的心的涵义;因为那裡才是创伤最深之处,痛苦也最为剧烈。
186.修复的精神“呼吁我们抱持希望,就算伤痕深可见骨,我们依然能抚平每一个创伤。就像是当永远失去美好的事物或至亲时;或身处于无可逆转的情境下,要完全修复创伤有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这份修复的意向与实际行动,是和好及回到内心平安的基本条件。”[ 〈值耶稣于巴里拉蒙尼显现三百五十週年纪念的国际对谈会“修复无法修复的”公开讲话〉(Discours aux participants au colloque “réparer l’irréparable”, pour les 350 ans des apparitions de Jésus à Paray-le-Monial),2024 年 5 月 4 日:《罗马观察报》,2024 年 5 月 4 日,第 12 页。]
恳求宽恕是一件美事
187.仅有好意并不足够;必须要有内在的渴望,才能推动外在行为的改变。基本上,“基督徒的补偿所要求的不仅是一种交换正义,而是要做到修复和触碰受害人的心灵,为此必须做出两项承诺:承认己罪和恳求宽恕。〔……〕因著坦诚伤害了弟兄姊妹,并深刻真挚地意识到自己危及了‘爱’,从而渴望作修复。”[ 同上。 ]
188.我们不应以为在他人面前承认己罪,是一件有损名誉或有辱尊严的事;相反地,这使人不再自欺欺人,甚至能诚实面对自己,承认自己过去的一生的过犯,尤其是曾经伤害自己的弟兄姊妹:“谴责己罪乃是基督信仰智慧的一环。〔……〕这能取悦上主,因上主垂顾痛悔的心灵。”[ 圣玛尔大之家教宗清晨弥撒讲道,2018 年 3 月 6 日:《罗马观察报》,2018 年 3 月 5 至 6 日,第 8 页。 ]
189.恳求弟兄姊妹宽恕的习惯,既是这修复精神的一部分,更凸显了人性脆弱中的高贵情操。“恳求宽恕”能够修复关係,因为这“让人重新展开对话,并表现出重拾兄弟情谊的意愿。〔……〕这触动弟兄姊妹的心灵,给人带来慰藉,并促使对方接受所恳求的宽恕。”如此一来,“就算不能完全弥补不可修复的过失,爱依然能从中再生,让伤痛不再难以承受。”[ 〈值耶稣于巴里拉蒙尼显现三百五十週年纪念的国际对谈会“修复无法修复的”公开讲话〉(Discours aux participants au colloque “réparer l’irréparable”, pour les 350 ans des apparitions de Jésus à Paray-le-Monial),2024 年 5 月 4 日:《罗马观察报》,2024 年 5 月 4 日,第 12 页。 ]
190.懂得悔罪的心,才能在兄弟情谊和精诚团结中成长,“不悔罪落泪的人便日渐退步,心田枯藁,而那些以最简单、最真诚的言辞,虔敬地钦崇天主并受天主感动而祈祷的人,才能臻于成熟,日渐弃绝自己,亲近基督,并拥抱神贫;他也会越来越亲近天主特别喜爱的穷人。”[ 祝圣圣油弥撒讲道,2024 年 3 月 28 日:《罗马观察报》,2024 年 3 月 28 日,第 2 页。 ] 如此一来,便出现真正的修复精神:“心怀悔意的人,会更视自己是世上众罪人的弟兄,不自以为比他们优越,也不会尖酸刻薄地批判他们;相反地,会渴望爱他们和作补偿。”[ 同上。 ] 这种由痛悔而产生的精诚团结,让和好变得可能;能够痛悔愧疚的人,“不会因弟兄姊妹的罪行,而感到愤怒和耻辱;相反地,会为他们的过犯而落泪,也不感到丢脸。藉著天主的恩宠,把严以待人、宽以待己的本性颠倒过来,让人变得严以律己,却慈悲待人。”[ 同上。 ]
修复:使基督的圣心延续
191.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相辅相成的方法来达成修复,使补偿与基督的圣心有更直接的联繫,同时也不离我们前文所述对弟兄姊妹的具体关怀。
192.我曾在其他文件的脉络中指出“天主刻意限制自己〔……〕,使很多我们视为邪恶、危险、痛苦之源的事物,变成受造界产痛的一部分,藉此促进我们与造物主合作。”[ 《愿祢受讚颂》通谕(2015 年 5 月 24 日),80;《宗座公报》 108 (2015),第 879 页。 ] 我们的协力可让天主的大能与爱情在我们的生命和世界内绽放,而我们的拒绝和漠然,则会窒碍一切。圣经曾以隐喻表达这思想,正如上主大声呼喊说:“以色列,若是你归来〔……〕 就应向我归来”(耶四 1);又或当祂面对子民的拒绝时说:“我的心已转变,我的五内已感动。”(欧十一 8)
193.虽然我们无法说,光荣的基督忍受新的苦难,但“基督的逾越奥蹟〔……〕,基督本身的一切──祂为全人类所做和所受的苦──都分享了天主的永恆,超越万世,临现人间。”[ 《天主教教理》,1085。 ] 反之,我们可以说,天主接受了限制自己复活的光荣,并抑制了祂无尽的炽热爱火,好能使我们自由地与祂的圣心合作。我们的拒绝确实会阻止祂的自我馈赠,而我们的信赖与奉献则能开闢一条畅通无阻的河道,让祂的爱倾流。我们的拒绝和冷漠会约束祂大能的彰显,也会削弱圣爱在我们身上所结的果实。若我缺少信赖或封闭自己,祂的圣爱就无法如祂所愿,在我独一无二、无法回头的生命中展现出来,因此我也无法回应祂的召叫──在世界中呈现祂的爱。这不是源于祂的软弱,而是来自祂无限的自由、看似矛盾却而强大的威能,以及祂对我们每一个人完满无缺的爱。当全能的天主在我们自由的软弱中彰显时,“只有信德才能辨认”。[ 《天主教教理》,268。 ]
194.圣女丽达‧安兰阁指出,在某次基督显现时,祂向她述说了自己的圣心满溢著对我们的爱,“无法控制祂炽热的爱火,不得不传扬出去。”[ 《回忆录》(Autobiographie),53,收录在《圣丽达‧安兰阁生平及著作》(Vie et oeuvre et la bienheureuse Marguerite-Marie Alacoque),巴黎,1915 年,第 69 页。 ] 当全能的上主在祂神圣的自由中甘愿需要我们;那麽补偿便是清除我们自己设下的种种障碍,让基督的爱得以在这个寡信、忘恩、缺乏牺牲精神的世界中扩展。
爱的奉献
195.为了更深入反思这个奥祕,让我们再次在圣女小德兰引人注目的灵修中寻找提示。她了解有些人用极端的方式作补偿;他们怀有良好意愿,希望为他人奉献自己,甚至成为“避雷针”般,让天主审判的正义彰显在自己身上:“我想到那些自我牺牲的人,他们视自己为天主审判正义的牺牲品,意图把加诸罪人的惩罚转嫁到自己身上。”[ 耶稣圣婴德兰,〈手稿 84r 号〉,第 212 页。 ] 但无论这自我牺牲如何值得被人欣赏,圣女内心始终存疑:“我没有意思想要做这事。”[ 同上。 ] 执著于天主审判的正义,会使人误以为基督的牺牲并不圆满、只有部分成效,又或是祂的慈悲有所不足。
196.藉著她灵修上的洞见,圣女小德兰发现了另一种奉献自己的模式,即毋须满全天主的公义,而是能让上主无限的仁爱自由倾流、毫无阻碍地传播人间:“我的天主啊!难道祢要把自己受人轻蔑的爱关在圣心裡吗?在我看来,若祢找到了甘愿为祢的爱自我牺牲作为全燔祭的灵魂,祢将在转瞬间把他们燃烧殆尽;同样地,祢一定无法抑制自己心内如同涌泉的无限柔情。”[ 同上。 ]
197.在救主基督唯一的犠牲祭献上,无可再增添什麽,但我们自由地作出的拒绝,则让基督的圣心无法在世界延续祂“如同涌泉的无限柔情”,这全因上主愿意尊重这种可能性。圣女小德兰为此五内如焚,因为对她来说,只有在爱的光照下才能理解天主的正义。我们见证过圣女如何藉天主的慈悲来钦崇祂所有的完美德性,再从中看见这些德性如何在爱中转化。她曾说:“依我看来,就连祂的正义(或许比其他任何一切更甚)也都披上爱。”[ 同上,〈手稿 83v 号〉第 211 页;参阅〈书信 226:致卢兰德神父》(Lettera 226 aul P. Roulland),1897 年 5 月 9 日,第 588 页。 ]
198.她奉献的行动由此而产生——不是为了天主的正义,而是为了祂慈悲的爱:“我为祢的爱自我奉献作为全燔的牺牲祭品,并恳求祢永不止息地将我焚烧殆尽,让那藏在祢内如同涌泉的无限柔情倾注在我的灵魂上,使我成为祢圣爱的殉道者。哦,我的天主!”[ 同上,《自我奉献:成为良善天主慈悲仁爱的全燔祭》(Offrande de moi-même comme Victime d’Holocauste à l’Amour Miséricordieux du Bon Dieu),第 965 页。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不仅是指藉自己全然的信赖,让基督的圣心灌注美善的慈爱到我们心中;这更指这份爱藉著“以生命接触生命”,改变世界:“在教会——我的慈母——的心中,我将会是爱!〔……〕如此一来,我的梦想就会实现。”[ 同上,〈手稿 B,3v 号〉,第 226 页。 ] 这是不可划分的一体两面。
199.上主悦纳了圣女的奉献。事实上,不久之后,她就展现了对他人热诚的爱,并指出这爱源自基督的圣心,透过她传递给他人。圣女小德兰向她的姊姊莱奥娜说:“我对妳的万倍柔情,远胜过尘世间姊妹的寻常情谊;这是因为我以天上淨配的圣心来爱妳。”[ 同上,〈书信 186:致莱奥娜〉(Lettre 186, à Léonie),1896 年 4 月 11 日,第 535 页。 ] 其后圣女向莫里斯‧贝里页神父倾诉:“我多麽想让您体会到耶稣圣心的柔情,以及祂对您的期望!”[ 同上,〈书信 258:致莫里斯.贝里页神父〉(Lettre 258, à l’abbé Bellière),1897 年 7 月 18 日,第 615 页。 ]
完整与和谐
200.弟兄姊妹们,我认为我们应当持续发展这种修复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把在世界传扬上主热切柔情的新契机来奉献给基督的圣心。若补偿的涵义真是意味著渴望不惜以任何方式补偿非受造之爱——天主——因被遗忘或冒犯所遭受的侮辱,[ 参阅:教宗碧岳十一世,《至仁慈的救赎者》通谕(Miserentissimus Redemptor),1928 年 5 月 8 日:《宗座公报》 20 (1928),169 页。 ] 那麽最适宜的方式,便是让我们的爱向上主献上新的契机,使祂的爱得以延续,以弥补祂曾遭受的拒绝与否定。若我们能超越前一章所讲述的那些简单“安慰基督”的举措,转而以兄弟友爱的行动来医治教会与世界的创伤,这样,我们便为基督的圣心所带来的修复意义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201.这些为爱近人而弃绝自己的牺牲和所承受的痛苦,使我们与基督的苦难结为一体;与基督一同受苦之际,一起经历了“圣保禄宗徒所言那玄奥的十架苦刑后,将为己为人採摘因补偿与赎罪而获得的丰硕果实。”[ 同上。 ] 唯独基督以祂十架上的祭献救赎了我们,唯独祂把我们赎回,“因为天主只有一个,在天主与人之间的中保也只有一个,就是降生成人的基督耶稣,祂奉献了自己,为众人作赎价”(弟前二 5~6)。我们所呈献的补偿,就是自由地参与了主的救世之爱和祂唯一的祭献。于是我们“可在〔自己〕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一 24);基督亲自藉著我们,使祂为爱而全然献上自己的果效绵延不绝。
202.我们所承受的苦痛,往往与受伤的自我息息相关;然而,基督的圣心所展现的谦卑正好向我们指出一条自我贬抑之路。天主甘愿虚空自己,屈尊就卑来亲近我们。旧约中的种种隐喻皆向我们揭示:这位天主竟纡尊降贵走入历史最卑微的角落,甚至甘受子民的拒绝。祂的圣爱渗入所爱子民的日常生活,宛如乞求他们的回应,企盼彰显祂的光荣。另一方面,“或许,主耶稣仅有一次亲口提及自己的心,并唯独强调‘温良与谦卑’这特质。彷彿祂想表明,唯有这条道路方能赢得人心。”[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要理讲授,1979 年 6 月 20 日:《罗马观察报》,1979 年 6 月 22 日,第 1 页。 ] 当基督说:“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玛十一 29),祂向我们明示“要表达自己,则需要透过我们的弱小和自谦自抑。”[ 圣玛尔大之家教宗清晨弥撒讲道,2014 年 6 月 28 日:《罗马观察报》,2014 年 6 月 28 日,第 8 页。 ]
203.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须注意各个不容分割的层面;因为要完成种种对近人的爱德行为,连同其伴随而来的自我弃绝、克己、受苦与劳累,都得根植于基督的爱。上主让我们能像祂一样爱人,从而透过我们去爱和服务。一方面,若祂变得卑微,空虚自己,那是因为祂希望藉著我们的举动来彰显祂的爱;另一方面,那是因为在最简单、不显眼的施捨中,祂的圣心备受光荣、发扬光大。人的心藉著全然的信赖,为基督的爱腾出空间,并让这份爱在自己的生命中弘扬开来,这人便能带著基督的爱火,像基督般爱其他人,并谦抑自己,成为卑微者,与所有人为友。如此,基督的渴求便得以满足,祂的炽热柔情也光荣地注入我们的内心。在这一切中的和谐,是何等美妙。
204.最后,为了领悟圣心敬礼所蕴含的丰沛神恩,必须重申其圣三幅度:基督降生成人,藉著在我们内运行的圣神,将自己作为赎罪祭献给天父。因此,我们向基督的圣心的补偿必须指向天父——当我们在基督内、偕同基督、并藉著基督呈献自己,天父便欣悦于我们与祂圣子的合而为一。
让世界坠入爱河
205.基督信仰能否吸引众人,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完整实践和展现基督信仰,而非仅仅把它当作宗教情感上的避难所或徒具形式的礼仪。若我们安于与基督建立个人关係,而对受苦的弟兄姊妹漠不关心,无意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这能称得上是敬拜基督吗?假如我们止步于一份亲密的宗教经验,不承担兄弟情谊与社会关怀的后果,那麽深爱我们的圣心又岂会感到欣慰?我们应当表裡如一,既然阅读天主圣言时要全然接受,我们在关怀社会时就不该脱离福音,否则众人最终能获得的,必然远少于上主原本欲赐予的丰盛。因此,在总结本章时,我们须再次强调敬爱基督的圣心之传教意义。
206.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不仅探讨了崇敬基督的圣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还指出“补赎实为参与救世工程的宗徒职分。”[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将人类献于耶稣圣心百週年纪念文告》,华沙,1999 年 6 月 11 日耶稣圣心瞻礼发表:《罗马观察报》,1999 年 6 月 12 日,第 5 页。 ] 同样地,献身于耶稣圣心“应与教会传教使命紧密结合,因这回应了耶稣圣心的渴望:透过基督奥体的肢体,传扬祂毫不保留地为天国献身。”[ 同上。 ] 如此一来,藉著基督徒,“天主的爱将会倾注在众人心中,以建立作为基督奥体的教会,并缔造一个公义、和平及兄弟友爱的社会。”[ 〈致里昂总主教函——为纪念人类奉献于耶稣圣心百週年,于帕莱勒莫尼亚朝圣之际〉(Lettre à l’Archevêque de Lyon pour le centenaire de la consecration du genre humain au Coeur de Jésus),1999 年 6 月 4 日:《罗马观察报》,1999 年 6 月 12 日,第 4 页。 ]
207.基督的圣心所燃起的熊熊爱火也在教会的福传工作中蔓延,宣扬天主藉基督所彰显的爱。圣文生为此作出精湛的训导;他要求自己的会士要向上主祈求“这颗心——这颗催迫我们走到各地的心,即天父、圣子的心、我们上主的心;〔……〕好使这颗心要我们跟祂一样四处奔走 〔……〕,更如同派遣 〔宗徒〕一般,派遣我们将这爱火传遍普世。”[ 〈论反覆祈祷〉(Répétition d’oraison)(1655 年 8 月 22 日):收录在圣文生‧德保,《书信、谈话录、文件、谈话录二》(Correspondance, Entretiens, Document, II Entretiens),卷 11,第 291 页。 ]
208.教宗圣保禄六世在向推广耶稣圣心敬礼的各修会致词时提到:“毫无疑问的是,若司铎与信友为宣扬天主的光荣,默想基督向我们彰显的永恆之爱的榜样,并致力使众人都能分享基督不可测度的丰富恩典,那麽他们在牧灵上的投入与传教的热火必定会燃烧。”[ 《明达的诠译者》信函(Diserti interpretes),1965 年 5 月 25 日,4:收录在《论献身生活文件彙编》(Enchiridion della Vita Consacrata),波隆那-米兰,3809 号。 ] 在圣心的光照下,传教使命是爱的使命;基督的爱是拯救并紧抱我们的爱,而这爱的传教使命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在很多言词与行动中,却无法引人与基督的爱快乐相遇。
209.当我们把传教使命理解为基督的圣心所散发出来的爱,那麽就需要“热恋中的”传教士——甘心被基督征服,情不自禁地要传扬这份改变他们生命的爱。为此,他们因人浪费时间争论枝节问题或执著条文与教义而难过;他们的优先大事是把自己的生命跟别人分享,并且透过自己微薄的努力使人理解“天主所喜爱的一位”是何等美善。这不就是恋爱中的人会有的举动吗?让我们可以以但丁(Dante Alighieri)在恋爱中的诗句来阐释这思维:“吾曰:每当念及爱之真谛,爱意便如蜜般涌进心坎, 若勇气未捨我而去, 我定能言语使人恋慕。”[ 《新生》(Vita Nova),XIX,第 5 至 6 节。 ]
210.以见证和言语去谈论基督,让别人自然而然爱上基督,这正是怀有传教精神的人最深切的渴望。这爱的动力并非强逼别人归依:恋人的言辞不打扰人,不勉强人,不强迫人;反而只会让人不禁思索:世间竟能有如此大爱。怀著对他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崇高敬意,这在恋爱中人只希望对方应允,让他诉说这份充盈生命的友谊。
211.基督不失谨慎和尊重地请求你,不要羞于承认与祂的友谊;祂更请求你要勇于分享,遇见祂是一件美好的事:“凡在人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也必承认”(玛十 32)。但对于深爱祂的人,这不是一份责任,而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望:“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前九 16);“在我心中就像有火在焚烧,蕴藏在我的骨髓内;我竭力抑制,亦不可能。”(耶廿 9)
在服事中共融
212.我们不应把向人宣讲基督视为仅是分享我和祂之间的个人关係;只有与团体和教会共融,人才能活出福传的意义。假如我们远离团体,也意味远离耶稣;倘若我们忘记、甚至不再关心团体,与耶稣的友谊也会随之冷淡下来。我们务必牢记这祕密:友爱自己所属团体成员(无论是修会、堂区、教区团体),这爱会化成养料,滋养我们与耶稣间的情谊。同时,对团体的弟兄姊妹的爱德行动,是我们表达基督之爱的最佳方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式。事实上,上主曾这样说:“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十三 35)
213.这是转化为对团体服务的爱。我不厌其烦地重申,耶稣曾明确地说过:“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廿五 40)。上主现在邀请你,同样要在每一位弟兄姊妹中认出祂,尤其是在社会中最贫困、受轻蔑、被离弃的人中遇见祂。这相遇是何等美好!
214.因此,我们致力帮助他人并不等于忘记耶稣;相反地,我们是以另一种形式与祂相遇。当我们试图减轻别人的痛苦和医治他们时,耶稣便在我们身旁。事实上,我们应当谨记当祂派遣门徒时,“他们出去,到处宣讲,主与他们合作”(谷十六 20)。祂就在那裡工作、奋斗,并和我们一起行善。祂的爱便奥妙地透过我们的服务彰显出来;祂亲自以难以言喻的方式向世界宣讲。
215.主耶稣基督从你内心推动你,派遣你撒播美善;为此,祂召叫你为人服务:你会一如医生、母亲、导师、司铎,实践善行。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祂的召叫,并接受派遣在世上活出这个使命。上主对我们说:“你们去吧”(路十 3)。这是与祂成为朋友的一环。因此,为使这份情谊成熟,你需要满怀信心、慷慨大方、自由自主、无畏无惧地随祂派遣,好完成在世界的福传使命。若你耽于逸乐,非但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反而会使恐惧、忧伤与焦虑常将你围困。为此,你应欣然接受派遣,随主带领。切勿忘记:主与你一起;祂不会把你抛入深渊,也不会离弃你,让你孤军作战。上主既推动你,也会陪伴你。祂曾许诺,也如此履行:“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玛廿八 20)
216.你必须以某种方式成为传教士,如同耶稣的宗徒和早期教会的门徒;他们四处传扬天主的圣爱,宣讲基督是活生生的,且值得我们去认识祂。在圣女圣婴耶稣小德兰的生活中,她将此视为奉献给慈悲之爱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特点:“我希望为我所爱的解渴;而我自己则被灵魂的渴慕所吞噬。”[ 〈手稿 A,45v〉,第 143 页。 ] 这同样是你的使命。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履行使命,你也将看见自己如何成为传教士。耶稣配得你的奉献。若你有勇气承担,祂必光照你、陪伴你、坚强你,而你将有一段宝贵的生活经历,且获益良多。不必在乎可见的成果,要让隐祕于人心的上主运作,但千万不要停止在生命中喜乐地与他人分享基督的爱。
总结
217.本文件所探讨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愿祢受讚颂》和《众位弟兄》这两部社会通谕和我们与耶稣基督之爱的相遇并非无关,因为当酣饮此爱时,我们就有能力与他人缔结兄弟情谊、承认每个人都具有人性尊严,并同心协力关怀我们的共同家园。
218.今天,所有东西都可任人买卖,好像尊严是取决于用财势所能获得的东西。我们被鼓吹只去囤积、消费和变得身不由己,只看到我们眼前芝麻小事上的需要,受困于一个令人堕落的生活型态中。基督的爱将这种歧途抛诸脑后,只有祂才能使我们从腾不出空间给无赏之爱的热潮中获得自由。祂能够赐予这大地一颗心,并在我们认为爱的能力已永远消逝的地方重新创造爱。
219.教会也需要这份爱,免得基督的爱被僵化的结构、对往日的依恋、自我心态的崇拜,以及被各式各样取代天主无偿之爱的狂热所篡夺。天主的爱使人获得自由、赋予生命、令人满心喜乐、让团体成长。从基督肋旁的圣伤,仍然不断涌出一条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河,至今永不止息、永不消逝,不断向那些愿意去爱的人开放。唯有天主的爱,才能孕育出崭新的人性。
220.我虔敬地祈求主耶稣,愿从祂至圣圣心涌流活水倾注于我们众人,好能治癒彼此加诸的创伤,并加强我们爱和服务的能力,激励我们学习同行,迈向一个更公义、精诚团结和友爱的世界。直到我们在天国筵席上喜乐聚首的那日。届时,复活的基督,将以祂敞开圣心所涌现不息的光辉,使我们的各种差异和谐相融。愿主耶稣基督永受讚美!
教宗方济各
于罗马,圣伯多禄大殿
2024 年 10 月 24 日,本人在任第十二年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