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12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一百零一集:文艺复兴时代的教會:亚威农时期(三)

听众朋友,你好!
还记得吗?上星期在《朝圣之途》节目的最后,我们所介绍的有关教宗若望二十二世所特别重视的经济政策。其实说得明白一点,也就是要如何来增加教廷的财源,增加教廷财务经济的收入。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各国政府国库的收入都是靠人民纳税的收入。教廷也有如政府一样,想要增加税收,那就得从制度上来制定法规。听众朋友,您应该也还记得我曾经为您介绍过所谓的初年收益的规章,今天我愿意更深一层的来为您从各个角度对教宗若望二十二世的经济政策做一些说明。
首先,我就从比较消极晦暗的这一方面来评断教廷的经济政策。而这么一来,也等于是为十六世纪所谓的宗教改革等等问题的原因,预先为教会发出警讯。在亚味农时期所增加的经济来源,或是已经改善之后的筹募教廷经费的办法,固然为教廷的经费来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如果问题只是在物质事物这一方面,而没有牵涉到灵魂方面的拯救事故的时候,那么为某一些捐款加上一个名义,本来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和拯救灵魂的问题相关联的时候,情形也就十分的不同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许多的历史书籍提到亚味农教廷的经济技巧或者是财务运转的本领,对于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是对当时情况的一个非常肤浅的看法。
教廷也跟其他行政中心的机构一样,它也需要有它经济的基础,那个时候的教皇国几乎没有收入可言。再说,让意大利来单独的负担起整个教会的经济责任,当然是很不合理的。所谓的亚味农的经济技巧:就是去向各地的地方教会征税。这种征税的对象不是信友,而是主教和其他持用教会财物的人,并且间接地推延到诸侯的身上。亚味农时期的教宗,最受人批评的就是他们的财政措施:亚味农教廷的大兴土木,庞大的教廷组织的工作人员,在意大利的教皇国里战争的评定,传教事业的推动以及十字军运动等等,这一切也都逼使着历任的教宗,尤其是若望二十二世在财政制度上大费心机。
教廷财政组织之庞大和严密是当时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不能及的。他们敛财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就像是修改旧有的制度,或是创立新的征税方法。财政部因而成了亚味农教廷最最繁忙的部门。委任权的运用虽然并不是从亚味农的教宗们开始的,但是在教宗若望二十二世的时候,他的范围逐渐扩大,教会内所有的大小职位的任命几乎都操纵在教宗的手里。甚至于还把同一个职位同时委任两个或者是好几个不同的人,更有甚者是把还健在的主教们的职位预先由某一个人预定下来。
当然喽,亚味农时期的教宗们所分施的各种职位都牵涉到了金钱的问题。从下面3个数字,我们可以详见委任权的运用以及它可能引发的后果的严重性。在名叫烈日的教区内,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在位的18年当中,委任的职位共有496件;本笃十二世在位的8年当中,在法国各地所委任的职位就有4000多件:其中新主教58人当中只有9个是由主教座堂的教士团体,也就是称为家农的所推选出来的,后果是加深了地方教会对教廷的离心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的税捐,例如某位主教去世之后,连他的私人财产也都归定属于罗马教廷。十一税以及前面所说的初年收益,名目之多,还真是不胜枚举呢。
教廷把整个欧洲划分成了好多收税员在辖区内奔走征收赋税,所收到的金钱就由银行寄送到亚味农。总而言之,这些金钱活动虽然不是始于亚味农的教宗们,但是却引起了一般人的反感,而且还远比过去更加的严重。因为他们发现所缴纳的金钱似乎都被用在教廷人员的享受上,至于用在传教或是其他慈善事业上的金钱,则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另外,英法两国之间的交战,教廷似乎有以金钱支援法国的嫌疑,引起了英国的不满和怀疑。
历史书籍经常夸大了亚味农教廷税收的总数。像《佛罗伦斯编年史》的作者维拉尼,他以为教宗若望二十二世有2500万存在财库里,这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经常被人所引用,而现在我们知道的正确数字只不过是75万而已。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著名学者佩托拉克曾经以最最黑暗而严峻的文字来渲染亚味农教廷的贪财。而他的文字呢,可以说是大大的影响了后世对这件事的判断。但是,佩托拉克自己也是一个盈盈图利、不遗余力的人,他在亚味农所获得的财物不能够满足他的奢望,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如此尖酸刻薄的原因。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的继承人是本笃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在公元1334年就任,他是一位虔诚而严肃的熙笃会的会士。他本来很乐于结束教廷和日耳曼的巴伐利亚王路易的争执,但是法国国王以及那不勒斯的国王都知道如何的阻挠本笃十二世的行动。因为他们唯恐教宗和日耳曼和好之后,会在政治上变得更为独立,并且会重建罗马的教廷。其实,教宗本笃十二世倒并不想回罗马。怎么说呢?因为他开始在亚味农建造府陵全城的巍峨宫殿,它是后期歌德式的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本笃十二世和日耳曼之间的争执仍然继续着。1338年,有选举权的日耳曼王宫在莱茵河的兰斯公布了一项法律:从此以后,日耳曼国王的选举与教宗无关,于是教宗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特权之一。
1342年,本笃十二世去世,被选出的下一任教宗是克勒孟六世。1348年,他为教廷在亚味农买下了整座城以及附近的土地。亚味农城原先是属于那不勒斯王,前几任的教宗都曾经在亚味农客居,而克勒孟六世买下了亚味农城之后,更是不断的大兴土木。在前两讲当中,我曾经提到过,不仅是教廷大兴土木,甚至于每一位枢机也都用心的建造自己的庭园。这似乎意味着要在亚味农永久性的居留了。亚味农竟然成了教宗的驻在地,各种角色的人物也就从四面八方涌到了亚味农,以追逐名利和权位的目的。除了教廷本身庞大的职员组织之外,在教宗私人的府邸就有400多个仆役;有的是贵族侍从,有的是当卫兵,当听差,有的当内侍,当猎人。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历任教宗的亲戚朋友、律师、医生和各式各样的技艺人才,也都涌到了这块新土地来淘金。
亚味农既然因着教宗的常驻而成为西方文物的中心,同时在卫道之士的眼里,也成为罪恶的源属、各种弊端的来源。前面我所提到的那位人文学者佩托拉克,他的一生几乎和这个时代同时,而且他还曾经在亚味农住过很长的时间,对亚味农曾经做过很严厉而又苛刻的批评。佩托拉克称亚味农是巴比伦,所以巴比伦流亡也就成了亚味农时代的另外一个称呼。
教宗克勒孟六世在和日耳曼王之间的冲突上采取了比较强硬的作风。他也把巴伐利亚的路易开除教籍,并且下令有选举权的王侯们重新选举新的国王。因为路易在日耳曼失去支持者,不得人心,而原本在不久之前才拒绝教宗有权参与日耳曼王选举事务的王侯们,竟然也同意了教宗的命令,改选亨利七世的孙子,也就是卢森堡的查理,波西米亚王当日耳曼的皇帝。
幸好,在巴伐利亚和卢森堡发生战争之前,路易去世了,查理也就被全日尔曼所接受,一场可悲的纠纷就这样自然地平息了。但是日耳曼的教会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她曾经在教宗的禁令下度过20年,连教廷本身也受到很深的伤害。所以,想要叫日耳曼人去相信法国籍的教宗曾经公正的对待日耳曼人,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352年,教宗克勒孟六世去世,选出了新教宗伊诺森六世。这个时候,有权选举教宗的枢机们规定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同意案。什么是同意案呢?那就是所有的枢机必须要宣誓: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被选为教宗的时候,他就必须要把他精神上的和辖制方面的权威加以明确的限制。如果从神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同意案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教宗本来就应该享有完整的权威,不能限制他自己。但是,这种同意案说明了有权选教宗的枢机对未来当选教宗的人加给了精神上的压力。这至少可以说明枢机权力的逐渐扩张,把教宗当成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这也是亚味农时期的教廷另外一个不幸的现象。
教宗伊诺森六世,他必须要忙于罗马城的事务。原来,那个时候的罗马正呈现出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你还记得高劳纳家族和奥西尼家族吗?这两个大家族之间的怨仇有增无减,最后引起了罗马民众的公愤。曾经担任罗马公证人的格纳以民众审判官的身份取得了罗马城的统治权。1354年,当他又大权在握的时候,教宗伊诺森六世承认了他。格纳不久在一次新的群众暴动当中丧生。
教宗伊诺森六世派遣西班牙籍的枢机艾基迪阿波诺为教廷代表到意大利去重建秩序。艾基迪阿波诺既公正又有魄力,他把教皇国大加整顿,使他成为中古时期的一个大公国,使得教宗迁回罗马的障碍或羁绊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亚味农的人也清楚地知道,教宗是迟早应该回罗马去的。在一般教友的心目当中,亚味农的教宗们最大的罪恶并不在于教廷的各种陋习和财政,而是在于他们已经乐不思蜀,放弃了罗马。
从历史上来看,罗马一直就是教宗的驻在地,而且从君士坦丁大帝把帝国的京城迁到东方的君士坦丁堡之后,罗马更成为所有基督宗教的京城。而亚味农的教宗们久久不图返回京城罗马,实在是太违背了教会的传统。
虽然亚味农也是教会的领土,有它独立的地位,但是无论是在地理上或文化上来说,更好说亚味农在实际上是法国的一部分,而教廷的政策也不该受到法国的影响。除了法国人希望教廷永远驻在亚味农之外,其他的一般教友,可以说从瑞典到西西里,从波兰到英国,都不断地提出呼声,希望教廷提早结束他的巴比伦流亡时日,回到罗马的怀抱。
佩托拉克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亚味农,统治者是加里勒亚贫穷渔夫的继承人,奇怪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自己的来源。1373年,他又说:有福的罗马殉道者的热血所惦记的城市,世界的京城,正在望穿欲眼的等待着他最显要的市民。
教宗伊诺森六世的继承人是德高望重的教宗乌尔班五世,他受到各方面的催促,以及日耳曼皇帝查理四世也劝乌尔班五世回到罗马。乌尔班决定至少要做一次罗马之行,至于罗马之行的情形以及教廷迁回罗马的经过,我们会在下个星期节目当中再为您做详细的介绍。
今天《朝圣之途》节目的内容就为您播送到这儿了,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空中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