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12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一百零三集: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西方教会大分裂(一)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上个星期在《朝圣之途》节目当中,我们主要的内容是谈到了在教会史上,教廷是如何从亚味农归返罗马的经过,也谈到了有关西方教会大分裂的原因。因此,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要为您播出的就是西方教会大分裂的情况,以及这场大分裂对教会所造成的影响和伤害。这场悲剧可是大大地破坏了教会的统一性,欢迎您收听。
现在我们首先就开始为您说明西方教会大分裂的情形。听众朋友一定还记得,在前面一集当中,我们曾经提到过教宗乌尔班第六以及他的继承人,在教会历史上被称为正统的罗马系统。而在法王支持以及法国军队保护之下被选出的克勒孟第七和他的继承人则称为亚味农系统的假教宗。克勒孟以武力夺取罗马的动作失败之后,他只好率领法国籍的枢机们去亚味农,开始了所谓的西方教会的大分裂。这场分裂的悲剧所造成的伤害远远的超过了巴比伦流亡时期。
那个时候的侵蚀,真可以用迷离怅惘四个字来形容,甚至于连圣人们也有人倒向对立教宗的那一边。圣女凯瑟琳则是拥护乌尔班第六,她还致书给枢机们表达了他内心极大的悲愤,同时她还给予固执的乌尔班的警告。乌尔班第六在开始的时候曾经得到日耳曼皇帝查理第四的承认,但是不久查理就去世了。
查理的继承者温斯拉,他仍然继续支持乌尔班。此外,除了那不勒斯王国的意大利、英国、匈牙利以及斯堪蒂纳维亚地方呢,也都是拥护乌尔班的;而西班牙、法国、西西里、那不勒斯、萨弗,还有苏格兰、匈牙利以及一部分的日耳曼地区,则是效忠于亚味农的教宗。但是服从的方式各有不同,各个教区和修会也常常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当然了,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混淆在他们当中,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演变下去,就成了教会的大毒瘤。
固执而又不幸的乌尔班第六,他不但不努力挽回这个分裂的局势,反而疯狂的攻打那不勒斯王国。他把王后开除教籍,号召十字军攻打那不勒斯王国。为了要推翻王后,他请出了王后的堂兄查理跟他对抗。等到查理征服那不勒斯以后,教宗乌尔班又跟查理之间有了冲突,又把查理也开除了教籍。后来连支持他的枢机们也都起而反抗他,他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其中的几位枢机判处了死刑。1389年,乌尔班死于罗马,很少有人惋惜他的去世。
继他职位的是鲍尼法斯第九,新教宗随即与那不勒斯议和,鲍尼法斯第九因此而获得了全意大利的承认。五年之后,鲍尼法斯去世;伊诺森第七继位,两年之后也去世;罗马系统选出额我略第十二。而在亚味农方面,继克勒孟的是本笃十三。罗马系统跟亚味农系统同时争夺伯多禄宗徒之长的职权,双方各有自己的教廷,自己的枢机国,也各有一套行政的机构,更是各有派遣到各地区的代表。某地主教遗缺的时候,双方也都企图委任自己的人选,因此往往又造成了地方上的双胞案。他们各有各的收税员,往往在同一个地区征收赋税,造成了百姓们双倍的负担。总而言之,两个互相对峙的教会各不相让,同时,教会的分裂也造成了社会上的分裂。
教会大分裂的最大悲剧,就是在一般人民当中,不能够让他们分辨真假和是非。因此,个人的良心常常就蒙罩着一层阴霾。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来体会一下当时人们的心情,救灵魂死后升天堂是人生最终的目的,而要达到救灵魂升天的方法,就是要接受教会的领导。可是究竟是哪一个系统在真正的领导教会呢?说的更具体一些,如果罗马的教宗不是真教宗,那么他所任命的主教当然也就不是真主教。当然,主教所圣的神父也就不会是合法的真神父。再往下说,这些神父所举行的圣事当然也就无效了。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情况下,教友们也就不免产生了怀疑的心理。进而他们也开始否认教会的需要,也就无怪乎在英国的威克利夫倡导的异端和邪说会获得了当时许多人的共鸣了。罗马跟亚味农的教宗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所以采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包括了精神上的,以及物质方面的去打击对方。开始的时候,双方各自公布诏令,将对方开除教籍,双方也都各自组成十字军,企图用武力来消灭对方。双方还利用大批的宣传者,用文章,用宣导的方式来揭发对方的罪恶,甚至于有的时候还有大学教授参与笔伐,这些个笔战最初都是以攻击对方为主。在久而久之之后,就更具有思考、更富理论的建议都出现了,终于到最后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大公会议运动的产生。
借着会议来解决教会的问题,这原本就是教会1000多年以来的传统。听众朋友一定也还没有忘记,宗徒大事录当中记载了宗徒时代在耶路撒冷所召开的公会议:讨论外邦人是不是应该行割损礼的问题,伯多禄以宗徒之长的身份主持了会议。公元第四世纪召开过尼西亚公会议。除了教会整体性的会议,还有地方性的,由各地主教所召集的教务会议,以解决地方性的问题。而大公会议必须要由罗马教宗宣布召开,由他亲自或者是委派代表主持,或者至少会议当中所产生的议决,应该要由教宗亲自批准之后予以公布。如果没有教宗的同意,任何大公会议一律都被认为是非法的,不能够产生法律上的约束能力。大公会议的目的是在解决整个教会的问题,而现在教会已经分裂为二,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问题吗?
怎么样能够使分裂的教会再度的重新合一,这是当时基督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所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亚味农时代以后的教会,有许许多多亟待改革的地方。可是,只要教会的领导权还在分裂的情况下,任何的革新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要召开的大公会议必须要先解决分裂的问题,而且按照当时的形势,也只有大公会议才能够解决这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教会史上所谓的大公会议运动。希望借着这一连串的会议,先来解决教会的分裂,然后再去从事教会方面的各种改革。但是,提倡以大公会议来解决问题的人立刻就面临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到底该由谁来召开会议呢?罗马跟亚味农双方都自认为是正统的,双方也都坚持任何会议都应该由他们来召开和主持。
实际上,罗马跟亚味农两方面的其中之一应该是正统的,可是要认定究竟谁才是正统,这真是有待大公会议来解决的问题。大公会议必须要由教宗来召开,而两位教宗知谁真谁假,又必须要由大公会议来决定。为了解决这种两难的困境,并且要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因而就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大公会议说的学说。这个大公会议说的学说的重点呢,是这样的:就是主张大公会议的权力高于一切,它是教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有权来解决教会分裂的问题。它可以承认一方而拒绝另外一方,也可以罢免双方而另外重新另选一位新的教宗。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个学说的内容归纳成以下的三点。第一,就是否认了教宗的权力来自于天主的神学说法;第二,否认了教宗全权之说;第三,以代议制度来替代教宗的独断专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教会的传统势力势必会整个的被推翻。
那么现在我愿意再花一点时间跟您说明一下所谓大公会议说的背景。这个大公会议说虽然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但却不是一种新的理论。从俗世的政权这个角度来看,欧洲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的时候,代议政治的观念呼声相当的嚣张;比方说1295年英国的模范国会和1302年法国的全国三级会议,都是这一派学说的具体表现;欧洲其他的地区也有类似的组织。如果俗世的政府可以容许人民参政,那么基督徒又为什么不能够参与教会的行政工作呢?教会原本在创立的初期就已经有大公会议的组织。
那么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经由这种代表全体信友的会议,在会议当中共同来解决问题。因为教会的头既然已经丧失了领导全教会的能力,那么就只有由教会的肢体来执行任务了。所以从政治观念的发展来讲,大公会议说这个观点是很合乎当代的政治潮流,而对教会传统来讲,它本身还真的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了。可是教会的传统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当中已经不断的在受到挑战。大公会说,正好可以说是这些条件的结晶品。中古初期,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俗世的政权就一再的干涉着教会的内政,甚至于还企图要全面的控制教会;而在另一方面来讲,教会也不断的在侵占着俗世政权的各种权利,尤其是罗马教廷,一直就是以基督教共和国的领袖自居,想要建立他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整个的中古时期,政治和宗教的冲突都导源于这个领导权的争夺。
教会本身的分裂,正好给俗世政权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大公会说,又给了他们一个很合乎情理的法律根据,因为大公会议说,主张统治教会的权力应该是操在全体教友的手里。又根据中古时代所谓的重要分子的法律观念,控制这个全体会议的理所当然应该是属于帝王公侯。这么一来,在过去的帝王公侯所企图想要直接控制教会所没有能够成功的,如今就可以借着控制大公会议来达到控制教会的目的了。俗世政权在自己的疆土权力范围之内所竭力反对的代议制,但是对教会来讲,反而竭尽所能的要支持这个制度。大公会议说,之所以能够盛行一时,正是因为受到了这一般俗世政权的支持。
其实早在西方教会大分裂之前,就已经有好几位的学者主张以俗世政权控制的会议制度来统治管理教会了;像是英国的威廉奥刚,意大利的马西里奥,还有法国的约翰杨登,他们三个全都是日耳曼皇帝,巴伐利亚的路易在反抗亚味农教宗时期的木刻。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大公会议之说的前驱者。今天我们只介绍威廉奥刚的看法。
威廉奥刚,他原本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因为涉嫌在精神派方济会对贫穷的争执而被认为是在宣传异端,所以就被召到亚味农教廷所自我辩护。1328年,威廉奥刚认为不能够在亚味农获得公正的审判,于是他就投奔到日耳曼皇帝路易的麾下,要求政治庇护。而路易呢?这个时候他也正好跟教宗若望二十二之间发生了一些纠纷,威廉奥刚的到来,好给路易增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威廉奥刚就以哲学家的立场攻击教宗的全权,认为太大的权力势必会导致暴政。如果说教宗成了暴君,那就像若望二十二一样,教友就有反抗的权力。为了使教宗不至于沦为暴君,威廉奥刚就提出了以大公会议来限制教宗的权力,而整个教会联合起来的智慧,是限制教宗权力的最大力量。因为教宗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大公会议它却是整个的教会,所以大公会议的权力也应该要高于教宗之上。
好,今天呢,我们节目就暂时的说明到这儿,下星期节目当中我们再继续谈这方面的问题,祝您健康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