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12

1028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04集: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西方教会大分裂(二)比萨会议、康世坦斯大公会议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欢迎收听《朝圣之途》节目。在上星期节目当中,我曾经提到了西方教会大分裂发生之前,早就有学者主张大公会议这个学说,那么我也已经为您介绍过英国的学者威廉奥刚的看法。今天我还要为您介绍另外两位著名的学者。

  第一个是意大利的学者马西里奥,他著名的作品是《和平的甘城》。在《和平的甘城》这本书当中:马西里奥不仅否认了教宗的全权,而且更进一步的认为教会应该完全隶属于国家政权之下,成为政府里的一个部门。教士也一如其他的人民一样,不应该享受任何的特权。他还说,以教会本身的组织而言,一切的权力是来自于全体教友,而教宗、各级教士和行政人员的职权是来自于教友的授权。因此,他们的职权直接的从教友来,而不是来自于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应该是属于代表整个教会的大公会议,那么教宗跟主教就仅仅有执行任务和惩罚罪犯的责任而已。

  威廉奥刚和马西里奥以及杨度等学者的言论并没有在提倡之初就受到普遍的注意。因为他们不过只是日耳曼巴伐利亚路易王的私人辩护者而已。但是,西方教会大分裂出现之后,他们的言论就逐渐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注意。当时的教会已经没有真正的领导人,那么肢体就该起来活动了。连那些原本不承认大公会议权力高于教宗权力的人士,这个时候也都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之下,实在是有借着大公会议来解决所面临的分裂问题。

  在维也纳的亨利兰根斯坦写下了《教会合一与革新建议书》,也就是在解释大分裂是天主用来说明权力应该属于全体的教友,并且还说明大公会议有权罢免教宗;另外还有孔拉德,他说大公会议不仅高于教宗,而且本身也不过是由教会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最高的权力是在全体教友。参加这一类大公会议学说论战当中,最热烈的恐怕就是巴黎大学了。其中呢,有的是为论战而论战,或者是为个人的名利,或者是为政治关系,其中呢,还有人很不负责任的喊说:教宗的数目或多或少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不能够有2位、3位、10位,甚至于12位呢?甚至于还说,为什么不能够每一个国家有一位教宗呢?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学者为了教会的利益,根据学理推动大公会议来解决问题。他们在研究教会的性质之后,认为,当教宗无法执行任务的时候,必须要另外找一个足以替代的机构,这个机构应该是大公会议。不论是有没有教宗的同意,大公会议正可以补充这个缺陷,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支持这个论点。如果说教宗拒绝召开,那么皇帝就应该要负起这个责任来。

  就在这种气氛之下,公元1409年的3月,14位来自罗马、10位来自亚味农的总共24位枢机以及300多位的教会显要在比萨召开会议。参加的还有西欧各政权的代表、神学家和教会法典的专家们。他们以大公会议的身份,从3月到8月,努力的要寻找出解决分裂的途径来。他们曾经要求罗马跟亚味农的两位教宗全都自动的辞职,但是两方面都不同意。于是比萨会议就只好宣布罢免这两位教宗,另外再选出米兰的枢机来当教宗,取名为亚历山大五世。

  结果在位不到一年,比萨会议又选出了若望二十三世。而罗马的额我略十二和亚味农的本笃十三都认为比萨会议不具有合法性,因此都拒绝接受。他们也都各有不少俗世政权的支持,所以也都能够继续维持各自的势力。因此,比萨会议不仅没有解决原来的二分天下的问题,更增加了一个所谓比萨系统的教宗,使局势更加的混乱而不可收拾。

  比萨会议失败了,这说明了在民主的气氛当中,领导人物还是不可少的。教宗既然不能够起来领导教会,那么只有让俗世的政府来越俎代庖了。早在1398年,法国的查理第六就曾经召开过一次会议,他们通过终止对本笃第十三的支持。1407年又开了一次会议,议决了法国教会应该要走国家路线,也就是所谓的法国教会。就在这个同时,波西米亚和匈牙利也有类似的措施。这种情形指出了一个更大的危机,那就是长久的分裂已经迫使各国走向了地方教会,而对教会的统一感到失望。比萨会议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至少已经指出,为了挽救教会分裂的局势,只有合作才是合理而且有效的途径。

  而且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领导这个合作的人,他就是日耳曼皇帝西奇门。正因为西奇门本身已经尝过了政治分裂的祸患,当他在日耳曼境内获得完全的胜利之后,就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身份,深信统一教会应该是他的职责。于是他就决定要召开另外一次的大公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谋取教会的统一之外,还有其他的两个问题也有待会议的解决:一个是教会内部的革新,以及在波西米亚境内胡斯的异端。经过了多方面的努力之后,西奇门宣布在现今瑞士国境内的康士坦丁召开大公会议。

  听众朋友,您知道吗?西奇门他为什么要选择康士坦丁这个小城来召开大公会议呢?原因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康士坦丁是属于日耳曼皇帝的势力范围之内。他的用意就是要避免意大利跟法国的干涉而操纵整个大会。法国果然对开会地点深表不满,不过他还是接受了,并且派了3位著名的枢机。而实际上呢,法国的势力还是控制了整个的大公会议。

  公元1414年的11月,康士坦丁大公会议正式开幕。根据统计,参加会议的有33位枢机,500多位主教,各大学派出的代表合计有2000多位,还有5000多位的神父。代表各国政府的有40位公爵,32位亲王,500多位骑士。每一位出席者又都各有秘书、随员和仆役。《史书》上的记载说,康士坦丁城一时之间增加了10多万人,真的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呢?康士坦丁大公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解决教会的分裂。

1415年,大会先解除了比萨系统的教宗若望二十三的职权,他只好接受大会的决定,同意辞职。罗马系统的教宗额我略第十二也被大多数的拥护者所遗弃,他很有自知之明,先是追认康士坦丁大公会议的召开,而使这个空前的大公会议因着他的追认而取得合法的名分,然后再自动的辞去了教宗的职位;剩下的就是那位亚味农系统的教宗本笃十三了。这位教宗的问题还真不容易解决呢,日耳曼皇帝西奇门曾经亲自到他的处所去拜访过他。大会也推选代表劝他自动辞职,他都拒绝妥协。最后在1417年的4月份,大公会议正式将他解职。三位教宗既然都先后解除了职务,康士坦丁大公会议就召开秘密会议,选出年纪只有25岁的教宗马丁五世。将近40年的西方教会大分裂,也就在1417年的11月马丁五世就位之后宣告结束了。

  康士坦丁会议的另外两个任务,一个是要解决胡斯派异端,这件事情我会在以后的节目当中有专门的一讲,来做详细的说明;至于另外一个任务呢,就是要推派教会的革新。参加大会的人虽然都赞成革新的原则,但是一谈到具体上要如何革新的时候,就因为牵扯到了每一个人的个别利益,并没有具体的结果,非常让人遗憾。康士坦丁大公会议有一条法令是这么说的:构成并且代表教会的大公会议,具有直接来自基督的权力。任何人,不论他的身份或地位,甚至连教宗也不例外,在有关信仰的事物上,在分裂的终止和整个教会的头和肢体的革新上,都必须要服从这个权力。

  另外还有一条法令有这样的规定:从1417年开始,5年之后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再隔7年开第二次,再以后每隔10年召开一次。从这两条法令的内容来看,大公会议的代表们很明显的愿意以大公会议的方式来统治教会,就好像是同一时代的西欧各国所推行的国会制度一样。如果说康士坦丁会议的法令确实执行的话,那么耶稣基督所建立的教会1000多年来的传统势必会一笔勾销。而罗马教宗也势必丧失他直接来自耶稣基督的统治教会的权力,而变成了听命于大公会议的首相了。

  康士坦丁会议的这两项法令注定是要失败的。为什么呢?听众朋友,您不妨想一想。我从三方面来做个说明,第一,西方教会的大分裂已经得到了解决,当然也就消除了当时所以要召集大公会议的迫切需要了;第二点就是康士坦丁会议对教会的革新问题并没有完成预期的效果,这也证明了这个会议的无能,根本上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因为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他们或是因着国家的利益,或是由于地域的冲突,或是因为个人的私欲,因此对革新措施都不能够达成协议;第三就是会议固然可以立法,但是法律的执行就要看以后每一位教宗是不是合作。

  但事实上,自从马丁五世之后的历代教宗全都坚守教会的传统,重新振作教会的领导权威,一旦时过境迁,大公会说自然也就逐渐的消沉了。到了1460年,教宗庇护第二发布的诏书,就已经能够公开声明这个学说不符合教会的信仰跟传统,盛行一时的大公会议运动也就到此结束。不论这大公会议的学说在理论上它有多少的缺点,也不论在实施上面它表现了多少的无能,它至少完成了西方教会的统一。

  那么东西教会的合一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达到呢?我想也许有很多的听众朋友都相信,这应该也是可能的。1438年,教宗欧杰尼第四在法拉拉召开会议,当然他也抱着同样的信念。自从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之后,合二为一一直就是历代的教宗跟西方人士所关怀的问题。十字军东征的任务,也就是在达到双方合一的目的。可是由于东西文化的不同:政治因素的分歧,以及双方领导人物的个人恩怨,这个合一的愿望始终就没有办法达成。教宗欧杰尼在宣布召开会议的时候,合一的时机又再度的出现了,而且成功的可能好像也远较过去要来的大。因为这个时候的厄图曼土耳其人已经在东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君士坦丁堡已经是危在旦夕,随时都有陷落的可能。就如同在第一次十字军的前夕,拜占庭向西方求援的使者不断地来到西方,合一就是他们愿意付出的代价。

1439年,双方勉强签订了合一法案,在文字上东西教会的合一总算是完成了。但是,当东方的代表回到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群众的暴动,连皇帝也不敢公布合一法案。东西教会的最后一次合一的企图,就这样又归于泡影。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希腊教会的重心迁到了莫斯科,离罗马也就更加的遥远了。

  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我们节目进行到这儿,时间已经接近尾声了,所以今天跟您谈的话题呢,就暂时到这儿告一段落。如果说您对我们教会的一些个历史有什么问题,想要知道一些新的东西,都非常迎您能够来信。您的来信可以寄到香港九龙,九龙城邮政信箱第89204号。

  好,今天节目就进行到这儿了,节目最后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下星期同一时间,别忘了空中再会。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