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14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08集: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从教宗马丁第五到利奧第十(四)

上星期我在节目里面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教宗:伊诺森八世、亚历山大六世、朱利二世三位教宗。他们当选的经过,同时也跟听众朋友说明了当时教廷内部腐败的情形。伊诺森和亚历山大这两位教宗,他们的私生活相当的腐败,以及他们是如何的影响到教廷的道德和声望等等的问题呢,我们也都提到了。还有就是朱利二世,他虽然在政治上重振了罗马教廷的领导地位,在文艺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也是我们在上个星期所谈到的话题。
而今天的节目内容呢?我们要为您继续说明的是教宗朱利二世时的所作所为,对教会本身有些什么样的贡献,他的继承者利奥第十的任期内,他的管理教廷的情况。非常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节目。
文艺复兴时代的教会,教会所真正需要的是道德的革新。朱利二世跟他的前任教宗全都忽略了这一点。朱利二世在位的11年内,忙于南征北讨,战争占据了他整个的时间和精力。总而言之,朱利对于重振教会声誉的看法是政治的,而不是道德的。
1512年,朱利宣布召开第5次拉特朗大公会议。这会议除了避免教会再次分裂的危机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具体表现。朱利二世去世的时候,拉特朗大公会议还正在开会当中,教会应该革新的呼声从世界各地纷纷传来。对这些呼声,罗马教宗似乎还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朱利二世的继承人利奥第十。利奥第十,他相当的幸运,亚历山大六世所恢复的教宗国,由朱利二世善加管理和努力扩展。而利奥第十从朱利的努力之下偷取了一部分的声誉,利奥从小到大一直都很幸运的,他是弗罗伦斯的罗兰佐美迪奇的儿子,童年时代他受过很好的教育。
在公元1488年,当他14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嫁给了教宗伊诺森第八的儿子,他也在这个时候呢,就被升为枢机。38岁就被选为是教宗,当他被选为教宗的时候,还不过是个辅祭,所以连着接受神父和主教的神品,然后才举行教宗的加冕就职典礼。
我们知道,弗罗伦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兴,而他父亲美迪奇又不遗余力的推行文艺复兴。利奥从小生长在宫廷里头,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对文艺的爱好,尤其他爱好音乐、诗文跟戏剧。他对任何学者也都是有求必应,凡是给他献诗献文的,都能够获得金钱的报酬。他的身边常常带着一个红色的丝绒袋,里面装满了钱币,随时准备分赠给向他有所求的人,因此呢,他也就有了太阳王的名号。而梵蒂冈教廷经常有音乐演奏会,甚至于他身边还有乐队随时待命表演。他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他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他所活着的年代。
相传他被选为教宗之后,就曾经对他的弟弟说:“天主既然给我教宗的职位,就让我好好的享用它吧。”他虽然在道德方面从来就没有什么玷污,在教宗的任内,他虔诚地完成了宗座的职守。但是他在教廷内的私生活,却看不出他有内修的精神。每一年的秋天,他总是要率领浩浩荡荡的打猎的队伍离开梵蒂冈宫,出外去打猎;而那个村庄就可以获得比丰收之年更多的利润。
教宗利奥君王一般慷慨,已经流于挥霍,不到两年,前任教宗所留下来的积蓄就已经被他花光了,他花掉了三代教宗的钱。一个是吝啬的前任教宗所留下来的财产,一个是当时教廷每年固定的收入,还有就是将来要为他清偿债务的继承者的收入。于是就使得教廷的财物顿时陷入了枯竭。他为了继续完成伯多禄大教堂的建造工程,也就不得不颁布大赦,结果呢,就是导致北方有了大变乱。
马丁路德在韦登堡教堂张贴神学论题,引发出了一连串的宗教革命。在朱利的时代,教会的病势已经是很重了,但是还没有病入膏肓,可是到了利奥第十的时候,已经是无药可救了。然而,当时的罗马教廷对这个情势并不重视,在欢笑与舞蹈声中蹒蹒跚跚的走向了深渊。利奥第十,他不仅是耗尽了教廷的财源,而且也失掉了朱利第二辛苦得来的政治资本。
利奥第十,他一直自称为是和平的教宗,他为了和平不惜牺牲一切。法王路易十二在1515年去世之后,由年仅20岁、野心勃勃的法兰西斯一世继承王位。他立刻采取武力行动,想要夺回路易十二所失掉的米兰公国。1516年,米兰公国战败,与法国签订永久合约。法兰西斯一世,他占领了米兰,他的下一步呢,就是要向南攻取那不勒斯,而教宗国就是他的必经之地。利奥自知不能够用武力跟他对抗,于是呢,就改用外交智慧的方式来取得法兰西斯的欢心。
利奥,他一方面承认法王在米兰的既得主权,一方面又任命法王为罗马教宗跟美迪奇家族的保护人。利奥还在当年跟法兰西斯第一签订了条约,除了很少的修改之外,几乎全都照1438年法国所公布的《布尔热国式诏令》。把法国境内许许多多重要城镇神职人员的委任权都交给了法王,法王也就从此成了法国教会的统治者。这个条约一直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才失去效力。
在当时造成了法国教会更加的走向独立,同时也因为高级神职:像是主教、修道院院长是由法王任命的,被任命的又多为贵族们的子弟,结果就造成了法国的神职界分成了高低悬殊的两个派别。彼此之间逐渐的发生了嫉妒和误会。不过,从教会的角度,我们凭心而论,1516年所签的条约也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这话怎么说呢?那就是在宗教革命之后,法国的教会没有如同日耳曼或者是英格兰一样受到严重的打击,这还得归功于法国政府有力的措施。这话又怎么说呢?那是因为法王既然成为法国教会的统治者,就政治立场来说,他是不愿意跟罗马断绝关系的。他也不愿意容忍天主教的信仰受到任何的改变。到以后的法王亨利第四在继王位之前原是改革派的新教徒,但是当他当了法国国王之后,就改信罗马天主教,这可以说是1516年的条约逼使他不得不如此做。这个条约能够产生这样有利于教会的效果,原本并不是利奥所能够预料得到的。当他跟法兰西斯第一签订条约的时候,他唯一所顾虑的就是如何平安无事的维持教宗国的现况和美迪奇家族的利益。
从教宗尼格老第五到利奥第十的9位教宗,我们统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教宗。因为公元1450年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已经进到了他的黄金时代,而从事推动这项文化运动最热心的是罗马教宗。这段时期也是意大利政治最紧张的时期:揭示弱肉强食,各城邦采取向外扩展的政策来巩固各自的势力和利益。既知是法国军队入侵,使意大利各城邦在强敌压境之下,寻求为自身最为有利的关系。罗马教宗以教宗国国王的身份,被逼卷入了这种政治和战争的漩涡当中,合纵连横从事各种政治上的活动。因此,罗马教宗又有意大利君王之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统治整个的意大利半岛,而是因为他们和其他意大利的独裁者一样,以平等地位来分治意大利半岛。
推动文化和从事政治活动,很明显的都不应该是罗马教宗的本来任务。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的热心而又不遗余力呢?这当然就是欧洲局势,尤其是意大利的政治局势所促成的。中古时代的那种基督教共和国的观念早就已经成为过去了。西欧的几个重要的国家都在忙着发展自己的命运,像日耳曼正忙着如何为哈布斯堡王朝奠定基础;法国正处在百年战争之后,百废待兴,忙于法国本身的统一工作,而逐渐的走向专制主权;而百年战争之后的英国呢?因为战败而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上的土地,引起了国内贵族们的不满,导致30年之久的蔷薇战争,最后才由亨利都铎建立了专制王朝;至于意比利半岛,也从分裂步向了统一,从消灭回教国家而走向了纯基督教国家。
这些国家实际政治的发展,历代的罗马教宗不能不清楚认识并且坦白承认基督教共和国的理想已经根本就不可能实行了。既然是如此,唯一可以采取的政治路线就是跟这些国家妥协。基于现实政治的原则,罗马教宗也就只好忍痛默认跟法国之间的有伤教会权益的《布尔热国式诏令》;另外呢,就是跟日耳曼之间的《维也纳协定》,退守意大利,因为这里是他权力的根据地,可是在当时的意大利政治上,是一片的混乱,不能不采取合纵连横的政治手腕。在这种情况之下,罗马教宗就被迫于形势,而不能够以领袖自居,只跟其他的领袖一样平等对待,变成了意大利的众位君主之一了。在政治上,罗马教宗固然是已经失去了他的领导地位,但是他毕竟还是罗马传统的继承人,而罗马也是基督教会的中心。
因此,从教宗尼格老第五开始,历代教宗都推动文艺复兴不遗余力。一时之间,艺术家跟人文学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罗马也就逐渐成了意大利的文化中心。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非常幸运的可以瞻仰这群文艺复兴的天才大师们遗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一时代的罗马教宗们对文艺的贡献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这几位教宗,他们不论是为了保护教会俗世的利益,或者是为推动文艺来美化梵蒂冈教廷。这些教宗都给人一个很坏的印象,那就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非常非常世俗化的一面。很明显的,他们已经把本末给颠倒了,他们所做的跟教会需要他们做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无论是教宗的政治权力,或者是一座外表雄伟富丽的教堂,都只不过是教会应用的手法,而不是他刻意去追逐的目的。
文艺复兴教宗他们竟然错以方法为目的,以俗世的价值来替代精神价值,这也正是当时的教会所面临的真正的危机,它的严重性远远的超越了亚味农流亡或者是西方教会大分裂。因为这两者都只是暴露出教会在组织上的弱点,而教会的世俗化所暴露的确实是教会在思想上的偏差和精神上的缺陷。
这也就难怪,在教宗尼格老第五继承教宗职位之后的70年,马丁路德倡导改革宗教的时候,立刻就获得了四方的共鸣,宗教革命一发不可收拾。这并不是出于少数改革者个人的天才,而是在已经世俗了的罗马教廷,已经失去了他反击的力量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朝圣之途》节目呢,就播讲到这儿了。我们为您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教宗,还有他们和西欧各国之间的政教关系,那么在下个星期呢,我要开始为您介绍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基督教世界的一般平民百姓的宗教生活,还有其他的一些相关的事件。我们非常欢迎听众朋友到时候能够继续按时收听。
今天在《朝圣之途》节目最后,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更愿仁慈的天主赐给您他的平安喜乐,下星期同一时间,别忘了空中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