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14

1618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14集:新教的产生(二)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2)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教宗良第十为了继续建造伯多禄大殿,派人到世界各地宣传,好能够得到足够的捐款。所以就以颁布大赦的方法,鼓励教友们多行善功。有些派出去宣讲的人竟然言过其实,歪曲了教会的道理。因而,逐渐有人开始责怪教廷颁布的大赦事件。由于德国的特殊政治社会的背景,引发了德国人对罗马教廷的不满。这是上星期我们在《朝圣之途》节目当中所谈到的概要。今天的节目要介绍马丁路德在整个大赦事件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大赦事件所引发的教会危机,欢迎收听。

  马丁路德利用了教廷宣讲大赦的不当,公开宣布了他那只靠信德,不必要行任何善功便能够获得救恩的新理论。他在1517年的10月31号,在一次激烈的讲道之后,就在威丁堡大学的教堂大门上,按照该大学的习惯,他对许多神学问题,尤其是对大赦和一般善功的价值问题提出了挑战,总共提出了95条论题。

95条论题当中许多攻击滥放大赦的理论,固然不是无的放矢;但是其他的论题大大损伤了大赦的道理。马丁路德的论题虽然沿用了大学论文的传统方式,却立刻传遍了整个德国,争辩也就接着展开了。路德发挥了他演讲的长才:他有动人的声调,活泼的想象力,再加上他那扣人心弦的言辞,有的时候表现出细腻的热情,有时候又大胆的痛骂,甚至于连最粗鄙的词语,他也不怕加以运用。这种争辩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全德国,接着在整个教会激起了巨大的影响;同情他的如潮似涌,反对他的也像排山倒海。

  教宗良第十,起初并不加以重视。认为只是各修会的修士们:奥思定会和道明会之间的争辩而已,但是不久就懂得了事关重要了。1517年,路德仍然自认为是教会的忠顺分子,但是逐渐的,他被许多神学家的批评和挑战,激得恼羞成怒。大赦的问题已经转为次要了,所讨论争辩的都是灵魂得救与否的基本信德。他一再的加以强调:为灵魂的得救,只需要信仰,用不着善行,他甚至于还想改革整个教会。

1518年,教宗良第十召他去罗马答辩,他拒绝前往罗马。良第十不愿意把事端扩大,或者是闹成了僵局,于是就以温和的方法对待他。命令了一位当时最有权威的神学家----加耶坦枢机去与他对谈,让马丁路德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加耶坦对路德很是友善,但是很坚定地要求路德放弃不当的言辞。路德拒绝加耶坦枢机的要求,不但不放弃自己的谬论,而且还要求召开大公会议来裁判他的言论。他甚至于肯定地说:大公会议也能够错。教宗良十世将路德的事件在枢机会议上面提出来,经过深长的讨论之后,在1520年6月对路德颁布了《主,请起》的诏谕:正式宣判路德的道理,并且限定他在60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了。路德在还没有得到罗马当局的这种决定之前,曾经写信给朋友说:我已经痛下决心,无论罗马当局如何处理,我都满不在乎了。

  这段时间内,他所散布的著作和言论当中,声明他的谬论是: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司祭,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公会议的权力;除了圣洗和圣体之外,应该放弃其它的5件圣事。

  当教宗的诏谕送到了他手上的时候,他为了表示轻视,就在威丁堡大学的教堂内,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将诏谕烧毁。教宗良第十,只好在1521年1月将路德开除教籍。从事件一开始,教宗一直谨慎的处理。因此,在这件事情上面,教宗良第十是不应当受到谴责和批评的。

  路德到底具有怎么样的人品呢?他的人格特质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要把路德的人品确切地刻画出来,还并不容易呢。因为这并不在他具有什么样特别复杂的个性,很难使人了解;而是因为在许多人的想象当中,他已经成为一个神话性的人物。已经成为一切可能的善与恶的象征了。而真正的马丁路德:既不是什么妖怪,也不是什么圣者。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创新的思想,这是他性格当中颇为吸引人的地方。然而,他常常缺少自制力,有时候到了粗俗僻野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当他发怒的时候,他会像失去理智的人那样的讲话。他的言论当中有些真的是虚伪欺罔,有些字几乎是凶恶怪戾,而令人惊异呢?

  不过,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仅仅只凭借着他著作当中的那些热烈而又过于激烈的言辞来批判他的话,这也并不全然是公平的。如果从他的言论当中断章取义,当然就有不少句子呈现了他疯狂的气质。他常常是想什么就说什么,毫不谨慎。他不是伪君子,也不是刁滑的外交家,但是他却会以一种鲁钝的简朴来撒谎,并且曲解真理。

  在神学问题上,谁要是与他的看法不同,他都鄙视他们犹如仇人一样,会肆意的侮慢对方。他并不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家,他自相矛盾,但是又不为所困。为了对抗天主教友,他做了圣经的三项辩驳,但是他却禁止他的同伙有不同的意见。

  马丁路德被开除教籍之后,情势对他很不利。皇帝查理五世宣布他不再受法律的保障,许多大学,包括了代表欧洲学术力量的巴黎大学也在内,都宣布反对他。英王亨利第八也曾经抨击马丁路德。当时却有日耳曼的诸侯为了政治上的利益冲突而介入了这场风波,特别是马丁路德所在地的封主,也就是萨克松尼的选侯,把路德带往法特堡,并且加以保护。马丁路德就在此时此地将《圣经》译成了德文。萨克松尼的这位选侯准许路德的朋友们放弃天主教,还准许司铎结婚。

1525年,路德自己也跟一位离开修会的修女结了婚。当时德国的皇帝查理第五去了西班牙,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诸侯们自动的就组织了一个联盟,为的是保护圣教会。领导人是查理第五的哥哥斐迪南大公爵,以及日耳曼南方的主教兼诸侯;而跟路德应和的诸侯跟萨克松尼选侯则组成了道谷联盟。

1526年,德国的国会为了避免引起内战,做了以下的决定和公告:在即将召开的大公会议解决彼此的争端之前,各国诸侯在其所辖的地区,可以自由选择或约束他所愿意的宗教。因此,不少的地区改变了信仰。1529年,国会又再公告说:在召开大公会议之前,不容许再有改变信仰的事发生。公告发出之后,有6位主教和14个城市起来反对这项公告。因此,他们被称为抗议教派,或者是称之誓反教派。而在我们中国,一般翻译为基督教或新教。其实基督教这个名词是包括了一切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连天主教和东正教也包括在内。所以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我暂时就用新教这个名词。

  皇帝查理五世一直都不放弃天主教和新教之间达成协议的希望,所以在1530年再一次在奥格斯堡召开会议。新教徒在会议当中陈述了他们的看法,他们编写了所谓《奥格斯堡信条》,这是新教教义第一次汇集的正式纲要。足以表明路德的思想,所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隔年,新教徒组成了一个名叫司马开德的军事同盟,形成了一种政治势力,而且还拥有一支军队呢。日耳曼境内分成了两个水火不相容的阵营,造成了绵延不绝的内战。一直到25年后的1555年,彼此在奥格斯堡签订了合约,有了一段暂时性的和平。

  合约的内容可以综合成3点:第一点,是他们根据1530年所定的奥格斯堡信条,路德教派在日耳曼帝国境内的地位与天主教相同;第二点,帝国境内各地区的宗教信仰应该由诸侯领主来决定,而不是由一般百姓自行决定。假如有人不愿意接受该地区诸侯所选定的教派,那么他们就必须要离开这个地方,到他想去的地方,而不必改教;第三点是,凡是神职人员兼任诸侯的主教或修道院的院长,他们就只能够私自、个别的改信路德教派;而在改信路德教派之后,他也就丧失了他的封地,因为土地并不属于他们继承的产业。

  《奥格斯堡合约》签订之后,至少在表面上,和平降临到了日耳曼境内。根据条约的内容,我们看出来,由封建的领主来决定百姓的宗教信仰;也就是说,一般百姓没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们信仰哪一种宗教,得受封建领主的控制:领主要百姓信什么教派,百姓就得信仰什么教派。从此之后,受谁管辖便得信奉谁的宗教,这句话也就成了德国公民权的惯例。当然了,日耳曼帝国境内宗教统一的形势也就正式结束了。

  在《奥格斯堡合约》当中,这种由封建领主来决定人民的信仰原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这项原则至少在当时对这股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潮流给予一种固定的限制。也从这时候开始,日耳曼的疆土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领域。平民百姓各随自己的领主,皈依不同的派别而不再有争执。

  新教徒不承认教宗和大公会议的权威,不接受教会的训导权,也不接受主教和神父的祝圣,以及弥撒圣祭,还有对圣母玛利亚及圣人圣女的敬礼,圣事与善功的补赎价值,告解圣事,一部分的圣经解释等等,只保留了天主圣三的道理和对耶稣基督神性的信仰。

  《奥格斯堡合约》签订的时候,马丁路德已经在他的故乡埃斯勒本去世9年之久。这时候,德国北部、瑞士、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和英国都已经改了教,法国境内正在试图改教。

  本来他对自己的改教似乎应当要知足的,然而事实上,他的晚年却笼罩在愁闷的心情当中。在他生前,已经看出来他自己在许多点上是失败了。无数的社会动乱,虽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但是,他的偏激思想却是真正的导因。他也曾经为他所亲眼目睹了德国道德的衰颓而悲伤。他蓄意想要改革教会,但是却造成了教会的分裂,这显然不是他史料所及的。他愿意使在德国的教会摆脱罗马的政治权利统治,结果却把各国的教会放在世俗君王的权力之下。使他更生气的,应该是他的徒弟们之间的争斗。连他所坚持的只要信就能得救,以及圣体圣事的道理也被他的门徒们反对。他确实不愿意看到弟子们的分裂,但是,路德言论的本身就已经注定了非分裂成无数的派系不可。

  他自以为对圣经有精确的研究,他只认定他个人对圣经的看法。不容许别人也有神恩以解释圣经,他实在是缺少了圣人们的谦虚。他掘开了教会分裂的洪流,给信仰基督的世界造成了470多年来长久分裂的遗憾。

  听众朋友,下星期我将在《朝圣之途》节目当中分别给您介绍瑞士、法国、英国、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改教运动的情况。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节目就进行到这儿了,祝您健康愉快。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