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各位前賢。
2025
十月
14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15集:新教的产生(三)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在上星期节目的最后,我曾经做过今天《朝圣之途》节目内容的预告。那么今天呢,我就按照预告的内容一一的为您做介绍和说明。产生于德国的路德教派,不久之后就获得了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普遍支持;不过,这种局面乃是基于政治的因素。原来半岛上的三个王国:瑞典、挪威和丹麦,早在十三世纪末年的公元1297年卡尔麦联盟的时候,就在丹麦国王的权力下合二为一了;但是到了1448年,瑞典几乎独立自主。
瑞典教会与罗马教廷分裂的导火线是这样的:乌普沙拉地方的总主教,古斯达夫托洛莱和行政长官斯杜尔之间的权力争执,而斯杜尔竟然下令监禁总主教,并且还强迫他辞职。当时的教宗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斯杜尔开除教籍,同时又向瑞典颁布了禁令。就在这种情况下,丹麦的国王,克里斯汀二世,扬长直入瑞典,释放总主教。就在1520年,总主教就为丹麦王克里斯汀二世加冕,成为瑞典国王。克里斯汀二世又把总主教的政敌以及几位重要人物处死。在瑞典的历史上被称为是斯德哥尔摩浴血记。瑞典人民大为气愤,于是就爆发了革命。一位信奉路德教派的名字叫做伐沙的信徒被拥立为国王,于是,路德教派就进入了瑞典。
丹麦国王克里斯汀二世本人也是倾向于路德教派的。1523年,克里斯汀二世被放逐。在克里斯汀第三世,于十年之后的1534年统治丹麦之前,新教趁机进入了丹麦、挪威和冰岛。克里斯汀三世继王位之后,命令路德的朋友和学生名叫布根哈根的拟定了一份和日耳曼新教徒地区所有的组织法完全相同的《教会组织法》。新教进入斯堪迪纳维亚的方式比较的高明,由于在日耳曼地区所获得的经验,是由国家元首下令改奉路德教派,并且宣布为国教。
天主教的财产全都被查封和没收了。但是为了避免悖逆民意,对外表的礼仪尽量的减少更动,只是逐渐的在不知不觉的散布路德的言论,以至于民众几乎察觉不出来信仰的内容已经有了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天主教几乎已经完全被取缔,而外表的礼仪却仍然和天主教最为相似的原因。
曾经被条顿骑士会所统治的波罗的海地区,也开始在1525年有了分裂的现象。条顿骑士会的会长亚伯特,改东普鲁士为俗人管理的公爵国。亚伯特的哥哥在1539年以后成为里加的总主教,他把新教带到现在俄罗斯境内的里福尼亚。
库尔兰和爱沙尼亚在1562年之前都一直信奉天主教。这一年,哥德哈总督把库尔兰改成一个普通的公爵国,也推行《奥格斯堡信条》,而且也和亚伯特一样,把库尔兰公爵国划归到波兰王的统辖。把爱沙尼亚让给已经接受了新教的瑞典,原来属于瑞典的芬兰也和瑞典一样,成为新教的地区了。
接下来我要为您说明瑞士改教的经过。瑞士的改教运动早在1519年就已经开始了,是由一位名叫沃尔利克慈韵礼的教区神父所领导的。他是苏黎世城内的一个本堂神父,在当时,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宣道者,在理论上深受路德的影响。但是和路德派也有着根本不同的地方,比路德更为彻底。他不但取消了天主教的一切礼仪,摒弃了弥撒圣祭,捣毁了圣像、苦像和祭台,甚至于抛弃了一切的圣事。路德派至少还相信耶稣基督实实在在地隐藏在圣体中;而慈韵礼,他只认圣餐礼是一种纪念耶稣基督受苦难圣死的仪式而已。在这一点上,路德和慈韵礼的信徒之间起了激烈的争执,甚至于到了后来和《奥斯堡信条》、《瑞士信条》都不相同了。
慈韵礼的道理在苏黎世赢得了瑞士国内大部分人的拥护,但是联邦当中仍然有7个坚持信奉天主教。于是,慈韵礼派和天主教派之间演变成为政治性的战争。慈韵礼率领信他的教徒去攻打天主教联邦的时候,不幸阵亡了。天主教派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在签订的和平条约当中,天主教和瑞士新教被列于同等的地位,从此,瑞士联邦也就分裂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两派。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自从路德改教之后,新教就分成各种不同的派别,彼此对立。路德教派的言论就有许多的矛盾,路德总也不敢从他自己的逻辑结论当中提出什么原则来。他把组织、敬礼和教会的权利委托给世俗的军长去处理。在瑞士,除了慈韵礼之外,还有一个比慈韵礼影响更大的卡尔文教派,甚至于还远传到瑞士国境之外的许多地方。教主卡尔文根据路德的言论原则,做了确切而清晰的结论,给新教建立了强而有力的组织,因此也确保了新教的生存。
卡尔文是在公元1509年,生于法国北部皮卡蒂省的诺戎。他比路德小26岁,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家庭,曾经攻读过法律和神学。当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开始镇压新教徒的时候,他便到瑞士的巴塞尔去避难。1536年,卡尔文就在这个地方发表了《基督教原则》这本书。书上除了说明只信圣经和善行无益的论调,强调专靠信心便能得救的谬论之外,还更大胆的提出了所谓的预定论。他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人类灵魂的得救和受到处罚都早已是由天主从永远就预先决定,不能够有所更改的。意思就是说:天主早在创造人的时候,就已经预定某些人升天堂,某些人下地狱的说法,而天主的这种决定是不能够更改的。事实上,在今天的新教各派都已经舍弃了他这种骇人听闻的道理。
卡尔文稍后到达日内瓦,并且在日内瓦定居下来,马上就成了日内瓦的领袖,从事整顿树正、改善风俗的工作。他在日内瓦根据政教合一的原则,组织了一个神权政治共和国,实施严格的管制。他独裁的作风引起了人民的不满,遭到了驱逐。但是在2年之后,他又被驱逐他的人召回,而以胜利的姿态回到了日内瓦,从此之后,一直到他去世为止,卡尔文的角色是日内瓦的教主兼君主。
卡尔文和官员们取得协调之后,制定了一部新宪法,交由牧师们去执行。由一个由6名牧师和12名长老所组成的法庭,实行专断的裁判权。这个法庭享有很多的特权:可以尺夺参加圣餐权,禁止参加会议,宣判放逐,还可以把不肯悔改的人交付给世俗法庭。这种种裁判和一切严厉的处罚,也都以卡尔文的马首是瞻。
他的健康不佳,只是他的精力充沛;他律己很严,过着淡泊的生活,但人也很严厉。在日内瓦,娱乐是犯禁的:跳舞啦,掷骰子啦,夜间喧哗啦等等,全都是禁止的。对玩纸牌、看小说和刻意的修饰发辫的人常常会被抓捕,送到监狱里头;甚至于在教堂里头听道理的时候,打瞌睡也被当作是犯罪的行为。唯一可以阅读的只有《圣经》而已。所有与他意见不同的人,他都视为是异端:不是处死刑,就是把他们放逐。
他在日内瓦创办了研究院,造就培养了新教教义的讲师,派往许多地区去传教。日内瓦城因着卡尔文的努力,竟然成了一座改教运动的模范城,被当时的人称作是誓反教的罗马。新教在当时能够传到法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甚至远播到匈牙利,大都是因为从日内瓦派出去的传教士们的努力。再有就是在日内瓦出版的各种新教观点的书籍,随着所派出去的传教士流传到了这些地区。
卡尔文,他是一位天才型的筹划家。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而且又具有一个神秘的心灵。他聚集了征服者、布道宗徒和领袖的才智于一身。可惜的是,他缺少了信徒应该有的两种基本德行:那就是真实的谦逊和福音的慈善,甚至于是连仇恨我们的人都要爱的那种慈善。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在天主教和他所倡导的新教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超越的铜墙铁壁。信仰合一的希望,真不知道还需要等上多少个世纪啊。
路德改教之后不多几年,他的著作就开始传入了法国。但是不久之后,就被卡尔文的教义取而代之了。新教在法国起初发展的很慢,因为法国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统一的王国,国王的权力可以遍及全国各地。法王法兰西斯第一世在开始的时候对新思想表示的相当的优容,但是,当新教徒把侮辱天主教信仰的宣传品张贴在王宫的大门上,甚至于掠夺天主教的圣堂,捣毁圣母及圣人圣女们的圣像时,法兰西斯第一忍无可忍,并采取了断然的措施,逮捕新教徒,还处以火刑,而这种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卡尔文教派的新教徒竟然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被烈火烧死的刑罚,吸引了更多的人对新教的同情,新教的传教士先是在小民、工人和小商人当中宣传。到1560年之后,已经开始在贵族,而且在王族当中赢得了信徒,甚至于还组成了一个政党。当然,也就危及了王权和国家的治安;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也就爆发了,这种残酷的内战延续了几乎40年之久。
这其中政治的因素反而多于宗教的因素。信奉新教的亨利第四依照法律继承了王位,而大多数的法国人民仍然是天主教徒,对这位信奉新教的亨利第四宣誓反对到底,国内真的是危机四伏。亨利第四认真的权衡法国的情况,他深知法国绝对不可能容忍一个新教徒当他们的国王;更何况,他在两派神学家们的辩论当中发现到新教的理论不充足,使他的信心发生了动摇。最后,他毅然放弃了新教,诚心重返他本国的国民所信奉的天主教。
欧洲各国的君王当中,只有亨利第四是最为开明的,准许法国人民信教自由而不加以强迫。他在明宪宗的时候,1598年颁布了世界文明史上著名的《南特诏书》,昭告全国百姓给予宗教信仰的自由。新教徒也一样可以享有公民应有的全部权利,也可以担任一切的职务。
改教运动开始的时候,现在的比利时、荷兰被称为低地,隶属于西班牙的国王查理五世。就在他即位为王的时候,新教已经从德国传到了低地。查理五世虽然严加禁止,但是改教的人仍然不断。到查理五世的儿子菲利伯二世在1555年继承王位的时候,已经很难加以钳制了。政府压制越严,人民的反抗也就越大,甚至于把西班牙的军队驱赶出境。北部七省就在1579年宣布独立,成立荷兰王国。卡尔文教派执政的省份,天主教的各种礼仪被禁止,违反的人就被处死。所以有不少的教友殉道,许多神父、修会会士也被杀;连路德教派也在被清除的行列。低地的南部7省暂时仍然受到西班牙的统治,保持了天主教信仰。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朝圣之途》的节目就播到这儿了,下个星期我将要为您介绍欧洲其他地区,像是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等地改教的经过。非常欢迎您下星期同一时间准时收听。节目的最后,也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天主的恩宠与平安常与您同在!下周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