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23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28集: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繁荣(二)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欢迎收听《朝圣之途》节目。从上个星期的节目开始,我们有了新的单元,介绍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繁荣情况:所介绍的是法国神职界的革新和新兴修会的发展情形,这个时期的法国圣人辈出,上星期所谈到的大圣人是圣味增爵。他创立了遣使会,并且从事神职人员的整顿工作,以及他所创办的各种慈善事业。在上个星期节目最后,我们讲到圣味增爵在圣路易斯玛利雅克的协助下创立了仁爱修女会。打破历史的传统,修女不再是在隐修院内度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仁爱修女会开创了修女抛头露脸从事慈善事业的先例,而且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今天在《朝圣之途》节目当中,我们就从这儿开始。
到目前为止,仁爱会的修女们已经遍布世界各国。在她们的岗位上传扬基督的博爱,她们的人数已经接近5万人,可以说是会员人数最多的修会。我们中国在解放之前,就有不少的遣使会神父和仁爱会修女,我们习惯称这些修女是白帽子修女。原本仁爱会的修女的头上所采用的只不过是当时法国乡村妇女的装扮。白色的帽子是以后为了防止强烈的日光照晒而采用的。在无形中代代相传,因而成了仁爱会修女的特征。不过,到了1964年,为了配合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通过的《修会革新法令》,她们已经放弃了那不合时代潮流的飞机型的大帽子,改戴一般女修会的头纱了。
凡是圣味增爵所见得到的任何痛苦患难,他没有不立即设法救助的。像是被判刑到皇家舰队的船底去摇桨的罪犯,被回教徒的海盗俘虏,又被卖到非洲去当奴隶的教友,他就派遣遣使会的会士去救助他们。圣味增爵还为被战争蹂躏的地区发动了普遍的募捐运动,把发放救济品的人员加以组织和训练。这么一位具有组织天才的圣味增爵,真不愧是现代天主教福利会的先驱。你知道吗?他还在街头设立炉灶煮粥煮汤,分给穷人;他还建立工厂,设立孤儿院、养老院、失业者的收容所。总之,各式各样的慈善救济工作,他都经手创办了。
所以教宗良十三在1885年特别尊奉他为慈善事业的主保,而他也确实当之无愧。当圣味增爵以80高龄在1660年去世的时候,遣使会士的足迹已经从法国抵达到了意大利、波兰、爱尔兰,甚至于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而他所栽培出来的许多主教、神父,仍然继承他的遗志,努力不懈。
追随圣味增爵致力于整顿神职界的健将,还有一个名叫欧利耶的神父。他也和当时的许多神父们一样,把教会神职人员的身份当做是晋升的阶梯,因而才加入了神职界;因此开头几年的生活很腐化。被天主圣宠感召之后,和白吕尔、圣味增爵走得很近,因此受到他们的熏陶和点化,逐渐的改变自己的生活,决心成为圣善的司铎,不再随波逐流。
他也和白吕尔、味增爵两人的看法一样,认为如果要陶冶培育有志当神父的人,建立修道院实在是当务之急。但是,想要培育出良好的神职新生代,就必须先要有优良的师资。于是,欧利耶就在他所培育的神父当中选拔出一批最优秀的给以特殊的训练,让他们成为修道院的优良师资。这就是苏比斯修会创立的目的。很可惜,欧利耶却以49岁的英年早逝。好在,在他去世的时候,苏比斯修会的神父们已经在法国的好几个地方管理着修道院,还有的已经分派到加拿大。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在世界各国陶冶培育了无数优良的神父们。
十七世纪,在法国还有一位对宗教生活的伟大改革家,就是圣若望欧德。圣若望欧德在1601年生于诺曼蒂省,加入了白吕尔的祈祷会。他是一位民间的宣道员,率领着一批神父,布道一百一十几次,每一次延长6个星期,有的时候还更久,吸引了大量的听众,成效相当好。他也像圣味增爵一样,深深感觉到民众最需要的莫过于圣善的司铎和牧者,因此脱离了祈祷会,好能够为神父们另立修会。他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在修道院里栽培圣善的神职人员,一个是进入民间去宣传主基督的福音。
前面所提到的创立修会的神职人员,都是生活在法国的教会。现在我们也提出几位其他国家的神父。为了整顿神职界,他们曾经做过哪些努力?最著名的是一位德国的真福郝泽斯。他在德国为在俗的神父们创立了一种善会,神父们住在一起度着团体的生活。可惜当他去世之后,这个善会就宣告解体了。不过,他的精神仍然屹立不朽,即便是在今天,各地方为了提高教区神职人员的素质所建立的善会,所有规章的蓝本都是以真福郝泽斯当年所写的为基础。
当时的神职界在各种不同的影响下,素质都比以前要高,而且也更忠于自己的神守。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不停的改革以后,仍然有不少俗不可耐的主教存在。他们之所以当选为主教,多半是由于国王的宠幸,而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圣德和功绩;好在德学兼修的主教跟神父不乏其人。我只提出两位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最具影响力的神父,供大家参考:一位名叫鲍旭爱,另外一位是费乃龙。他们两位都是法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作家,而且都是热心出众的主教。
鲍旭爱是十七世纪中叶经常去听圣味增爵的星期二神修训话的一个年轻神职人员,因此而对司铎的职位获得了高尚的观念。他生于1627年,死于1704年,他是一位有名的演说家。他的那些逐日讲道词和对亡者的追悼词,都是教会修辞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而他的才华并不以此为限,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雄辩家,对当时所争辩的宗教问题,他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他还写了很多道理和热心两者兼筹并顾的福音默想的圣书。使得许多阅读他著作的教友们在心田上获得了丰富的灌溉,影响可以说是置身且具的。他和他所崇拜的圣奥思定一样,从他那小小的梅奥克斯主教府向普世教会发射着耶稣圣道的光芒。
费乃龙主教,他是前面所提到的圣苏比斯修道院所造就出来的学生,生于1651年,死于1715年。他的才华也是多才多姿的,他对演讲、著作、教育、哲学、护教学和神学都有卓越又超群的贡献,他的精神豪迈而维新。很可惜的是,他倾向于圣教会所摒弃的激进主义,和鲍旭爱主教展开了笔战。好在当他知道这种运动被教会所摒弃的时候,他也就声明放弃他对激进主义的支持,表现了对教会完全的服从。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种修会在十七世纪的状况。像是创会历史比较悠久的修会,对宗教生活的革新也有不少的功绩。方济会、道明会这两大托钵修会,对新时代的需要也有所革新和适应,特别是方济会的别支,加布遣会发展的非常迅速。公元1700年,在1800座会院当中,共有会士3万人。而在专务默观祈祷的隐修会当中,不少已经逐渐松懈的会院又恢复了原有的严谨生活。
像熙笃会的郎赛院长重振熙笃会的工作劳苦功高。郎赛院长也曾经和当时的许多贵族少年一样,从小就被他的父亲决定了他的前途,献身于熙笃会。目的是为了获得许多隐修院中丰富的职务,连从来没有去观察过的修会也都包括在里头。起出因为修院资产丰富,他的生活自然是俗化。
到了31岁的时候,他忽然痛改前非,把以前那种贪求世俗快乐的生活,一变而为忏悔补赎的生活。他把原本可以享受属于院长的一切职务全都放弃了。只留下了特波拉一个地方,而且规定了最严厉的规矩:长期的守大斋,终身谢绝吃肉,每天操劳的工作,严守静默。于是这座不但会规废弛,会员人数逐渐减少的会院,忽然之间会员人数大大的增加起来,而且还成了其他的许多会院的模范。他们一直到今天仍然遵守着圣伯尔纳多所定定的最严厉的修会。这种严守会规的修士,在西方常常被称为特拉波会士。这个名称就是来自郎赛院长所领导,经过重整后的特拉波修院。而在中国,则习惯称它们为苦修会会士或熙笃会会士。
谈过了神职界,也谈过了修会革新的情况,接着呢,就为听众朋友谈一谈十七世纪的时候,一般教友们在宗教方面的生活情形。到底跟我们现在的教友生活又有些什么不一样?
我们可以这么说,西方的社会在十七世纪的时候相当具有宗教的精神,比起中古世纪来一点儿也不逊色。没有信仰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宗教方面到处表现出活力,维系着家庭的生活和工作。一般主日和重要的教会节日一律停止工作。从十七世纪中叶起,到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为止,遵守教规的情形从来没有像这段时期那样的普遍过。每个月领圣体的习惯也非常普遍;当然,犯罪和恶名昭彰的人代代都有,但是并没有绝迹,连教廷里也是在所不免。
但是,违反了天主的诫命和教规的人,都会自认为是罪人,痛改前非的动人榜样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一旦回头之后,终身做着严厉的补赎。像前面我所介绍的郎赛院长,他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十七世纪教友生活严肃,最显明的证据就是宗教性的书籍大量出版问世。在法国从来没有出版过那么多的书;不只是教人如何祈祷、如何热心的书,就连教义和圣人们的传记也都种类繁多,即便连讲论高级神修跟神恩的书也都编撰了不少。不但是大量的出版,而且是普遍的被人研究和阅览。
此外,讲道人员所收获的成绩,也是当代教友生活严谨热诚的最好证明。宣讲、布道成了这个时代显明的特色。每一个天主教国家都有他们特别吸引民众的演讲家,像是葡萄牙耶稣会的维耶拉神父,他年轻时去巴西传教,成绩斐然。回到葡萄牙之后,在本国布道,影响力也很大。
而法国在这个时期的许多讲道人员还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像鲍旭爱就很使教友们所惊羡;而耶稣会士布尔达鲁,按照当时的人所下的评论,认为布尔达鲁更驾乎鲍旭爱之上呢?他甚至于一直连讲4个小时,听的人丝毫没有倦容。他能够毅然、大胆、毫不客气地指斥时代的弊病以及王公大臣贵族们的错误,而不会因此而得罪他们而惹祸。王公、大臣、贵族以及整个社会都爱听他大声疾呼,提醒、唤醒他们不要忘了福音真理。这是今天社会所没有办法办到的。
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朝圣之途》节目就进行到这儿了,非常谢谢您的收听,在节目最后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愿天主的恩宠与平安与您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