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23

1150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31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宗教纷扰(二)

1231231

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您好!

  我们在上个星期的节目当中了解了哲学大师迪卡尔、物理学大师巴斯格两位伟大的学者对宗教信仰的贡献;此外,我们也谈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之后,杨森异端对教会、对信仰所造成的宗教纷扰。杨森的朋友沙西兰替死去的杨森传播着杨森的异端思想,在巴黎附近的王岗,那座熙笃会修女的隐修院成了杨森异端的温床。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探讨杨森异端的后续情况,以及法兰西主义。

  教宗乌尔班八世严禁了杨森的书籍之后,王岗的独修者们起而替杨森辩护,其中有一位名叫安当阿诺德的,正是修女院长安杰利奎阿诺德的弟弟,出版了一本名叫《屡领圣体》的书。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叫教友们避免经常的去领圣体。他要求教友们每一次领圣体之前,要有严格的准备和灵魂圣洁的必要,才可以领圣体。这固然是好,但是这样的圣洁的要求的确是非常难以达到的标准。安当阿诺德忘记了圣体圣事并不是德行的报酬,而是预防罪过,增加精神力量的天粮。他这种矫枉过正的要求教友先要有圣德,结果却使得教友们远离了圣德的源泉----耶稣基督。

  为杨森派的人来讲,这是一种克苦和谦逊的考验,甚至于造成了王岗的修女们中有些人因了虚伪的谦逊,竟然不领临终圣体而死去。纷争是越演越烈,而这个时期,即便是连世俗人对神学问题的兴趣也很浓厚,思想界形成了拥护和反对王岗的两派。反对杨森派的人把杨森异端的主要思想归纳成了5个重点呈给罗马教宗。教宗伊诺森第十在1653年判定杨森的思想是异端,这么一来,杨森派再也没有回避的余地了,或者是承认错误,要不就是被当成了异端。然而,他们的作风却不像马丁路德,一旦被教会正式绝罚,就与教会决裂,背道而驰去了。

  杨森派的人认为,他们既然是为了整顿教会,就必须要留在教会内,而不是与教会分裂。这一点,是他们引以自负的。于是就拟定好策略,而且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说清楚了,也就是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表面上屈服,而面对教宗的宣判,他们声明说,反对我们的人所举出的那5点理论既然是异端,我们自然弃之唯恐不及。

  不过,在杨森的著作中,并没有那5点。说实在的,书中并没有那么具体明显的词句,但是那的确正是杨森的思想。教宗所宣判要处罚的,也正是因为那就是杨森的异端之所在。杨森派请到了天才作家巴斯格替他们辩护,因为巴斯格有一个妹妹也在王岗的隐修院,而且这个妹妹对杨森的学说中毒很深。巴斯格不明旧理,在被玩弄和被利用的情况下,以他那生花妙笔为他们辩护。

  巴斯格知道,最好的战术不是自卫,而是采取攻势。他认为,杨森异端最大的劲敌就是耶稣会士,因为耶稣会士在任何一点上都是跟杨森派针锋相对的。耶稣会会士不但是根据脱利腾大公会议的精神,劝教友们要勤领圣体,而且对杨森思想的每一点都坚持反对。

  杨森派说人性已经被原罪彻底的破坏了,耶稣会士却坚持原罪并没有解除人的自由意志和克胜仇敌的力量;耶稣会的神学家针对杨森派的严酷主义,在为听告解司铎所写的书里,除了天主的诫命和教会的规矩之外,尽力的不给行告解的教友们加增其它的责任。可能有些耶稣会士在这一方面太过宽松了些,因此落人话柄,被讥讽成是道德观念宽松。巴斯格就特别在他写给致省内某人的信函里大势攻击。

  巴斯格所写的这些偏激而欠公正的篇章,满纸的冷嘲热讽,用意就是要使人讥笑耶稣会士,转而同情杨森派。但是到后来,巴斯格对他自己所写的这些东西心存悔恨,觉悟到这一批人以玩弄的手段利用他的才华。他绝对没有意思要与教会决裂,并且在他临死之前与教会和好。但是他那无情的嘲讽所留下的伤害,却是永远都没有办法弥补了。因为从巴斯格开始,常有对耶稣会士道德观念宽松的控告。

  杨森派和法兰西主义派看到了这种控告,无法离间耶稣会和教宗之间的紧密关系,于是又控告耶稣会为目的而不择手段。批评耶稣会在英国是自由思想者,在南美洲的巴拉圭是社会主义者,在中国和印度是偶像的崇拜者。杨森异端以后的历史,只是一连串的遭到处罚,而他们总以伪装屈服和阳奉阴违的敷衍,戏剧性的反复演变而已。他们自以为拥有真理,只有他们真正的了解教义。因此,当他们受到谴责的时候,就假意恭顺,不做任何的辩论,但是对自己的错误始终就不肯放弃。巴黎的总主教努力的要使王岗的修女们诚心悔改,但是终究是徒劳往返,只得愤慨的说:这群修女们纯洁犹如天使,但骄傲却犹如魔鬼。

  公元1667年登上教宗职位的教宗克勒孟第九,虽然因为秉性仁善恢复了教会内的和平,也只是暂时的使杨森异端偃旗息鼓而已。到十七世纪的末期,祈祷会会士奎斯莱尔所写的一本名叫《对新约圣经的道德反省》的书出版之后,纷争的死灰又再度燃烧了起来。在他那虔诚默想福音经文的糖衣下,把杨森的异端又复活了起来。教宗克勒孟第十一在公元1713年以《天主唯一圣子》的通谕处罚了奎斯莱尔的学说。原本可以使纷争练级了,但是杨森派,其中还包括了好几位主教,居然向罗马呼吁,召开大公会议,把第十四世纪末年西方大分裂的时候提倡大公会议高于教宗的谬论又重新唤起。

  这种纷扰几乎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才告平息,甚至于在宗教的纷争当中又扯上了政治方面的问题。不得不离开法国的杨森派领袖又在它的发源地荷兰和比利时找到了避难所。哎,还真的是难缠呐,他们就在乌特勒支的主教那儿定居下来,那是一个自称为唯一真天主教的小教区。一直到今天,还仍然维持着裂教的态势。这个杨森派的教会一向人数就不多,现在他们有3位主教,大概有1万多名教徒。

  杨森异端的严重性,我们不能够只从分裂的教徒人数上来衡量。这些教会内部的纷扰,前后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对教会造成的损害实在是不小。在杨森异端所波及到的地区内,尤其是法国跟荷兰、比利时,杨森异端的情绪感染到天主教家庭的思想相当的深,而他的余毒却一直存在到二十世纪的初叶。以至于造成了教会的气氛:敬畏多于爱德,对天主公义的惧怕减低了对救主耶稣的慈爱,而不敢多领圣体。而他们那种对教宗所做的宣判,一再的阳奉阴违的态度,无形当中所养成的桀骜不驯的情绪,而那些无尽无休的纷扰和争辩,在教会里也种下了纷争不睦的趋势,使得教友痛心而敌人称快。即使杨森的信徒无心,但是实际上却助长了无神主义的繁衍和进展。

  今天在节目最后的一部分,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法兰西主义。当你一听到这个名字,我想你一定想到了,这莫非是这个主意起源于法兰西?是的,我们称之为法兰西主义,就是因为最早拥护这种主义的就是法国的神学家和法学家。那么,什么是法兰西主义呢?你也不难明白,顾名思义,就是对教会的行政,所有的一切、企图、态度和思想的综合,目的在限制教宗的权力,不让教宗管理、领导在某一国内的教会事件。因为这种思潮起源于法国,我们就统称这种思潮是法兰西主义。其实法兰西主义由来已久,并不是十七世纪中叶的产品。早在十三世纪的末年,法王美男子菲利和教宗鲍尼法斯第八之间的冲突当中就已经露出了端倪。这种思想究其根本,则是起源于大公会议高于教宗的谬论。

  很不幸的,在十四、十五世纪之交的西方大分裂和当时所召开的康斯坦丁会议就已经形成了。法国的君王和政府的官吏在对抗教宗的权力时,他们自称是根据古老的惯例和历代教宗所赋予的特权。其实是专制的君主们一种很自然的倾向,他们很难容忍外来的势力干涉到他国内的行政,把教宗对他国内的教会事务的管理,看作是越俎代庖,尤其是触及到了国家的现实利益的时候更加的明显而剧烈;何况是像路易十四那样的一位彻底极端的独裁君主。

  从1643登上王位,到他亲自亲政,最后到1715年去世,跨越了十七和十八两个世纪,在位72年之久,国运昌隆,不断的开疆拓土,提倡文学艺术,几乎只有中国的康熙、乾隆可与之相比。法国在他的统治之下,可以说是一个极盛时代,达到了最高峰,足以雄视全球。

  路易十四原本是一位很诚挚的教友,他对王位也有着高尚的理想,以天主在世的代表为己任,富有保护教会和信仰以及在其本国内维持真正宗教秩序的使命。而这种观念原本就是热心教友应该要有的态度。但是一旦被误解,就会产生傲慢,如果本身英明能干、雄才大略,就更会因为唯我独尊而傲慢。再把国家的利益跟本身的面子、光荣混为一谈的时候,就必定加倍的专制独裁。像路易十四这么一位国君,哪能够逃避这种诱惑呢?他的口头禅就是震级国家,他所认为的国家也包括了教会在内。

  路易认为教宗应该要少干涉法国教会的事情,然而他自己却常常想要干涉教会;再加上在他的左右的王公大臣,对法兰西主义的思想更是朝朝暮暮,心心念念。路易十四的不正确、不公正的倾向也就更加的危险了,所以他与教宗之间的冲突势必在所难免。

  潜伏已久的冲突就在1673年为了一件看起来次要的小事猛烈的爆发了。在路易十四而言,处心积虑的刻意的小题大做一番。根据古老的惯例,当国内某教区的主教出缺的时候,法国国王享有治理教区的特权。路易十四想要把这种特权扩展到全法国所有的教区,而当时的教宗伊诺森十一为人特别的严厉不说,对教会的权利绝对不肯让步。他眼看着路易十四的擅权是在神权的范围之内,滥用世俗的权利,曾经三次谕令路易十四要他放弃滥用职权的行为。路易十四认为有损他的颜面而大为激怒,于是他在1681年召集法国的神职人员大会做他的后盾。

  鲍须爱主教受了当代思想的影响,对法国教区所久已享有的特权也非常的重视。但是他也深爱教会和教宗,一直想努力使这件冲突和平解决。他对教会的统一发表了美丽的说辞,对教宗的权利也设法予以保全。法王路易十四对这样的说辞大表不满,要求鲍须爱要重新草拟一份宣言,清楚的声明法兰西主义的思想。鲍须爱一再的考虑之后,终于撰写了被称为四点声明的历史性文件。把法兰西主义的思想,顺序排列出来:第一点,教宗对国家的俗世无权过问;第二点,对神灵方面的事件应该按照康斯坦丁会议的规定来处理,因为大公会议的权利高于教宗;第三点,教宗的权力只能够在符合大公会议的条文与法国教会的惯例之下施行;第四点,教宗的决定只在全教会同意之后,才能够成为不能更改的宪章。路易十四下令在全法国的修道院宣读讲授这些声明。

  听众朋友,路易十四跟教宗伊诺森十一之间的冲突将要如何解决呢?我们留待下个星期再来讨论,祝福您健康愉快,下周再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