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23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33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宗教纷扰(四)教会在十八世纪的情形(一)

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您好!
在上个星期的节目当中,我们谈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宗教纷扰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法王路易十四以法兰西主义的思想和教宗伊诺森第十一之间的冲突长达11年之久,终于因为路易十四的明智,向教宗做了让步。但是,法兰西主义的遗毒却延续到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后才告结束;这也说明了激进运动和半激进运动的起源、错误之处和这运动最后的销声匿迹。最后一部分谈到的是改教运动之后看到教会的分裂:教廷也好,国王也好,都想到恢复信仰的一致,他们以说服的方式或是以强制的方式推动的结果是以说服的方式稍稍是有成效。而法国的路易十四、英国的詹姆斯二世采取强制的方式,在法国虽然并没有引发革命,但是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还造成了国内经济社会方面的危机。在英国引爆了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以《权利法案》的法令限制了教会的发展,教友们也受到相当不公平的待遇。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来看看在德国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德国,它经过了十六世纪的宗教战争之后,又遭逢了1618年到1648年30年长期战争的痛苦。战后,又呈现了满目疮痍、民穷才尽的状况。30年战争原本就不是纯宗教性的,战到后来却变成了纯政治性的。对打的双方,德法两国实际上却是在争夺欧洲的霸权地位而已。历任的教宗们努力的斡旋,想要使双方能够和平解决。经过四年的努力磋商之后,终于在1648年签订了《西发里亚条约》,使得德国前后扰攘长达150年的政治和宗教的局势才算是平稳了下来。
在政治方面,在德国境内形成了343个独立的小邦,神圣罗马帝国只是拥有虚名而已。在宗教方面呢,也确定了公元1555年《奥格斯堡条约》所签立的原则,德国人应该追随各国小邦的君主所信奉的宗教。《西伐利亚条约》仍然承认君主有改革宗教的权利;这样的结果形成了各小邦拼凑而成的联邦,每一个小邦国的诸侯们都在实行着宗教独裁。
当时的教宗克勒孟第十坚决的不肯承认这些不道德的反人性、反宗教的原则;也反对条约当中的不征询教会同意就擅自加上处置主教和修院财产的条文。教宗的反对只是徒然,因为事前就不顾教宗的希望,是。。。。。。。。。。。里程碑。
在条约以前的时代,教会能够借着他的元首宗教的声望,指挥全欧公共生活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欧洲各国的国君自己处理自己的国事,已经不在乎教会的意愿。奉教国家的国王也逐渐的把教会当作是一个国家政府内的机构了。政治人员算是正式抛弃了奉教的观念。在这条约之前,不论各个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是如何的不同,还都是以隶属于基督的教会,靠着同一信仰,同一教廷;这一条精神锁链着彼此联系在一块儿。可是条约之后,欧洲成为一群大大小小的国家,各自被他所属的专制君主统治者。本国的利益便是各国最高的法律。
在这种局势之下,国与国之间如果有了争执,便只有兵戎相见,靠着战争的胜负来解决问题了。欧洲宗教和政治的一致已经完全的被破坏。面对的这种信奉同一个神,同一个耶稣,却彼此分裂的怪异现象,无论是天主教或新教的各教派,都曾经有一些心胸宽大的人非常的痛心于这样分裂的怪异形式。
在德国十七世纪的后半期,环境已经有利于彼此的接近。路德派那种出奇的狂热已经减低了,不少王侯们的家庭里头,也有不少又返回了天主教里。这有利于合一的思想已经开始在散布着,非正式的接触也正在建立着。
就是在这么一种气氛之下,德国誓反教中一个名叫莱布尼兹的学者起来鼓吹合一。他学问丰富,在文学和科学、神学跟历史、哲学和法律上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莱布尼兹旅行全欧洲奔走呼号,期望着彼此能够合一,也幻想着重建欧洲的政治统一。莱布尼兹正式担任和解角色的适当人选。他与天主教的各层人物都有交往,尤其是和法国的鲍须爱。他们两人之间信件往返,互相讨论了10年之久。这两位卓越的人物抱着合一和寻求真理的精神,令当时在他们周围了解他们在做什么的人,看到他们如此诚心寻求可能使双方教会能够言归于好的努力,都深觉得感动。可惜最后因为两人对教会的观念大相迳庭,没有办法调和,双方教会合一的努力终告失败。这次的失败使得两个破裂的教会长期的和平谈判也宣告结束了。
虽然仍然有人想要在这方面努力,也都只不过是小小的试探而已,没有什么大规模的举动。只有等到十九世纪的末叶,大公运动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再开始双方教会合一的可能。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人,对威胁一切启示宗教的新敌人还能够组成共同阵线,一致对新的敌人----无信仰的怀疑派。因为无信仰的思想在十八世纪已经逐渐的侵入了基督宗教的知识界。一段音乐之后,我们就一块儿来探讨教会在十八世纪的情况。
西方世界在十八世纪起了重大的变化。政治方面原本只占次要地位的国家,如今已经跻身于强国之林了。例如,俄罗斯帝国在彼得大帝和凯瑟琳大帝两位开明君主的经营之下,国势逐渐的强盛;普鲁士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崛起;英吉利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手中夺得了海上霸权,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彼岸的北美洲取得了广大的殖民地;不久之后,北美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在争取独立的战争当中获得了胜利;波兰却遭到了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强的瓜分,从独立国中除了名。
从教会历史的观念来看,十八世纪值得我们关心的是在内部酝酿着动荡,这远比这些外在的成就要来得更大。十八世纪的几次大型战争,其实更好说是思想战,人类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观念。想把这些新观念建筑在科学上,所有的知识分子却怀着过分的雄心,妄想着要廓清一切神秘而明白一切。部分天主教或各种新教教派的整个基督宗教在知识界遭到了无情的打击,把宗教当做是人智未开时所逐渐孕育形成的古老神话,已经不值得重视它、信仰它了;甚至于相信人的智慧可以无休止的进步。科学万能,能够解决一切的问题,人性是完美无缺的,已经被压抑太久,应该是让他自由发展他一切的本能的时候了。
西方世界的人就是这样幻想着可以走向人间的天堂,西方的社会便向着法国大革命逼近着,目的是想要改造整个社会的旧秩序。在十八世纪中,教宗的权威已经低落了,奉教各国的君主正想要摆脱教宗对他们的影响力,加强自己对本国教会的控制和管理。于是便对耶稣会施加猛烈的攻击,在自己国内要排除耶稣会,更强迫教宗要解散耶稣会,因为耶稣会是教宗最有力的支柱。所以,想要摆脱教宗的影响力,就得要先解散耶稣会不可。
虽然知识阶级的一部分堕落了,庆幸的是,民众都还保持着自己的信仰,而且天主也不断地护卫着教会,教会在当代也不断地有圣人辈出。为了抵挡随法国大革命而来的考验,教会还有足够的力量,不但没有被击倒,反而经过了这次的锻炼,在俗世中更为纯洁坚强起来了。接着呢,我要一项一项地为听众朋友们做说明。
首先跟您谈到的是无信仰的自由思想派。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人放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大部分都是行为不检点的我行我素者。不过总归是少数分子,舆论也都不支持他们。到了十八世纪,这股无信仰的逆流已经逐渐的渗透到知识界。这个当中的理由很多,新兴教派的改教运动,科学的进步,唯理主义的哲学都影响着知识界。
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在天主教之外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而他们又以圣经作为他们信仰和敬礼的唯一根据。既然抛弃了天主教的信仰标准,当然也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信条、教义和礼仪。于是,信仰意识的力量非衰退不可。教会与教会互相对立,各自拥有各自的信徒,各个都自称自己的教派,是代表着耶稣基督的真正教义。这些个各不相同的教派,既然自称是根据圣经,结果又都自相矛盾,怎么能够使人信服呢?而且又要人怎么样去相信谁呢?
早先的传统天主教被认为是启示的宗教,已经这么的久了。而今,忽然的被抛弃视为是腐败的;信条和道理,被认为是已经不纯正的,并且还染上了种种的迷信,这怎么能够不令人怀疑是否真的有一个天主启示的宗教呢?新兴教派攻击天主教,不就是间接的助长了无信仰的发展吗?
我们接着再谈谈唯理派的哲学是怎么样的助长无信仰的发展。新兴的哲学的确对信仰的影响是更大的。在前两讲的时候,我曾经提到的哲学家笛卡尔,他以怀疑来证明一切的知识,这实在是给唯理派铺好了路。他本人有很深的信仰,对天主教的信理虽然没有用怀疑的方式去证明,但是其他的人就不愿意把任何事由怀疑当中去剔除它,因而就以为是人的理智就是一切真理的来源。
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坚持说,一切结论都是要由理智这个前提当中去推出的。也就是说,凡是超出人类理智的,都被这些哲学家看作是荒谬或者是武断。宗教事物当中,只有理智能够了解,才认为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像奇迹、预言以及人类理智所无法领悟的奥迹以及超性的启示等等,则被视为是无稽之谈。对神明的敬礼,只是道德的行为,也只是合乎自然理智的生活。这些我们称为自然神教。
其他的人就更加的离谱了,洛克和修莫硬要说知识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所谓灵性的观念,尤其是有关天主的存在,以及人类灵魂的不死不灭的观念,都没有根据。我们就称抱持这种思想的人为无神论。
各位听众朋友,在今天我们节目的最后一部分,让我们在一块儿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科学的进步会导致无信仰气氛的蔓延。我们知道,十七世纪的时候,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兴趣很浓,他们很喜欢辩论有关圣宠或是讨论祈祷的境界这一类的问题。一直到了十八世纪,知识分子的兴趣就转移到了科学的发明上了,他们都愿意做物理学家或者是自然科学家。十八世纪,所有的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的物理实验室,所发表的科学性的作品也犹如雨后春笋。
十七世纪前期的笛卡尔、伽利略、巴斯格以及十八世纪后起的牛顿、莱布尼兹发现了宇宙间的几种基本定律。他们的高足弟子更是扩大了人类知识的宝库;物理、化学、自然科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原先看作是神秘的现象,也都找到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这些科学的进步与宗教的信仰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想就留待下一次的节目当中再为您做说明了。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朝圣之途》节目就进行到这儿,祝福您健康愉快,天主的恩宠平安与您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