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23

1585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35集:教会在十八世纪的情形(三)共济会、教宗权力低落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欢迎收听《朝圣之途》节目。在最近几个星期的节目当中,我们所谈到的主题是圣教会在公元十八世纪的情形。我们首先介绍了十八世纪的时候,一般无神主义的思想造成了一种唯物的无信仰逆流,这种唯理主义的风潮逐渐的影响了教会。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改教运动,而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像孟德斯鸠、伏尔泰、卢骚等人,还有所谓的百科全书派,共济会主义者,几乎控制了全欧洲的舆论。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已经把思想界领进了反信仰的错误途径上了。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我在前两个星期的节目里头已经谈到过伏尔泰、卢骚以及百科全书派的作者迪德罗,还有达朗贝尔;再加上普鲁士的帝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加以推波助澜,推动所谓的启蒙运动。因此,在德国、奥地利,许多大学的教授们都染上了仇视教廷和教宗的思想,以及唯理主义的精神,连各大修道院的教士们也都受到了这股无神主义的逆流影响。而无神主义者随后又获得了所谓共济会的一个秘密组织的协助,因而使得这股逆流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似的,在不久之后就传遍了整个的西方世界。

  上星期《朝圣之途》正好讲到这儿,今天我就先把这个共济会再做一些补充说明,然后我们的节目将进入另外一个子题,那就是我们要来谈谈在十八世纪中的几位教宗们与西欧各国的君主之间权力消长的情况。

  共济会这个秘密会的最早起源,一直都没有被人完全的弄清楚过。按照一般的了解,共济会的名称由来可以上溯到中古世纪。在当时指的是泥水匠所组织的工会,人数庞大,也很有影响力,当时的国王和教宗也都曾经赋予他们一些特殊的权利。以后他们也招收泥水匠以外的人为荣誉会员,这些荣誉会员在好些个地方个别开会,到最后这些荣誉会员与泥水匠彼此分离,组织了秘密会所,从事慈善救济,还有哲学研讨,更进一步还从事一些政治活动。

  到了近代的共济会,是在十八世纪的初叶,产生于英国。创办人当中最最活跃的是一个从法国搬迁到英国的誓反教牧师的儿子,名叫戴扎桂利耶。他在伦敦成立了大会所,我们可以称他是共济会所的鼻祖。共济会由英国传入欧洲大陆,到了十八世纪的后半期,无论是在欧洲或是美洲大陆都发展的快速而惊人。

  近代共济会秘密会所的成员大多是贵族和士绅,也还没有与教会为敌。他们对天主还保持着模糊的概念,把天主看成是宇宙的大工程师。他们创立会所的宗旨是为了友谊互助,对一切宗教都采取容忍的态度。在法国,竟然连修会会士、主教、神父们当中也有人加入了这种秘密会。这对天主教而言真的是很不明智的举动,因为这些秘密会的聚会所逐渐的被伏尔泰和百科全书派的思想所污染,大多数的人开始跟教会对立为敌了。这种现象在英语系的国家,像英国以及北美洲,他们的态度还算是比较温和的;而在意大利、西班牙以及中南美洲的国家,也已经相当普遍的与教会对立,唱着反调,而态度最尖锐的就要算是法国人。

  十八世纪的教宗们眼光都很明亮,很快的就看出了这些秘密会对信仰的危机。于是在公元1738年的时候,教宗克勒孟十二世就清楚的下令禁止天主教各阶层加入这种秘密会。公元1741年,教宗本笃十四世更加重申这道禁令。可惜,当时的人都把这道禁令当做是耳边风,置若罔故。因为这些教宗们的权威,在十八世纪的欧美社会当中,即使是在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中,已经是大为低落了。

  十八世纪的罗马教廷事实上没有像其他的时代那样有过不能称职的教宗,或者是在世俗的事情上过分的纠缠不清的教宗。继承伯多禄职位的教宗们各有千秋。我们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末叶,教宗伊诺森十一世的时候,他还能够以教宗的声望与教廷的权威,迫使法王路易十四放弃在罗马的特别治外权。但是伊诺森十一世去世之后,接连的几位继承教宗职位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像亚历山大八世当选的时候就已经将近80岁,不到两年就去世了。他的继承人伊诺森十二世登基的时候也已经72岁了,他也是十七世纪的最后一位教宗。他使路易十四废止了所谓加里岗4项条款,而且还颁布了禁止使教廷声望受到损毁的公告。因而使得偏袒亲戚们的这种不良的风气至少在原则上是告于终止了。教宗伊诺森十二去世于1700年,正好是进入十八世纪的开始。

  正当在举行新的教宗选举的时候,在欧洲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使欧洲的政局陷入了一片复杂混乱的状况。新当选的教宗克勒孟十一世,由于他自己觉得无法胜任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教会现况,所以他迟迟不敢接受教宗职位的重责大任,最后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而实际上,他是完全无法把握当代的政治。那个时候的欧洲君主们所缔结的和平条约,也真的漠视了宗座和教会的尊严。随后的伊诺森十三世,在历史上只留下了稀少的痕迹。

  本笃十三世则热爱神学,他是一位圣善的人物,曾经在担任培瑞文图的总主教任内有过良好的表现。但是他当选为教宗的时候,已经是75岁的高龄,也因此只有任由他的亲信摆布的份儿。接替本笃十三世的是克勒孟十二。他以热心著称,但是登上了伯多禄宝座时,已经是一位78岁的老人了。他既瞎又病,常常是卧床不起,宗座似乎是即将被欧洲政界给遗忘了。

  公元1740年,选出教宗本笃十四世继续伯多禄宗座之位。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教宗,知识相当的渊博,精通教会法典,而且又好学深思。他那有关《列品》与《教区会议》的著作,一直到现代都还很受欢迎。教宗本笃十四世天性很和蔼,人也达观欢乐,也有着意大利学者所具有的那种无伤大雅的虚荣心。他以坚强的意志力,运用他个人的声望和友善的态度,周旋于各国之间,来抑制在各国政府里所酝酿着的那股对教廷的仇视态度,还有那站在政府的背后不断的鼓吹着唯理主义的思想家们。他可真的是煞费苦心,甚至于还与伏尔泰有过礼貌上的来往。他赢得了唯理主义者与非天主教的教外人士的赞扬。但是在实质上,他所获得的却很少。好在本笃十四世,他并没有在主要的事件上妥协,他的聪明才能使得一个多世纪以来,使处于低潮的教宗声望提高了不少。

  随后有克勒孟十三世、克勒孟十四世以及毕约六世。毕约六世一生酷爱艺术,他在1799年去世的时候,18世纪也接近了尾声。罗马教宗们对传教救人都很热心,常常以超性的眼光来看事情,并且也努力的维持着信仰的完整。他们的圣德虽然都很高,但是在十八世纪也没有能够阻止教宗权威的低落。

  教宗们虽然是大声疾呼,提醒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勿忘道德和正义的原则,不但是在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应该要遵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无可奈何的是,教宗们虽然是谆谆告诫,但是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则是听者渺渺;社会各阶层对教宗的呼声已经不再加以尊重。因此,在1772年,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国难以隐藏侵略的野心,竟然将波兰这个国家予以瓜分的时候,教宗对这种破坏正义的暴行竟然是无力阻止。

  为了抗拒宗座谆谆告诫的道德和正义的原则,杨森派异端在法国竟然和法兰西主义者结成联盟,坚决的抵制教宗,一直到法国境内爆发了大革命为止。这些冲突和争斗也大大地影响了德奥两国。一个名叫洪太英的两国主教在1743年出版了一本论文,取名为《论罗马教宗权限》。他把以前在君士坦丁会议所武断的一些法兰西主义所标榜的论题重新点燃起来,一再的声明教会的最高权力不属于教宗,而是属于主教团。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再次的激起了反抗罗马宗族的情绪,甚至于是在奉天主教的奥地利。皇帝若瑟二世竟然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不少僭越教会权力的笑剧,因而被历史学家称之为若瑟主义。

  下面我就跟您谈谈这位奥地利君王若瑟二世的一些做法。若瑟二世在1765年登基,死于1790年,他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怪人。他的心地并非不善,但是野心太强大,作风也不激。他从小就受到伏尔泰和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下定决心想要做一个在十八世纪所流行开明专制的君王。他不顾民意,却想要给人民谋福利。在宗教信仰方面还算是热心虔诚,因此,他就以改革教会来自我期许。但是他又独断独行,并不去征询教宗的意见。

  这样的观点不是很矛盾吗?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有国王才有在物质上或是在道德方面为人民谋求幸福的责任。在他看来,教会不过只是辅助他完成这份责任的许多机构中的一个而已。所以,他不但想在国家的事情上限制教宗的权利,他还想单独对教会的事情制定法律。因此,只要一碰到特殊的事件,他就严厉的禁止奥地利的主教们去向罗马教宗请示。比方说有关婚姻阻碍的豁免问题,他还严格的要求主教们,没有政府的同意,不得公布教宗颁布的法令。他任意的划分主教们管辖的教区和本堂区,关闭了许多的修道院,对那些专务清修的隐修院开刀。他认为他们的静观祈祷的生活是一种无事的反省,对国家、社会、世道、人心毫无用处,他也取缔各教区的修道院,代之以中央修道院。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他就曾经以嘲弄的口吻讥笑若瑟二世说:我那位管理教堂的弟兄。正因为他连教堂里的诸多细节都要插上一脚,予以干涉。他制定了每一个教堂应该要做多少台弥撒,应该要唱哪些圣歌,甚至于教堂里的祭台上应该要点多少根蜡烛。更好笑的是:他竟然命令人死后不要用棺木,而应该要改用布袋。贵为一国之君,竟然制定这样琐琐碎碎的条文和命令,真的是会让人禁不住的想笑。

  他所表现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只属于国家的教会。而罗马教廷的分裂,这也正是教宗毕约六世所不能够接受的。教宗决心要亲自到维也纳去跟奥地利的皇帝若瑟二世展开争辩。向这位古怪的人物召回教会的权利,大家都劝阻教宗,但是教宗毕约六世坚持非去不可。若瑟二世对教宗毕约六世的造访给予盛大的欢迎,也答应了教宗许多的事情,不过等教宗返回罗马之后,一样也没有照所答应的去实行。

  对于若瑟二世这种统治方式,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四面响起了不满的怨声。可巧的是,他正在这个时候去世,他的弟弟利奥保德继承了奥地利的王位,取消了他哥哥所颁布的许多琐碎又可笑的法令;但是所谓若瑟主义的幽灵仍然在奥地利留存了很久。类似若瑟主义的观念不但是在奥地利,而且是几乎所有的天主教国家里,像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等,都可以见到君王反抗教宗权力的表现。他们不承认教宗有直接向他们的属下及各教区的主教发号施令的权力,也自称能够直接任命主教。有些教宗向本笃十四为了爱好和平,对他们有很大的让步,君王们都得寸进尺,仍然继续对抗;尤其是当哲学家们赢得了君王大臣们同样的看法时,公开的争斗也就开始了。他们先向耶稣会集中攻击,为什么要攻击耶稣会呢?

  我们留在下星期节目当中再做说明,祝您健康愉快!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