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23

1088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36集:教会在十八世纪的情形(四)耶稣会遭到强烈攻击

1231231

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您好!

  上个星期在节目当中,我跟您报告了十八世纪的教会,面对当代的一股无神主义,反宗教思潮的逆流,造成了教宗权威的低落。在许多天主教国家里,都能够察觉到所谓若瑟主义的幽灵,各国的君主也起而反抗教宗的权利。教宗本笃十四世为了爱好和平,对这些君王们做了很大的让步,但是君主们却得寸进尺,仍然继续反抗,甚至于更演变成公开的争斗。他们先集中力量,全力攻击耶稣会。今天《朝圣之途》节目的内容就是要跟您说明,为什么这些天主教国家的君主们竟然会集中力量来攻击耶稣会呢?而耶稣会遭受到这么强大力量的攻击,他们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整个的事件对教会的影响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就详细的为您说明清楚。

  十八世纪的时候,欧洲各主要国家为什么要集中力量来对付、攻击耶稣会?那是因为这个在十六世纪由西班牙籍的依纳爵罗耀拉所创立的修会,200年来对教宗而言,常常是最坚强有力的支持者,这成了各国反抗教宗权力的最大阻碍。对有意要取消教会权力的各国君主们都想要必须先除掉耶稣会而后快。而十八世纪时候的耶稣会,大约1770年的前后,在欧洲以及南北美洲、亚洲、非洲等传教区,会士们已经增加到了23000多人。这当中有司铎,有读书修士,有辅理修士,还有半数的初学修士,大多数的会士是留居海外的传教士;他们共有800座会院,700间公教学校,还有将近300个传教站。

  耶稣会从创立以来,对教会有着卓越的贡献:对传教,布道,教育,宗教教义的争辩,维护教会的权益,或是对王侯贵族善尽听告解司徒的职责。时时处处忠于宗座和教廷,和不信的、反宗教的思想不断的斗争。他们以各种方式来维护教会的权益,攻斥异端邪说,热烈的维护着教宗的权利。这种忠于宗座的态度也就必然的引起了与罗马教廷敌对的人,像法兰西派、杨森派以及政府各级官员的仇视。他们为了攻击和反对耶稣会,组成了利害相同的联合阵线。他们认为,攻击耶稣会就是打击天主教本身。

1761年的时候,伏尔泰就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一旦消灭了耶稣会,对耻辱便算是站在有利的地位了。他的意思是说,对粉碎消灭天主教就会容易的多了。其实,外邦以为耶稣会是天主教会的化身,这个看法根本就是错的。因为耶稣会并没有一般人所想象的力量和影响力。天主教国王们的宫廷官吏们利用种种的借口,把一些个人的错误,非常巧妙的全都归咎在耶稣会的身上。更有甚者是只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捏造了许多的事情,为的只是要拼命的攻击耶稣会。

  在对土耳其的战争中,即使是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各国政府首长与外交人员都没有像在取消耶稣会的斗争当中那样的忙碌过。而耶稣会也只不过是许多修会当中的一个而已。

  首先展开破坏耶稣会的是葡萄牙。国王若瑟一世是一个懦弱的人,他已经变成了宰相蓬巴尔的傀儡。而蓬巴尔自己呢,却早已经被哲学家们的学说所洗脑。蓬巴尔用尽了各种方法,欺污、羞辱耶稣会士,取消了耶稣会士们在宫廷内听告解、讲道理的职务,寻找各种方式来污蔑耶稣会士。就像他以葡萄牙在巴西的南部,印第安人反对解散慕道村,而大动干戈的纷扰事件为借口,来诬告耶稣会士。正巧在1759年有一天晚上,不知道是谁向国王的马车开了几枪,这正好给了蓬巴尔有机可乘,大加利用。于是他便控告说,是耶稣会暗中干的。第二天清晨开始把葡萄牙全国境内的耶稣会士全部逮捕。有218人关进了幽暗的地牢,整整关了18年之久,直到蓬巴尔死后才被释放出来。还有许多会士则被像畜生似的装进了船舱的底层,然后把他们载往教皇国的海岸边,把这些身上一无所有的会士们丢弃在教皇国的海边。教廷驻里斯本的公使向葡萄牙政府提出严正的抗议,连带的也被驱逐出境。

  而法国政府又是以什么样的借口消灭在法国境内的耶稣会士呢?导火线则是在中美洲安地列斯群岛中的马丁尼克岛的传教区经济遭到破产,当地耶稣会的会计为了帮忙接济美洲各地的传教经费,于是就向大商业去投资。就在英法交战的时候,开往传教区的运货船被英国军队所俘虏,传教区的经费也因而破产,许多重要的连锁商人连带的跟着破产。这宗案件移交到最高法院去审理,而法院里的官员不是杨森派就是法兰西派。于是,法院以及相关单位都一致认为,这真是一个报复他们所憎恨的耶稣会的大好时机。法院于是就做了不实的宣判,判定设立在法国的耶稣会是非法的,就在1762年,他们要求政府加以取缔。法王路易十五世,他虽然反对,不赞成这种做法;可是在1764年,路易十五世,他终于在取消耶稣会的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教宗克勒孟十三世虽然曾经坚决的抗议,也终归无效。

  而在西班牙的耶稣会算是最顺利的了。耶稣会当时在西班牙以及海外殖民地上已经有6000个会士,国王加禄三世也非常的虔诚热心。教宗与国王的关系相当的友善,会士们相信必然会受到虔诚热心的加禄三世的保护。很不幸的是,政府的官员们对宗座相当的不友善,决心要取消耶稣会,他们竟然在国王的面前诬告耶稣会士们阴谋不轨。这些个政府官吏们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说服国王,而使得加禄三世竟然相信了他们的诬告呢?在历史上,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没有能够解开的谜。反正加禄三世在1767年签署了一纸命令,把西班牙及其属地上的耶稣会会士全部都驱逐出境。于是在一天之内全都被逮捕,遭到了像8年前在葡萄牙的耶稣会士同样的命运,把他们全部都押到船舱底,运送到了教皇国领土的海岸线,然后在科西嘉岛把他们赶下船。这些会士们除了身上的衣服和一本日课经文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问及国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国王只说是为了重大的理由,迫使他不得不采取这样严厉的手段。至于为了什么理由,也只有存在国王的心里面,不便于说出来。教宗曾经致函给西班牙的国王说,自从我即位9年以来,所加给我的一切打击当中,最使我们感到痛心的,无疑就是阁下对我们的这个打击,万万想不到您也这样的对待我们。就在这同一年,那不勒斯国王,也就是西班牙国王的儿子,在那不勒斯王国的境内,也跟他的父亲一样,把国境内的耶稣会会士驱逐出境。1768年,意大利北部的大公国巴马也把耶稣会士驱逐出境。

  先后十年之间,把耶稣会当眼中钉的人捎去了耶稣会在欧洲各国的重要枝干,但是仍然处心积虑的不把这个修会连根拔除,誓不甘罢休的。而耶稣会既然是教宗亲自批准,又多次确定的,所以也只有教宗有权利下令予以解散。于是,就在1769年的一月,法兰西、西班牙以及拿波里的驻教廷大使一致召会教宗克勒孟十三世,要求教宗下令解散整个耶稣会;而且以重兵派往教皇国边境,一便使他们的请求生效。这位坚强的教宗不愿意像这样的威胁低头让步,但是这种压力使他精神不支,2月就赫然长逝了。

  选举教宗的会议延长了3个月,各国驻教廷的公使阴谋策动,选出一位合乎他们口味的教宗。枢机们选了一位方济会会士,取名为克勒孟十四世。他原本是一位公正而热心的人,但是却又不愿意跟这些国家产生冲突。强权国家不断地向教宗施加压力,教宗采取拖延战术,想要以半推半就的措施,但是他们的要求更加迫切,而且加以恐吓。

  当时的耶稣会还能够在日耳曼、奥地利、东欧活动。奥地利女皇玛丽德兰很欣赏耶稣会,反对将耶稣会驱逐出境。1770年,玛丽德兰女皇把她的女儿玛丽安东尼特公主下嫁给法王路易十六世。为了不愿意引起西方联盟的不高兴,也竟然同意驱逐她一向所喜爱的耶稣会。这么一来,消灭耶稣会的势力就更大了,迫使教宗让步。

  教宗克勒孟十四世在无可奈何之下,于1773年以《主及赎世主》的诏书下诏声明解散耶稣会。诏书的内容中找不出任何一句谴责耶稣会的话,教宗做出这样忍让和牺牲的唯一理由,是因为如果让这个修会存在,就无法使整个教会享有真正而持久的和平。当时的耶稣会总会长利奇被监禁在圣天使堡垒,死于1775年。而所没收来的耶稣会全部的财产,远不如人们所料想的那么多。

  一位名叫雅尔封索利高烈的圣人非常感叹地说:可怜的教宗,他生活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中,他有什么办法呢?其实是所有的君王和诸侯们都合谋起来要求消灭耶稣会的呀。真是可怜的教宗。实际上,他曾经抗拒各国政府的强硬压力长达3年之久,尤其是对付西班牙大使的威逼。1773年,他在解散的诏书上签字时就已经心力交瘁,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他临终时所念念不忘的,就是深深的以他被迫让步为憾,而且他也看出来,那种让步并没有能够帮助教会安享和平。

  伏尔泰一听说耶稣会被解散,就高兴的大喊,20年之后天主教会就要成为历史上的沉积了,历史并没有证实他的话。就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耶稣会的解散应该是宗座道义上的失败。其结果使得在欧洲以及在亚洲、美洲的慕道工作,尤其在青少年的教育方面,教会丧失了800座公教学校,确实是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打击。教宗克勒孟十四世在当时以及以后都受到责备,然而,我们也很难说是否教宗还有选择其它对策的余地。那时候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以及那不勒斯的联盟政府决定采取走极端的路线,教宗并不是先知,并不可能事先就知道。

  十六年以后的1789年,法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可剩而连带的把这些政府一扫而尽。到以后我们会知道,耶稣会的被解散对修会本身而言是一件可以庆幸的事。因为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耶稣会能够带着殉道者的荣冠东山再起。而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所引发的普遍动乱当中,其他的修会所遭遇到的苦难也都相当的深重。可是,其他修会在劫后重建时,却并没有那顶耶稣会所拥有的荣冠。

  圣教会有耶稣基督亲自许下永远不能消灭的许诺,绝不会因为耶稣会的解散而成为历史上的沉积。教会虽然遭受唯理主义的攻击,以及无神主义的气愤,虽然在上等社会中不断的增长,西欧专制君主仍然不停地欺负教会和宗座,也经历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浩劫,但仍然具备了足够的活力传承下去。但是那些威胁逼迫教宗的各国专制王朝却永远的被推翻了,伏尔泰的预言也成了永远没有办法应验的狂言狂语。

  再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就是:自从教宗颁布解散耶稣会诏书之后,耶稣会并没有全面的被解散。因为按当时的规定,教宗的诏书应该由各教区的主教通告当地的耶稣会,才能够在当地发生效力。但是在东欧,俄罗斯的主教们受到俄罗斯女皇凯瑟琳的命令,并没有在俄罗斯境内予以公布。因此,在俄罗斯境内,耶稣会士并没有被解散,他们继续着原有的工作,教宗毕约六世、毕约七世都对这种情形加以认可,因此耶稣会始终没有完全解散。终于在1814年,教宗毕约七世解除了教宗克勒孟十四世的禁令,耶稣会又再大大的复兴起来。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天主要的无人能够阻挡。

  谈到这儿,今天节目时间也已经接近尾声了,让我在这儿跟您说声再见,也祝福您健康快乐,天主的恩宠与您同在。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