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十月

23

788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37集:十七、十八世纪的教友生活概况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您好!

  《朝圣之途》节目在介绍过十八世纪的教宗和教廷与十八世纪的欧洲因为政治和思想的相互关系,使耶稣会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之后;今天我要为您说明的则是十八世纪的时候,教友们在信仰生活上,面对当时的政治现况以及思想潮流,他们到底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情况?

  根据前面几个星期我在《朝圣之途》节目当中为你所说的内容来看,不难使我们相信,圣教会在十八世纪末叶一定是趋于衰微。伏尔泰的预言似乎不久就可以应验了。而教宗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或者更好说,已经是不存在了。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教宗们仍然是信仰寄托的忠实保管人。

  他们对危害教会的种种错谬仍然不断的予以揭发,而无神论所带来的那种无信仰的气氛的确是急剧的增长,不过也看出了当时反宗教思想的渗透毕竟还有它的限度。他们所赢得的,只不过是贵族和中产阶级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的民众仍旧还能够坚守着他们古老的信仰,因此保存了深度的信仰生活。而宣传反宗教思想的,是那些站在历史舞台前面的流行作家,是那些风行一时的作品,所以影响所及也只限于看那些作品、欢迎那些作品的人而已。

  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改教运动之后,不但没有受到当时纷纷出现的各种誓反教的派别所宣传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即使是所谓的新思潮,也很少被浸染到。这些思想甚至于也影响不了西欧的比利时,因为鲁文大学的影响力也很可观;即便是在法国,反宗教的思想及他所导致的无信仰的后果也不像伏尔泰和百科全书派所宣传的那么严重,而且也没有波及到在城市里的工人以及在乡间的村民。即使是在上等社会里头,那些不再信仰宗教的著名无神论者,其中也有一些虔诚的教友。他们善度着标准的教友生活,甚至于还有许多保持着传统信仰的家庭。

  人民虽然谈论着国王路易十五世,他的糜烂生活和宫廷内轻薄气息的大有人在。但是国王的四位公主却是十八世纪教友生活的楷模,其中一位还进了以隐居苦修著名的圣衣会。一般人民仍然如同中世纪一样,遵守着教会所颁布的日历,度着充满宗教气氛的社会生活,守好瞻礼、主日及公共假日。

  许多人误以为十八世纪是一个最轻浮、最缺乏宗教气氛的世纪;其实啊,那只是广大群众中的一小部分。十八世纪的法国,履行宗教生活的像是去望弥撒了,参加主日的日课了,听道理了,领受各种圣事,尤其像领圣体、办告解、守四规等等,都不比任何时代稍有逊色呢。

  我们的圣教会仍然肩负着救济贫困和教育事业。这两大公众服务的工作,所有有关儿童的教育工作全都由教会负责。而一切需要救济的贫病老人及孤儿,也会交给教会的慈善机构去收容。有人曾经核算过十八世纪的法国,像医院、收容所、孤儿院、养老院等等机构的数量,按照当时人口的比例数字来算,跟今天的比例数字几乎不相上下。

  而教会的收入,绝大部分的经费都用在这些慈善事业以及教育事业上了。不但有钱阶级的子女能够在修会或是在俗神职界所创办的教会学校就读,而且一般平民的子女也都能够享受免费的公教教育。初级教育非常兴盛,一个名叫公教学校兄弟会,他们也增设了好些的学校。为了应用城市及乡村民众的需要,许多从事教育的新兴修会,尤其是修女会也都陆陆续续的创立起来。

  这种情形当然使得宣传无信仰的思想家大为不快,比方伏尔泰,他就曾经以埋怨的口气说过这样的话:依我看,世上是该有处于无知的工人和农夫,所以该受教育的不是工人和农夫,而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您听了觉得如何呢?我们的圣教会绝不支持这种狭隘不平等的看法。教会从一开始就相信,任何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跟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看法是一样的;而且,教会不只是从事宗教性的教育,当然也实施一般知识性的普通教育啊。

  十八世纪,这个宣传无信仰的世纪,但也是一个圣人很多的世纪。面对着讲求安逸,喜爱奢华、风俗交漓的世界,却有不少的人,他们抛弃一切的世俗之物,专心隐修,度着极端的神贫刻苦的生活。在各个天主教国家,尤其是在意大利,开出了许许多多圣德的花朵。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要为各位特别介绍三位众所共知而又是同一类型的圣人。这三位圣人都是对于救主耶稣基督的苦难和十字架具有特别的虔敬和热情,而且他们也都活了很高的年寿。

  第一位要介绍的是鲍尔特毛利斯地方的圣莱奥纳德。他生于1676年,死于1751年,享年76岁。年轻的时候进入圣方济会,后来成为一位很有名的大演讲家。对宣传拜苦路、明供圣体和敬礼耶稣圣心费出了不少的心力。

  第二位要介绍的是苦难会的会祖圣十字保禄。他生于1694年,死于1775年,享年81岁。圣十字保禄,他是一位严格履行苦工,时常祈祷,并且有着突出表现的神秘经验的大圣人。26岁的时候,就因为一连串的神见,使他深知这是天主召叫他创立了苦难会。直到81岁去世的时候,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直是他思想、言谈和宣讲的课题。

  第三个要介绍的圣人就是圣雅尔封索。他对文学、科学都有特殊的造诣。16岁那年就已经获得了法律学博士学位,像他这样一位英俊的骑士、出色的律师。如果是留在世俗社会里,必然是度者辉煌人生的佼佼者:有钱有名有利,肯定也有权有势。家里的人绝对想不到,他竟然是创立一个严厉苦修的修会会组。他在27岁的那一年,因为他担任的一件诉讼案子,法院判定败诉,使他非常的羞恼。经过一段长久而深沉的反省之后,他大彻大悟,就决心要弃俗苦修。30岁的时候,他圣了神父,从此以后就开始为拿波里及附近地区的穷人服务。

  他眼看着这么多穷苦的人,尤其是在精神上没有人照管。于是,他就下决心要创建一个修会,专门给平民传教和服务。雅尔封索为修会取名为赎世主会,他誓发圣愿,绝不浪费一分一秒的光阴,而且他也英勇的忠实地遵守了这个不浪费光阴的圣愿。他听告解无数,讲道理无数,他还大量的编写有关宗教的书籍;他真是热烈无比的。在这三件重要的职务上,他耗尽了自己一生长达91年的生命。

  圣雅尔封索是一位特别多产的作家,写出了200多种的作品:有培养热心的,有讨论伦理神学的,有攻击无神和唯物论的辩论集,甚至于还有诗歌乐曲呢。因为他也是一位诗人,一位音乐家,这些作品在欧洲都有着不同语言的翻译本,其中一部分也被译成了中文。这些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直到现在还脍炙人口。他的作品中最具权威、最为有名的是他的《伦理神学》。他在过于严格的杨森主义和过于宽松的放纵主义之间画出了一道稳妥的路线。这样的路线对消除杨森主义在伦理学家和人灵导师所加的影响,要比任何的其他方法都更有效力。也正因为这本权威性的作品,圣雅尔封索也就被教会尊奉为圣师级的人物。

  圣雅尔封索长期受到剧烈病苦的折磨,一直到死仍然不停地写作。他曾经遭遇到别人的诬告,检举告发他不忠于教宗,并且因为与修会发生意见上的不一致,因而使他与自己的修会暂时分离。这些在他年老时所遇到的痛苦,远远比他肉体的痛苦还要来得严重。等到这些危机过了之后,他也就以91岁高龄安然去世了。赎世主会在会祖去世之后,会务获得了飞跃的成长,成为圣教会内最为活跃的修会之一,会士曾经多达1万人。

  十八世纪的教会,在学术活动当中首屈一指的是历史学、教会史、教父学、考古学以及礼仪学都分别成为独立的学问。在学术活动上居于领导地位的是法国,与教会历史学一样茁壮的是教会法律的历史研究,像哈杜因、麦西等人的著作,一直都是研究大公会议的基本读物。而教宗本笃十四世本人则是法律历史学的专家。十八世纪前半期的教会学术受到了传记文献研究的影响,以寻找、探索和整理为重点,比较缺乏新思想的探讨。

  十八世纪的最后一任教宗是毕约六世,他的任期是1775年,到1799年,在耶稣会被解散之后,政治上紧张的气氛也就立即松弛下来。在毕约六世的时代享有了短期的和平。不过我们更好这样来形容,这段时期好像是暴风雨过后的日落时分,黑夜的暴风雨将更为狂暴。教宗毕约六世的时代,罗马又热闹起来。到意大利游览或朝圣的风气盛极一时,好古慕旧的心理又再度的苏醒。

  教宗在罗马接见信奉各种宗教的王侯和贵族,对他们都一视同仁。这是以往绝对没有的现象。教宗自己也喜好古典,他是梵蒂冈博物馆的真正创办人,还特别任命专人负责古物的监督。1782年时,教宗毕约六世曾经亲自前往维也纳去劝阻皇帝若瑟二世不该以独裁的手段干预教会的工作。教宗的这次旅行和在维也纳的逗留,以及绕道慕尼黑返回罗马的行程,再再都显示出凯旋的气象。各地的民众也群集教宗所到之处,希望能够亲自目睹教宗的风采,并且接受教宗的祝福。

  皇帝也不失礼,在第二年就到罗马回访教宗。人们又再一次看到了天主教国家的政府常以表面上的尊敬来敷衍教宗;而事实上,他们对教会所保持的态度,正好像没有教宗一样。教宗毕约六世尽其所能地从事慕道工作。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在1791年谴责了所谓的神职的《公民法》。1794年又严厉的谴责了比斯道雅的杨森派会议。随后局势大变,革命军占据了教皇国。1797年,毕约六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缔结了《多兰迪诺合约》,这个合约使得教宗一蹶不振。为了使人们了解教会在这个时期的生活力,那就不可忘记传教事业在美洲、亚洲所展开的活力。这种活力自从发现新大陆之后,就一直不停的突飞猛进着。

  所以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愿意为您预报一下,下个星期我们所要谈的主题,那就是圣教会在十七、十八这两个世纪在世界各大洲传教区传教的情况。希望听众朋友们在下星期同一时间能够按时收听《朝圣之途》节目。

  很快的,今天又到了我们节目接近尾声,该跟你说再见的时候了,让我在这儿祝福各位健康愉快,天主的恩宠与您同在!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